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徜徉環保站「書海閣」 看見幸福

徜徉環保站「書海閣」 看見幸福

E-mail 列印
一本書在手,可供汲取知識,也是惜福愛物;坐落在馬六甲慈濟愛極樂環保教育站的書海閣,篩選許多人送來回收的書籍,經過整理、上架;得到愛書人青睞,也嘉惠更多希望閱讀的學童。

◎書海閣你我最愛

2005年 ,美國作家提出一種現象,當現代城市兒童生活與大自然完全切割的時候,他們會埋首於手上的3C產品,形成過胖、過動、注意力不集中、沒耐心、缺乏創造力與想像力、不懂得與人分享等等,這是「大自然缺失症」。

慈濟志工蔡春蘭(明浦)察覺到這一點,當她為馬六甲慈濟愛極樂環保教育站書海閣空間作設計時,首先與環保教育展產生連貫。騰出的小小空間,整體是採用木建材設計概念,擡頭即是寓意「站得高、望得遠」的長頸鹿,內部牆上鋪裝回收的仿人工草坪、用各種鐵器組裝成的貓頭鷹、古老燈盞等等,在視覺及觸覺上容易予人大自然的聯想。

「Here is where your story begins」(你的故事從這裡開始),小小一行字,闡述了對到訪者的期盼,「閱讀使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閱讀克服對未知的恐懼」。

2022年9月17日,等候母親在另一空間參與「長者學堂」課程的彭秋香,第二次帶幼女來到書海閣看書閱字。她說,首次來到,書海閣的書架和藏書並不像此刻多,這次的設計較過去豐富許多,例如回收物經過加工變成另一件展覽品;老舊的收音機令她想起,電視機只出現在富有人家的五十年代,長輩們靠著收音機知天下事。懷舊的心情、熟悉的歲月,她拿起手機便拍攝。

◎愛書者來此尋寶

馬六甲慈濟愛極樂環保教育站設立書海閣,起緣於當初環保教育站從民眾捐獻中,得到各種各類書籍,遇上愛書的志工團隊,認為統統交給回收商,只能夠當廢紙賣太可惜,因此協議將適合及有品質的二手書回收整理,在環保教育站騰出一個較大空間,置放中文書籍,另一個開放式空間則收納英文書籍,讓愛書的人在這裡找到心頭好。

然而這並非營利的二手書店,愛書者以惜福結緣方式,將二手書認領回家。為了做到「利他」又不讓人起貪念,一齊來珍惜資源、延長物命,讓更多書籍能繼續嘉惠有需要的人。

志工團隊還專程到檳城,一間慈濟環保教育站屬下的斯里里蒙花園書籍領養中心去參訪,主要是學習「二手書」的流通和運作方式。

回來以後,團隊馬上投入籌備,有設計概念的志工搬來兒童桌椅,營造兒童也喜歡的閱讀空間,讓大人在投入做資源回收時,小孩也有一個智慧增長的好去處。志工再從民眾捐獻的二手物品中尋找木櫥、鐵架,拼湊起來高高低低地非常不規則,但經過志工用心粉刷、組裝改造,搭建得自然剛好,形成今日規模。

書海閣於2020年8月7日正式啟用,收藏兒童讀物、文學作品、小說、人物傳記、勵志書籍,也有字典、百科全書、參考書等。

◎愛書人逛書海閣

一位在網上推銷二手書的年輕人許先生,近兩三個月幾乎每星期六到書海閣尋寶。他是愛書之人,不捨書本被當成垃圾處理掉,於是協助朋友在網絡推銷二手書。

聽朋友說馬六甲有書海閣,初以為只是一間布滿灰塵的倉庫,需要費力翻箱倒櫃才能找到好書;親身來到感到驚訝,書籍被整理得非常整齊,許多好書還很新穎,且吸引很多小孩過來閱讀,他感覺此地值得向更多人推薦與分享。

2022年9月17日,一位律師從雪蘭莪州來到書海閣找書,短短半小時帶走了七十五本書,其中大部分是法律相關的參考書。律師說,這裡的書也許不是最新款的,但具有參考價值;當他需要將現在的法律和過去作對比,或了解發展與演變時,這些書籍是很好的參考,過去他只在圖書館閱讀,沒想到在書海閣可以找得到。

多個日子以來,感恩各界大德民眾、學者的愛護、慷慨捐獻書籍,書海閣規模逐漸擴充,讓它變成人們心中藏書豐富的「圖書館」;每星期六早上半天運作,迎接大人小孩來訪。

◎接引民眾成志工

曾愛娣是書海閣的負責志工,喜歡看家具擺設、觀摩空間設計,更特別喜歡把東西排整齊。志工發現她的特長,邀她到書海閣幫忙。從那時候開始,她幾乎天天報到,和團隊一起尋找書架、整理、擺設裝潢、歸類書籍,慢慢將它打造成一個溫暖處處、人人都愛的空間。

「年輕時喜歡看書,常去屋子後巷的書攤借書、看書,並以言情小說居多,如果有人能夠給我們更多啟發,讓我們知道還有許多好書值得閱讀,我想我會更加喜歡閱讀。」短短一席話,道出社會廣泛設立閱讀空間的重要性。

在行管令前,書海閣還未正式啟用,已經有大人小孩來訪,把一箱箱書搬回去閱讀,她由衷盼望:「希望更多父母帶孩子來書海閣,引導孩子看不同種類好書。」

楊明富(濟擇)是英文書籍負責志工。他中學時曾擔任圖書管理員,對書籍整理容易上手,並時常告訴過來幫忙的印裔志工說:「盡可能將讀者熟悉的作家、同一書籍歸類在一起,讓讀者輕易找到,再引發更多找書趣。」

只要有收藏價值的英文書籍,都會被他收起來,縱使有些相當冷門、流通甚慢,耐心等待還是找到惜福之人。此外,他們也到馬六甲大專學府向學生推薦好書,吸引他們過來。看著一本本書被保存下來、被慧眼之士領走,是楊明富最樂此不疲的事。

目前書海閣成功接引首位民眾成為志工。蕭永龍先生和朋友合夥經營奶茶店,也為報章撰寫專欄,來書海閣原意是尋找舊文獻,為撰寫題材作考究論證,沒想到就此成為志工,協助將有價值的珍貴文獻保存起來。喜歡老東西、老味道的他,認為在這裡整理翻新舊書本,也是轉移目標、釋放壓力,很好的情緒抒發管道之一。

也有一位女生,一個月前來捐獻書籍,被吸引定期來當志工。她協助把書籍分類、整理包裝所需書籍。她透過電話平臺積極向人推廣好書,印象最深是一位家長看見她的訊息,特別選了百本書籍,贈送給女兒做生日禮物,女兒也不介意是二手書,非常開心。

◎大人小孩讀書趣

書海閣除了歡迎大眾過來,賦予舊書第二生命,也會贈送書籍給有需要的學校、感化院、照顧戶家庭等等,截至目前,已有上萬本書獲贈送給有需要的人。

例如一次課輔學生參訪愛極樂環保教育站,楊明富見孩子們來到書海閣,逗留久久手不釋卷,在活動末了特別讓孩子們到書海閣去選擇一本書及一本字典,幫助他們學習,只見他們飛奔過去,手領書籍,笑容燦爛。

雪蘭莪一所學校新成立了圖書館,輾轉知道「書海閣」,特別致函詢求贈書,志工趕快打包了兩大箱適合小學生的書籍,輾轉托運過去,鼓勵學生透過閱讀,打開與世界連接的一扇窗。馬六甲聖嬰小學,也因為書海閣贈書因緣,讓志工發現該校師生做環保出色的表現,特別在一場慈濟的環保市集上,邀約師生設攤與眾分享用塑膠袋製成生態磚。

九歲的彭靖瑤和母親、弟弟來到書海閣,找到最喜歡的《歌妹倆》書籍,即坐定閱讀,她說,喜歡書中的故事,角色人物好像她和弟弟一樣,找到共鳴。她會把喜歡的書帶回家,看完了再帶回書海閣,讓其他人有機會閱讀。

彭靖瑤的母親王欣灣是名教育工作者,致力栽培與灌輸孩子們多元知識。她理解孩子從各頻道網絡更容易接觸不同知識,但快速流轉的視頻,卻會影響他們的專注力,因此會控制他們觀看手機的時間;她不時帶孩子逛書局,還在家設有書房,讓孩子每一天都有時間靜心閱讀。

「書是大海,遨遊的快樂,知識的導航,我們保護海洋,也保護書海;雖然只是一小隔間,希望能讓大人小孩來到,開心喜悅地徜徉在書海中。」慈濟志工黃雪芳(慮雪)分享取名「書海閣」的用意。

書海閣運作至今兩年有餘,更多民眾大德送來的書,經過巧手整理翻新,再轉讓給有需要的,不僅賦予書本新生命,也像是一種祝福,一再翻轉,嘉惠更多人。黃雪芳與志工團隊說,這種利人也利己行為,何樂而不為?

圖左 :成立兩年有餘的書海閣,整體設計予人聯想到森林、動物和大自然;大人在做環保同時,孩童也有個閱讀的好去處。[攝影者:楊秀麗]
圖右 :小而沉穩的書海閣英文藏書部,留存一本本有價值的書籍,等待慧眼之士。[攝影者:楊秀麗]

圖左 :書海閣成立,一群有心的志工定期來值班,將民眾捐獻書籍整理再上架,右為中文書籍負責志工曾愛娣。[攝影者:郭巧雲]
圖右 :志工楊明富是英文書籍負責志工,與過來幫忙的印裔志工分享書籍排列和整理方式。[攝影者:羅秀蓮]

圖左 :彭靖瑤和母親來到書海閣,把喜歡的書帶回家,看完再帶回書海閣,讓其他人有機會閱讀。[攝影者:羅秀蓮]
圖右 :馬六甲聖嬰小學設立Eco Library,慈濟書海閣贈書予該校,牽起日後合作的因緣。【照片:馬六甲聖嬰小學提供】[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蕭永龍(左)原本來書海閣尋找舊文獻,卻意外成為書海閣志工。[攝影者:羅秀蓮]
圖右 :彭靖瑤(右)和弟弟(左)一起來書海閣尋寶。[攝影者:羅秀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