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慈善行動力 讓貧與病止步

慈善行動力 讓貧與病止步

E-mail 列印
林文達(化名)近兩個月身體不適,每說幾句話就氣喘,需要用力吸上一口氣,又時而頭暈不舒服,全身虛弱無力,只能長時間躺在床上。此時他最掛心的不是自己身體,而是一家四口的生計。太太麥美琴(化名)因照顧先生及 兩位就讀小學的孩子,還要做資源回收工作,又擔心醫藥費、身體健康、生活費、年底搬家等種種事宜,身心壓力巨大。

2022年7月24日,當看見慈濟志工與人醫會醫生上門往診關懷,麥美琴彷彿找到寄託與抒發的管道,淚眼訴說自己的心情與無奈。

◎因助學 延伸家庭關懷

四十多歲的林文達因患有糖尿病視力漸趨模糊,太太麥美琴擔心先生的安危,又要照顧孩子,迫於無奈只能陪同先生拾荒變賣,維持一家生計。多年來生活雖然辛苦,但也安然無恙。直到2020年新冠疫情,影響許多行業被迫關閉停止運作,回收廠就是其中一個行業,導致夫妻倆多個月完全是零收入,早已入不敷出。

好不容易疫情趨緩逐步解封,盼著一家生計逐漸恢復正常,孰不知,2021年12月初林文達頭暈全身無力,緊急由救護車送往中央醫院,經過醫生診斷其白血球偏高,疑似細菌感染,因疫情無病床只能回家自行服藥休養。但是服藥一段時間,仍因頭暈無法正常行走,無法出外撿拾回收物,單靠麥美琴一人做回收能力有限,已無法負荷一家經濟。

當家庭陷入困境之際,三年來林正義(化名)兄弟是慈濟獎助學金受惠學生,正好志工黃綉鈐(慈晶)上門家訪關心孩子助學金事宜,了解家庭困難,隨即協助申請慈濟慈善紓困金,經過志工團隊評估,非短期紓困金可以度過難關,轉而開立長期關懷個案,自2022年1月每個月給予生活援助。

自此,志工黃綉鈐一行人每個月上門關懷,林文達身體也逐漸好轉,已可以外出做回收,然而話說多了,仍會出現呼吸困難和氣喘的症狀,志工提醒進一步做身體檢查,並勸導屋子內外堆放太多回收物,影響生活環境與身體健康,連帶也會影響孩子的學習。

然而為了生計,夫妻倆依舊每天清晨五點多出門撿資源,擔心遲了被垃圾車載走。每天從早忙到晚辛勤做回收,堆放的資源也愈來愈多,連屋內行走空間都受阻,隨處可見回收物,有些甚至覆蓋一層厚厚的灰塵。

人醫會黃月吉(慮芸)與蘇美娟(懿因)醫師看見病人在如此的環境生活也加以勸導,尤其蘇美娟醫師詳讀林文達的抽血報告後,向麥美琴表示,先生腎臟功能減退,影響到心肺等器官,肺部又細菌感染嚴重。空氣不流通,環境雜亂,隱藏許多病毒和細菌而不自知,會影響家人健康。

首先需要打理屋內外環境,逐步分區做,孩子和志工可以協助;唯有身體好,才有未來。

麥美琴道出背後的辛酸:「不是我們不處理這些回收物,電器直接賣一個一令吉(約合新臺幣六元),甚至回收商拒收,載整車資源去,恐怕連油錢都不夠!電器拆解分類賣,裡面銅線很值錢,但需要時間與體力處理。

只是我時間和能力有限,還要打理家事等,真的有心無力。在外人眼中是垃圾,但辛苦撿回來的每一樣物品,對於我們而言都是錢。」她坦言,身心壓力,近期夫妻倆為此頻起爭執。

◎迷茫中 醫師指導膚慰

另一邊,黃月吉醫師關懷詢問躺在床上的林文達「胸口會痛嗎?」、「躺著會頭暈嗎?」、「現在服用什麼藥?」……

林文達意識清晰與醫師對答如流,此時黃月吉醫師瞧見他腳底貼著膠布,了解他患有糖尿病擔心傷口處理,仔細查看與詢問腳傷情況。

才發現林文達平時穿著拖鞋在外到處拾荒,被刺傷已是家常便飯,十二歲小兒子已能熟練地協助清洗和包紮傷口。幸而此次傷口已結痂,黃月吉醫師請林文達不需要再包紮,有助於維持傷口透氣清爽,並灌輸傷口保護知識。

林文達敞開心胸向醫師透露身體狀況,從去年(2021年)十二月至今未能治癒氣喘,間中就醫諸多不順,連視力減弱需要上醫院檢查,幾個月過去仍不得其門而入,談話間盡是無奈,煩惱與不知所措。

志工向他解釋PekaB40(註)社會醫療資源細節,黃月吉醫師也請他安心,只要跟隨步驟,一旦檢查出身體有狀況,會直接推薦至中央醫院相關的部門做治療,不用擔心高昂的私人醫院醫藥費,又可省下許多作業流程。

林文達獲悉說:「這樣安心多了,不然不知道要拖到何時,家要如何撐下去。這幾個月,我只能趁身體好一點,由孩子和太太將回收物搬上車,我開車去回收廠,再由太太獨自下貨變賣,才得以有點收入。幾個星期,才有辦法駕車去變賣一次,而且我還得趁身體比較好一點,到屋外做一些拆解和分類工作。」

他並進一步詢問醫師,關於免費製作假牙資訊,因他只剩三顆牙齒,咀嚼困難。得知黃月吉醫師正是在馬六甲慈濟義診中心付出的牙醫師,請他安排時間前來,協助製作假牙。

林文達再次聽到免費製作假牙消息,開心不已地表示,醫師來往診,真的幫助他很多。自己天天忙著到處拾荒,一心只想著如何找錢,其他事物皆不清楚。如今身體出現狀況,只想趕快痊癒,再撐起這個家。

黃月吉醫師心有所觸,感受到林文達心的迷惘,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又遇上一些醫療上的誤解。希望今日的往診,能協助他找到正確方式,能更明確與放心地接受治療,太太也能放下擔憂與壓力。

◎貧病中 遇上生命貴人

夫妻倆為生活努力,也看見孩子的乖巧,放學後兄弟倆就在屋外協助做資源分類、協助洗碗、洗衣等家事,父親視力不佳,小小年紀的兄弟分擔照顧父親,如修剪指甲等日常之事。

從今年1月開案關懷至今,除了給予生活援助,志工也經常鼓勵夫妻倆轉行,兩人才四十多歲,有份固定工作至少家裡能有穩定的收入,改善居住環境。

志工了解唯有教育,能翻轉這個家庭的希望,因此當今年3月慈濟馬六甲分會為弱勢家庭孩子舉辦線上英文課輔,便協助申請,兩兄弟成為受惠者。靦腆的哥哥林正義對於網課接受度高,針對老師提問他都勇於回應,英文從不敢開口,不認識幾個字,到目前每星期都非常期待上英文課,總是提早半小時上線測試網絡,確保不錯失每一堂網課。

弟弟林慶堂雖不喜愛念書,但是對於網上英文課卻充滿興趣,兩兄弟的學習態度,讓網課老師王姝郿校長讚歎,感受到想要學習的心,以及珍惜學習的機會。幾堂課下來,確實看見孩子的進步。

麥美琴感恩地表示,課業上父母親無法幫上忙,也無法負擔補習費。有免費課輔,希望孩子可以有能力改變人生。

從生活、孩子的課業,再到醫師往診關懷,志工點滴的付出與安排,夫妻倆感動又感恩。林文達說:「要是沒有慈濟援助,這些日子生活根本過不下去,無法想像!」

麥美琴則補充:「我們在垃圾桶找到一些爛的蔬菜,拿掉外面爛的部分,取好的食用;一些過期被丟棄還結冰的魚、蝦,我們也撿回來吃。感恩因為慈濟幫助孩子助學金,讓我們與慈濟結緣;感恩志工家訪的關心,才有這一連串的協助,慈濟是我們的貴人!」

志工走入弱勢家庭,並非單純提供生活援助金,而是進一步照顧家庭成員的身心靈,如孩子就學、醫療協助、其他家人的需求、生活環境安全等,視實際情況適時給予幫助,陪伴這些家庭走過生命低潮,希望「受助者能夠自立,乃至於能助人」,轉化為善的循環。

志工與醫生將持續關懷林文達一家,先幫助一家之主重拾健康,再引導夫妻倆找份安穩的工作,循序漸進回歸正常的生活,孩子也能安心學習。期盼明年(2023年)一家搬至新的住處,有新的氣象,新的生活。

圖左 :林正義(化名)是慈濟獎助學金連續三年的受惠生,志工上門家訪關懷獲悉家庭困境而開案援助。[攝影者:顏玉珠]
圖右 :林文達(化名)拾荒變賣維持一家生計,屋子內外堆滿回收物,環境衛生讓志工擔憂。[攝影者:顏玉珠]

圖左 :蘇美娟醫師(右一)詳讀林文達的抽血報告,並向其太太麥美琴(化名)解說。[攝影者:顏玉珠]
圖右 :林正義(右一)與林慶堂(化名)兄弟乖巧,放學後就在屋外協助做資源拆解與分類。[攝影者:顏玉珠]

圖左 :每星期六林正義兄弟準時參與慈濟線上英文課輔,上課主動積極回應,珍惜學習機會。[攝影者:顏玉珠]
圖右 :林文達因糖尿病影響視力,孩子林慶堂孝順地為父親修剪指甲。[攝影者:顏玉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