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感念親恩浩瀚深 願陪伴父母終老

感念親恩浩瀚深 願陪伴父母終老

E-mail 列印
孝順是什麼?現今社會很多人忙碌於家業及事業,無暇照顧年邁的父母,過年過節或特別的節日,送禮以示孝順;每個月給父母家用,認為就是盡孝。

慈濟志工劉懿蕓(慈桓)卻有不同的見解,她認為孝順就是用心陪伴、和 顏悅色聆聽父母需求及順從父母,不要對父母發脾氣。她深深體會證嚴上人所開示:「孝就是要順,不要讓父母操心,這就是天天給父母最好的大禮物。」

當有需要,她放下一切,義無反顧扛起照顧父母的重擔。可是面對患有輕微失智症的媽媽,以及身體日益衰弱的爸爸,獨自一人照顧,倍感壓力。日夜顛倒的生活作息導致睡眠不足,讓她逐漸失去了耐心,也會失控對父母發脾氣。

曾經,她埋怨二十四小時照顧父母,被束縛了自由;當無助之際,常會傷心流淚。也會想,為何要由她獨自一人扛起照顧父母的責任?

◎照顧雙親起居難 身心疲憊無明起

排行家中第八、亦是最小的女兒,劉懿蕓卻堅強而獨立。常年忙於工作而住在麻坡;每天盡量抽空來回東甲武吉甘蜜的家鄉探望父母。當她意識到父母慢慢老去,心中盤算著,忙完手上的工作,是時候搬回家鄉陪伴父母了。

2020年3月12日,接到鄰居的電話,告知媽媽跌倒導致腳骨斷,她匆忙趕回家鄉。手術後,她留在家照顧行動不便的媽媽。不巧碰到新冠疫情升溫,馬來西亞在3月18日實施行動管制令,全國進入了封國,不能跨州、跨縣。

這一封,顛覆了劉懿蕓的生活;從自由身成了二十四小時的貼身「保姆」,照顧九十三歲的父親及八十九歲的母親。家中大小事情都需要親力親為,照顧三餐起居、打掃衛生、幫媽媽洗澡,天天忙得像陀螺一樣打轉。

身體的勞累不言而喻,心靈的無助煩躁,無名火隨時點燃。

◎母失智父難自理 警覺行孝要及時

「我餓了,你沒有給我吃飯。」

「阿母,您剛剛才吃飯。」

「你亂講,我還沒有吃飯。」

「您真的才吃飽,為什麼又忘記了……」

面對媽媽的失智,問東問西且忘東忘西,每天連環式的提問、追問同樣的問題,讓她不厭其煩;從一開始的和顏悅色到最後失控,對父母大聲呼責。過後,心中也會懊惱、覺察自己不對;可是境界一來,卻又控制不了。

她也曾經問爸爸:「我是不是很不孝?」父親只是看著她笑而不語,讓她非常內疚。

有一次,劉懿蕓把兩老安置好,外出一會兒;媽媽就打了無數次電話追問她幾時回家,她匆匆忙忙趕回家,就看到媽媽生氣委屈地投訴:「肚子很餓,沒人準備飯菜給我吃。」讓她好氣又好笑,趕緊遞上剛買的糕點。

待走進廁所一看,牆壁上到處是大便的痕跡,讓她瞠目結舌,卻只能忍著惡臭打掃乾淨。事後她曾在「社區品書會」分享當時的情景:「我的爸爸在廁所『畫糞圖墻』,場面太震撼!」雖是笑言,心中的無奈、苦楚無法言喻。

爸爸身體日益老化、虛弱,大小便開始不能自理。有一天,爸爸暈倒在家,嚇得她六神無主,害怕就此永別,心中不住的禱告。過後,她警惕自己:「如果我再不好好孝順父母,就真的來不及了。」她心中明白父母年歲已高,是該好好把握及珍惜,而不是諸多要求與埋怨。

◎轉心念學習聆聽 孝順父母調聲色

當透徹了解老病是人生自然法則,在起心動念之際就會自我警覺,趕緊化惡為善。她深深感觸學佛那麼多年,只是坐而論道;兩年多的照顧,慢慢地體會間中的過程,原來照顧父母才是她真正的修行,能不斷修正自己的習氣,學習忍辱,鍛煉自己的耐性。

她開始轉念,調整心態,學習用心聆聽父母的要求;開始把照顧父母當成享受,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來疼愛。

爸爸時常便秘,大便乾硬堵在肛門拉不出,她不假思索拿起紙巾協助挖出來;爸爸體弱無法自理,每一次如廁後,她幫爸爸擦乾淨。

「當心念一轉,就不會覺得臭。」

「小的時候,父母也是這樣照顧我,現在換我來照顧他們。」

2022年,父親就因身體不適而進出醫院五次,劉懿蕓向院方申請留守照顧,家裡的媽媽就安排家人照顧。住院期間父親總是夜睡不安穩,她陪著徹夜不眠。

那段時間讓她感觸頗深,覺得老來病磨,若身邊還有子女侍奉,會讓父母覺得很安心。所以,當看到其他病人孤苦伶仃,她也不自覺地上前噓寒問暖,甚至協助餵食,把溫暖也分給他人。幾天的照顧,她與其他病人也打成一片。

現在,每天一早起床,就會為爸爸換尿片、換衣服,沖泡奶粉或者飲料給父母喝,才去忙其他事;住在鄰近的二哥也會天天回來為父親洗澡。

她開始想方設法,用慈悲與智慧的方式與媽媽相處。她覺察媽媽雖然患有輕微的失智,當下的反應仍然敏捷。為了減輕病情惡化,開始安排家務讓媽媽動手勞作如晾衣、摺衣、縫衣服、擦碗筷、剝花生殼,一起準備菜餚;媽媽頓時生活有了重心,投入享受其中,臉上也時常洋溢著笑容了。

「我還沒有吃飯……我還沒有……」每天還是會上演一樣的劇情,劉懿蕓就會用柔和的聲色哄著媽媽:「好好好,馬上泡麥片給您喝。您已經忘記吃了啊?沒關係,沒關係……」她馬上放下手中的工作,即刻沖泡少量的飲料來安撫媽媽。

「他們就像是我的大兒子和大女兒,我就用媽媽的心來愛他們、照顧他們,就像小時候他們愛我一樣。」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現在她與父母對換身分,用愛來哄父母歡心,照顧他們。劉懿蕓心中既感慨又感恩,父母如此高齡還健在,給她有機會盡孝,是她的福報。

◎以法應對勤精進 把握分秒修福慧

佛法,是劉懿蕓一個重要的心靈依歸,讓她找到了方法,事事以法應對。這段期間她把握時間參與線上共修、精進課程,也勇於承擔社區「品書會」的司儀。

志工黃瞻瞻(慮瞻)表示,劉懿蕓是一個積極、充滿正能量的人,在慈濟付出的時候,只要認定方向,喊著「衝啊!」就向前「衝」到底的人,然後身後就有一群人跟著前進。

「她總是用很輕鬆的語氣,分享父母的點滴,能事事順著父母,確實不容易,但是她做到了。」黃瞻瞻非常佩服劉懿蕓與父母的相處之道,那不是一般人能辦到的。劉懿蕓在「品書會」中的分享,就如一面鏡子,讓社區的志工看到自己的不足,也學習方法去照顧家中的長輩。

曾經,劉懿蕓為了籌募麻坡靜思堂建設基金,她願做領頭羊,口號喊得最大聲、衝在最前面。從東甲開始,走進社區宣導「竹筒歲月」,進而帶動了整個麻坡志工效仿。為了靜思堂義不容辭,抱著「做就對了」的單純心。一切募心募款的活動如素食義賣、大型素宴,她都積極參與及推動。

現在,縱使不像以前一樣「自由身」,仍是把握機會外出做慈濟。劉懿蕓請二哥前來照顧父母,邀約志工一起到社區愛灑,回收小錢行善的竹筒撲滿。愛灑後,特地倒出竹筒的硬幣,讓媽媽點算。小小的清點動作,可能需要用很長的時間來完成,劉懿蕓總是耐心地等待,甚至陪伴一起清點,讓媽媽有事做又能耕福田,她覺得多花一些時間還是值得。

新年期間,她特地吩咐父母動手擦拭,要用在社區愛灑的幾箱柑,兩老開心談笑「工作」著,稍不留心,爸爸剝開一粒柑來吃了。劉懿蕓笑言:「他們現在就像是個孩子」

「以前的生活是動態,現在開始學習放慢腳步。」她開始細細體會靜態的步伐、慢慢品嘗生活中的美好。每天都用愉快的心情去陪伴、覺察父母的每一分細節。只要心念一轉、心開意解,生活充滿樂趣。

◎反哺親恩不離棄 善解包容化紛爭

在疫情趨緩後,遠在他鄉工作、組織家庭的兄姊,也開始常回來探望父母,小住幾天。當面對媽媽不斷重複的問題,大家會不耐煩大聲回應。孩子般的媽媽就會不開心地用閩南語不斷重複來說教:「孝順父母天地知,不孝真不該,你們知道嗎?」

劉懿雲這時就會趕緊打圓場,告訴兄姊媽媽失智,變得像小孩子,要多點體諒與包容;只要把媽媽當成孩子來哄,回應媽媽:「知道,知道,我們懂……」大家屢試不爽,最後都能相視而笑,以笑聲化解紛爭。

二哥劉清良每天回來幫父親洗澡,總會留下來陪父母吃了午餐才回去。他認為孝順父母是子女的責任,也非常感恩妹妹願意全程照顧父母。

常年生活在新加坡的大姊劉玉梅,管制令期間只能以電話視頻解思念之情。今年四月份,在長達兩年多後回來探望父母。「很心疼懿雲獨自一人照顧父母,哪裡都不可以去。」為了分擔妹妹的重擔,她盡量時常回來小住幾天,協助打掃家居、照顧父母,讓妹妹外出去處理自己的事。

劉懿蕓也體諒兄姊們各有家庭及事業,現在照顧父母對她而言,是有福報、享受的工作;從中也學習到更加懂得愛自己。她對兄姊唯一的請求是:「有空多回來看看父母,他們已經老了。」

這段期間,父母茹素了;兄姊回來也願意配合一起茹素,這讓劉懿蕓感到非常欣慰。心靈的法喜來自於做了應該做的事,所以心安理得、歡喜自在,這也是福。

最好的孝道,並非只是給父母買昂貴的禮物、滿足父母的物質需要;而是能夠包容父母,讓家時刻充滿愛。心中有愛,富而有餘;能付出愛,就是自我祝福,造福人間就是造福自己。

無論是莊嚴的靜思堂還是小小的家庭,劉懿蕓都是以一顆赤子之心注入滿滿的愛,賦予新的生命,讓「家」散發情感,充滿愛的能量。

圖左 :家有年邁且患病的父母,劉懿蕓悉心照顧他們的身心靈,把握機會盡孝道。[攝影者:楊春燕]
圖右 :2022年,劉懿蕓的父親進出醫院五次,她到醫院照顧父親。[攝影者:黃渼珍]

圖左 :志工劉懿蕓(左三)向會眾介紹麻坡靜思堂的真實建築形狀,進而更詳細了解靜思堂所發揮的功能與良能。[攝影者:江妙珍]
圖右 :志工劉懿蕓(左)將回收的竹筒撲滿硬幣,與媽媽一起點算,讓媽媽有事做又能耕福田。[攝影者:楊春燕]

圖左 :二哥劉清良(左)協助父親盥洗後,為他穿衣服。他認為孝順父母是子女的責任,也非常感恩妹妹願意全程照顧父母。[攝影者:楊春燕]
圖右 :志工黃瞻瞻(右)拜訪劉家兩老,給予法親關懷。劉媽媽一邊處理菜,一邊與她聊天。[攝影者:楊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