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節約一把米救人 傳遞三好祝福

節約一把米救人 傳遞三好祝福

E-mail 列印
地球氣候不調、全世界因戰亂陷入糧荒危機,再加上疫情等問題,造成飢荒加劇、社會貧富愈加懸殊、人心更加不調等等;證嚴上人擔憂種種狀況持續下去,行善造福的機會可能會愈來愈少。因此近期在《人間菩提》開示中重複 提起「八分飽,二分救人好」概念。

◎一念善因起」

「如果我們再省一點、再節欲一點,就能夠有餘去幫助人,這個觀念,現在要再度呼喚起來……」「八分飽,二分救人好」源自於2008年緬甸風災、當地農民以慈濟「竹筒歲月」為原型概念,發起米撲滿助人的行動。只是現今上人把「二分助人好」呼籲成「二分救人好」,足見其「來不及」的擔憂。

馬六甲西二社區一群慈濟志工,多次聽見了上人呼籲,心想在本地,人人一樣面對物價食材飆漲、通貨膨脹、疫情回溫等壓力,勸善不容易,有感解藥良方來得正是時候。

上人於7月14日《人間菩提》開示:「八分飽,有益無損;十分飽,對健康有影響;十二分飽,絕對有損健康。」志工重複溫習討論後發現,這是呼籲家家戶戶「知福惜福再造福」概念;人人只要再節約一些,從飯鍋裡捨出一把米,既無損日常生活,又可讓有需要者得到幫助,捐獻者豐富心靈。

不僅如此,志工們也鼓勵在掏出一把米「身行好事」當兒,還要「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心平和作捐獻,讓手中的米粒成為「三好米」,富含人人祝福。

概念形成,還差工具;一次志工王鈺清(明鄉)的同事,把三十八個白色淨空的營養品塑膠罐送給她,她靈機一動,改裝成米撲滿,不會讓人感到負擔。團隊沒想到「一念善因起」,其他善緣也水到渠成,自是歡喜不已。

◎宗教本一家

一切準備就緒,社區志工團隊率先響應,試著把愛推廣出去,分享給每月拜訪的好朋友——慈濟照顧戶;沒想到聽見志工分享「八分飽,兩分救人好」的馬來和印裔友族們,都伸手接過米撲滿,願意當「米糧布施仁者」,成為手心向下有福之人。

一戶印裔人家直接把米撲滿,放在神祗前表示供養;另一戶家庭事後致電志工:「可否換容量大些的米撲滿?不夠裝了。」他們雖是低收入戶,善心卻不比其他人小。2022年6月慈善日,志工拜訪八戶人家,百分之百領取米撲滿,他們的熱情回應令志工動容,也信心大增。

一個月後,7月23日,志工既忐忑又堅信人人有愛心,抱著上人法相,帶著空罐子上門關懷。照顧戶們看見熟悉的身影,不待多說,自動取出「米撲滿」,還有「竹筒撲滿」,及每月的功德款。

「我的米撲滿還沒滿……」印裔照顧戶抱著長型罐子,抱歉說道。志工邊回答「沒關係,我們重視的是您們天天的愛心。」邊接過米撲滿,哇!沉甸甸的,幾乎佔了四分之三空間。

七十多歲的馬來獨居長者安娜(化名)雖然住在漏水處處的屋子,卻拿出逾五百克重的米撲滿回饋。

老人家說:「從沒想過米糧可以如此捐獻。這世上辛苦的人很多,很多人沒飯吃,很可憐。穆斯林先知曾說過,如果可以,只要我們天天有飯吃,天天都要布施行善,這才是最好的人。因此,每一回投下一把米,我都祈禱,這米能幫助有困難的人,保護善良的人,讓心有歹念的人轉變成善良。」

一戶印裔家庭也提到,在興都教義,只要生活有困難的教徒,挨家挨戶向每一家祈求施捨一點白米,家家戶戶一定會欣然布施。

另一位趕著外出送糕點的婦女塔蒂(化名)見志工來到,趕快捧著重重罐子出來說:「當我丈夫手術開刀時,慈濟人幫助我們的家庭,體諒我們的辛苦,用真心幫助我們,我也回以真心相待。」這是她第一次響應米撲滿,感受甚深。

原來,平時也有出家人不定期走出寺廟,上門托缽米糧,製成食物分送窮苦人,而她曾經是受惠者之一。「因為我們自己也曾遭遇過這樣狀況,所以我不會忘記,煮飯前,一定抓起一把米回饋。」

◎貧者很富足

左手殘缺的凱西(化名)在志工幫助下,單手把重重米糧倒進罐子,一邊喃喃自語說:「祝福人人有飯吃,不希望有人肚子餓……」

雖然她的孩子是「慈濟幸福校園計劃」專案受惠者,志工每月只幫補馬幣六十令吉(約新臺幣四百元)校車費,但是她對志工邀約做好事,從來不曾缺席;孩子還用袋子裝著零錢,說這是平時儲蓄的錢,要交給志工去做好事。

感動於她與孩子的善心善行,志工分享:「你的祝福會傳送給更多人,我們不是等到有能力才去助人,而是當下少吃一口飯,還是感到富足,還是可以助人。」

聽罷,她歡喜點點頭說:「少吃一口飯,沒有減少,反而一樣飽足,還會感覺很滿足;不像過去,一下子感覺肚子餓,想要去找其他東西來填飽肚子。」

◎不可思議事

住在郊外的安巴拉斯(Anbarasi A/P Kappen)是很虔誠的興都教徒,每一次看見志工抱來上人法相,也會號召兒女一起虔誠禮拜,慈濟一年一度周年慶活動,她們也會把握機會朝山禮謝及祝福上人。

雖然志工只是每月上門關懷,沒給予金錢補助,但是她一樣響應慈濟「竹筒歲月」及定期繳交功德款。這次再響應米撲滿行動,她說:「這是上天賜給我們的一個機會,讓我們還有機會去幫助他人。」

她也分享,平時煮飯,同樣的份量、一樣的煮法,只是抓出一把米,也沒有增加水量,不可思議的是,打開飯鍋蓋,她發現米飯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多了。

「我覺得可能因為幫助人的緣故,因為我很感恩上天讓我有機會助人。每一次抓起一把米都很滿足,我都會祝福,向上天祈禱,人人都安好、健康,沒有病痛,都有飯吃。也許是心想好意的緣故,連米飯都感受到我的快樂,膨發得更漂亮了。」

志工不禁讚歎說:「您的一把米布施出去,並不會減少,反而更富有,這就是上人所說的『心靈財富』。」

◎恆持一念善

7月24日慈善日共修,王鈺清、黃循糧(濟循)代表團隊將「八分飽、兩分救人好」概念分享予社區志工,他們一趟回收米撲滿,單是七家照顧戶,就匯聚了5.5公斤的「三好米糧」。有照顧戶善的回應開先河,眾志工信心滿滿地帶著米撲滿去分享好人好事,邀約更多照顧戶一起來匯聚一把米,恆持一念善。

王鈺清、黃循糧則來到救主之家孤兒院(Salvatorian Home),代表慈濟將5.5公斤的「三好米糧」贈予孤兒院。張修女得知米糧的來源後,非常讚歎說:「我覺得慈濟做得非常好,如果慈濟沒有發起這項活動,很少人會意識到,這樣也可以幫助別人。」

聽聞志工談起,慈濟在烏克蘭的援助行動,其中一站是在波蘭一間一百二十年歷史的天主教堂,發放物資予難民,張修女頷首說,宗教本是天下一家,二十年前在臺灣讀書,她曾經到訪花蓮靜思精舍,與上人有一面之緣。

張修女分享:「從前傳教士從法國,或其他西方國家來到臺灣,建立學校、醫院,發放奶粉;現在慈濟也是這樣在回饋社會,我覺得是非常好的。」她不但應允讓孤兒院孩子享用「三好米糧」,也會把部分米糧轉贈於蒙福青年培育學院(Montfort Youth Centre),讓青年也有機會得到眾人祝福。

除此之外,張修女也希望將「米撲滿」訊息帶到聖堂去,教堂每星期天有活動,約三百位中小學學生參與,甚至與老師展開會議,也想分享相關訊息。「有可能我們也要做一點事。」張修女說。

節約一點,一把米布施出去,物資沒有缺少,所得回饋讓心靈更富有,這是「因小果大」的理念:一善啟,萬善湧,惜福的善因,透過歡喜分享,感召來更多善因緣、正能量,這是當初一心一志分享上人妙法的志工們,完全意想不到的事。

圖左 :馬來照顧戶安娜(化名.右)住在處處漏水的屋子,卻願意響應米撲滿行動。[攝影者:羅秀蓮]
圖右 :左手殘缺的凱西(化名),單手把重重米糧倒進桶子,她認為,少吃一口飯,還是一樣飽足,賺到助人的歡喜。[攝影者:羅秀蓮]

圖左 :住在郊外的安巴拉斯,一念單純與虔誠響應助人行動,發現捐獻後的米飯不減反增。[攝影者:羅秀蓮]
圖右 :志工將匯聚照顧戶愛心的「三好米糧」贈予救主之家孤兒院,希望傳遞眾人愛心予孩子們,告訴他們,有人在關心他們。[攝影者:羅秀蓮]

圖左 :節約一口糧食可以助人,照顧戶小孩也願意響應。[攝影者:羅秀蓮]
圖右 :來自七戶照顧戶儲存一個月的愛心,共匯集三個罐子、重達五點五公斤的「三好米糧」。[攝影者:羅秀蓮]
圖左 :七月慈善日,志工用行動向在場志工印證,社會人人充滿愛心等待被啟發,推行「米撲滿」是可行的。[攝影者:羅秀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