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熱鬧環保再生市集 灌注環保熱情

熱鬧環保再生市集 灌注環保熱情

E-mail 列印
2022年8月28日,馬六甲愛極樂環保教育站第三次舉辦「環保再生市集」,在環保教育方面投入不少功夫。

除了有提倡健康又護生的蔬食之道——蔬食攤位,熱鬧二手書海閣區、惜福區以外,此次新增兩所學校設攤展 示、短片欣賞會,及「免廢免費區」等。

現場還有由賴碧雲老師領隊的雲手工花藝坊、Fairy Mom手工家事皂,和靜思人文團隊,皆來現場設攤展示各項特色品。

◎校園環保 開了眼界

大清早,馬六甲聖嬰小學(SK Convent Infant Jesus)及愛護環境學會(Persatuan Pencinta Alam)的諾哈蒂嘉老師(Nor Hadijah Omar binti Mahmud)帶著學生來到慈濟愛極樂環保教育站,她與校長、學生們將在現場製作分享,把撕開即丟的塑膠袋回收、再化成生態磚(ecobrick)、手工書籤、鑰匙扣等。

這是校方首次在非政府組織設攤分享,諾哈蒂嘉老師說:「現在海洋生物問題備受矚目,其中一大問題是塑膠。我們希望能告訴民眾,塑膠袋對周遭環境生態造成巨大影響,但只要動動腦筋,它還有多種用途,用最簡易的方法照顧環境整潔。」

該校逾百分之九十是友族學生,慈濟志工黃雪芳(慮雪)拜訪時發現校園綠化做得很好,例如學生將五彩繽紛的塑膠袋剪碎、植入大小寶特瓶,形成生態磚,變成綠蔭草地中大小盆栽的圍欄,曾在環保競賽中得獎。驚喜校方對環保的重視,故邀請校方代表到環保市集中作展示。老師也透露,學生在投入過程中,漸受影響,例如去海邊,會自動自發撿拾垃圾,並帶動家人參與。

另一所聖母小學(SJKC Notre Dame Convent)現場展示,用輪胎彩繪成卡通小黃人,用硬塑膠瓶製成盆器種植盆栽,還有學生家長們用花生殼、冰淇淋棒等製成的創意燈籠,吸引小孩流連不去,大人驚歎不已。

該校黃玉蘭校長透露,學校提倡愛心教育,其中一個宗旨,是希望將學校打造成一所環境優美的校園。例如每星期五晨讀時間,學生都會把回收物帶來學校,在環保小尖兵協助下,全體學生一起動手整理回收物。除此之外,親師生甚至校工,全員參與美化環境,及舉辦各種比賽,用回收物再製成精美物品,其中部分帶來環保市集展示。

「從過去的努力我們發現,由孩子來影響大人,影響力更大及更有意義。感謝慈濟邀請學校來作展示,希望藉此機會邀約更多學生到這裡,理解廢物可以變成有用的東西,垃圾可以變黃金,回收物也可以做得很精美。」校長感恩身邊有老師家長的支持,讓她在推動環保行動中感受到團隊精神,一起投入有意義的活動。

兩所學校到場宣導,讓特別來參訪的兩家馬來慈善團體驚喜不已。他們隨後參訪環保布展,看見寶特瓶製成的毛毯等物後,由衷感覺廢物不是垃圾,只要再善用,一樣可以造福社會人群。他們也曾落實環保,今天(8/28)的活動讓他們大開眼界,重新喚起力行環保的熱情,不分你我,人人都可響應。

◎短片震撼 減塑重要

現場播放兩部短片,第一部《珍惜食物》,針對浪費食物最大元兇,包含大飯店、餐廳、餐飲業、超市、零售商店,以及民眾經常不吃完食物的消費行為,與生活在貧窮飢餓水平之下的人,日日在垃圾掩埋場撿拾這些被丟棄的食物度日,顯著的對比,藉此喚醒民眾的覺醒。

另一部《守護我們的海》,傳達塑膠的殺傷力驚人,在海洋裡的塑膠,隨著時間分解成塑膠微粒,小到浮游生物,大到鯨魚,都有可能會吃下肚,再經由食物鏈回到人類,塑膠汙染已是這個世代的環境大災難。不隨手亂丟塑膠垃圾,已無法遏止海洋危機,減塑必須從生活源頭做起,拒絕使用、減少使用,循環再利用,讓環保行動成為必然的生活習慣。

李儷香帶著兩名孩子全程觀賞兩部短片和短劇,她驚訝地表示,現在社會還有生活窮困到在垃圾場撿拾丟棄的食物維生,為了生存已無暇顧及病毒、衛生等。「我家飲食習慣不會浪費,但是有時自己有一些購買欲望會多買一些食物,真的要警惕。」

一旁就讀三年級的孩子張筠崎則表示,自己對於塑膠汙染印象最深刻。她在兒時曾隨著幼兒園到愛極樂環保教育站參訪,並持續接受環保教導,她從小就知道塑膠瓶要洗乾淨做回收,絕不將可以回收的資源丟進垃圾桶,造成更多環境汙染。

李儷香分享,多年前接觸到二手物品,逐步了解環保的觀念,因而開始從生活中做起,也帶動孩子一起做,如攜帶環保袋、環保餐具、購買二手物品、做資源回收等。且自從知道環保站有二手書籍,她時常帶孩子來此閱讀,以及前來惜福區結緣物品回家。

今天她很開心在「免廢免費區」,幫自己和孩子選到需要的鞋子和校鞋,省下荷包也讓這些資源可以循環再利用。「假日來再生市集逛逛,比待在家看電視更有意義,孩子們可以學到、看到、感受到環保相關事物。尤其聖母小學的孩子利用回收物製作燈籠很精緻,發揮環保創意!」

同樣地,洪志勤帶著就讀一年級雙胞胎女兒全程觀賞短片,也前往每一區參觀,大人和小孩皆獲益。初次來到環保站,他震驚地說:「第一次聽到塑膠微粒,海洋汙染透過食物鏈人類再吃下去,真的很震撼!不只人類,其他生物都因為人類的行為而受到傷害與汙染。這讓我更清楚明白,我們平時自備環保餐具、購物袋,即使是塑膠袋也都是洗了曬乾再重複使用,如此盡自己一分力,保護地球環境是多麼的重要。」

◎腦力激盪 觀摩學習

為了加深印象,現場設有環保常識有獎問答,孩子們興奮地快速搶答。其中聖母小學一年級的楊凱涵答對問題,獲得前往食物區、二手物品區或二手書籍區選取一份獎品的機會。她開心地為自己選了一件漂亮的衣裳說:「我是學校環保小尖兵,每星期五協助整理同學帶來的環保物。我知道環保,不會吵著爸媽買東西給我,今天獲得獎品,我不要選擇吃的,因為一下子就沒了,所以我來惜福區選獎品。」

從事麵食小販的林可欣,多次錯過環保市集,今天原本是想帶孩子來書海閣看書,卻在免廢市集找到生意需要用上的二手大鐵桶,及精美碗盤等。她驚喜抱著沉沉的鐵桶說,攤位原有的鐵桶要壞了,原本計畫要去購物商場尋找,卻沒想到在這裡找到,不僅延續物命,還可節省令吉兩百(約新臺幣一千三百七十元)多至三百塊錢(約新臺幣二千六十元)呢!

李秀珍曾經在路上和兩個孩子撿拾寶特瓶,幾公里就裝滿了兩大袋。今和孩子來到環保市集,感覺充滿力量,因為還有很多人在響應環保行動,尤其看見友族到場宣導,用塑膠袋製成的各種大小成品,她認為,透過這樣分享,影響更多人一起來珍惜地球資源是需要的。

本身積極響應零垃圾的吳燕妮,與姚淑玲結伴來到環保市集,兩人說,缺乏點子的時候,就來看看別人怎麼做環保。不料驚喜發現學生製作的生態磚,充滿興趣的吳燕妮透露,塑膠袋有另一個好去處,可以減少垃圾,促使她與零垃圾目標更靠近了。

◎人人醒覺 環保行動

到訪的民眾彷彿已有共識,人人手中少不了布製環保袋、袋中還有大小盒子,準備用來盛裝食物,請購的物品等。

因為慈濟餐食多採用天然食材取代素料而感到歡喜的民眾方秀喜,不介意手中多提幾個環保袋及飯盒過來打包。因為可以減少破壞地球。有鑑於身邊還有許多人因為「麻煩」而無法減塑,她希望藉團體力量大,多舉辦類似活動,鼓勵更多人隨手、隨時力行環保。

七十歲翁欽勇經常將自家環保物載來環保站回收,從志工口中獲悉今日環保市集,偕同太太植德麗、女兒翁以欣前來逛逛,志工陳玉芳(慮詳)一路陪伴與分享環保觀念。

翁欽勇分享,自己做環保二十多年,茹素三十多年,最深的感受是影響他人做環保真難!女兒翁以欣補充:「我爸爸是環保達人,出門自備購物袋,打包食物必定自帶環保餐具,廢木改造成椅子,塑膠罐做成種植容器,電器壞了自己修理等。我們一直強調不要浪費,但是叔叔沒有被影響,他們覺得一個塑膠袋而已幹嘛那麼緊張,為什麼生活被限制與拘束,出門一趟要帶購物袋,自備杯碗筷子等,還要吃素。」

翁欽勇感歎,一般人直覺一個塑膠袋、一個紙袋才幾分錢,以金錢衡量覺得沒關係,為了便利性,不知道這些被丟棄的塑膠垃圾千年不化,也從未想到製造這些塑膠或紙類,需要消耗多少資源。人類製造垃圾的速度,遠超過土埋場處理的速度,如此再多土埋場都不夠負荷垃圾量。他三十歲時身體健康亮紅燈,開始茹素,從中體悟環保的意義,從自己做起,進而帶動家人一起落實環保生活。

「吃素會減少欲望,生活變得簡樸,再加上環保第一步,就是從源頭拒絕使用,每日所生產的垃圾真的很少,我家幾乎沒有垃圾!」翁欽勇說明,家裡設置三個桶,一個是廚餘桶,一個是不可回收桶,一個是可回收桶。家中廚餘、落葉、雜草循環利用製作堆肥,再用來種菜。可回收的塑膠、金屬、紙類、玻璃瓶等送到環保站回收。

當聽聞陳玉芳介紹寶特瓶回收再製成衣服和毛毯,太太植德麗驚訝表示,技術真先進,希望馬來西亞也能擁有如此的技術。她也發現本地一些塑膠製品無法被回收,期待政府能配合與帶動,必能事半功倍。

此外,翁以欣受到父親的身教影響,即使十多年遠在臺灣讀書、工作,她也將環保習慣落實在生活。她直言,現代人或多或少都知道環保,只是「要不要做」而已,大多數人覺得麻煩而不願意行動。「一個人力量很小,但人人從一個小習慣開始,集合眾人力量必發揮環保的影響力。」

熱鬧的環保市集,以歡樂結束,一群志工從十三歲到七十多歲走著臺步,在眾人面前展示自己從惜福區結緣而來的一身家當。主要傳達大眾不管任何年齡,不管是簡便的衣裳還是正式的洋裝,惜福區通通都有,歡迎大家有需要來此挖寶,讓資源循環再利用。

圖左 :諾哈蒂嘉老師和學生來到慈濟愛極樂環保教育站設攤,與眾分享用簡易方式保護環境的方法。[攝影者:錢福權]
圖右 :慈濟愛極樂環保教育站第三次舉辦「環保市集」,吸引不同單位參與,分享更多友善環境方案。[攝影者:錢福權]

圖左 :臺上短劇傳達塑膠的危害,海洋首當其衝,小到浮游生物,大到鯨魚,都有可能會吃下肚,不僅破壞海洋生態,也間接汙染食物鏈。[攝影者:李經志]
圖右 :李儷香(右一)帶著兩名孩子,全程觀賞兩部短片和短劇,驚訝現今社會,竟然有人日日在垃圾掩埋場撿拾丟棄的食物維生。[攝影者:李經志]

圖左 :從事麵食小販的林可欣,在「免廢免費區」找到做生意需要用上的二手大鐵桶,及精美碗盤等,驚喜不已。[攝影者:饒于莉]
圖右 :民眾李秀珍(黑衣者)讚歎友族,到場宣導用塑膠袋製成的各種大小成品,可以影響更多人一起來珍惜地球資源。[攝影者:饒于莉]

圖左 :民眾自動攜帶環保袋,以減少使用塑膠袋。[攝影者:錢福權]
圖右 :志工陳玉芳(左二)介紹環保教育展區的資訊,翁欽勇(左一)一家也分享自家的環保行動。[攝影者:李經志]
圖左 :友族師生除了現場設攤,也到不同單位增廣見聞。[攝影者:錢福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