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以愛傳承 用心呵護成道業

以愛傳承 用心呵護成道業

E-mail 列印
劉珌娟熱愛佛法,但是無人帶領,也不知道有何管道走入佛門,直到次女四歲將進入幼兒園就讀,一心想要讓孩子有機會接觸佛法,她努力找尋而輾轉打聽到慈濟馬六甲分會有開辦大愛幼兒園,但是聽聞需要父母親加入志工行列 ,孩子才能入讀。

劉珌娟心想還有一名幼小的兒子需要照顧,無法抽空當志工,因而將孩子送到另一佛教機構就讀。直到2014年,四歲的小兒子也將入幼兒園,劉珌娟想著「佛法都是說隨喜,怎麼會有強制父母親做志工的條例,我要去慈濟問清楚。」

一問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道聽塗說,根本沒這一回事,大愛幼兒園如同一般幼兒園,符合入學年齡皆可報讀。她開心地將兒子送至大愛幼兒園就讀,也開啟她與慈濟的緣。

◎一心一意 面見上人

熱心的劉珌娟經常協助幼兒園舉辦活動,因而結識了一同參與的家長姚淑玲與周雪瑩,2014年三人成了大愛幼兒園的愛心媽媽。隔年,在林秋麗(懿絢)老師的建議下,三人一起報名慈濟舉辦的「大愛媽媽成長班」課程。

渴望能接觸佛法的劉珌娟,這些年四處參與法會,想要進一步了解佛法,卻發現單純的誦經,並非她想要的佛法,直到孩子就讀大愛幼兒園,發現慈濟著重於孩子品格教育,更積極推廣環保呼籲愛惜資源,長期援助弱勢、災難等,將佛法實踐在生活中,尤其證嚴上人的三願——「淨化人心,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一切與她的心是如此地契合,自此她一心想要見上人。

直到次女進入小學就讀,她與志工黃愛媋(慈彌)等慈濟大愛媽媽成員,在瑪琳小學帶動靜思語教學而結識。她感恩地說:「我遇見生命中的貴人黃愛媋,她知道我想見上人的心願,指引我方向。」

劉珌娟坦言,當時自己再度被外界不經證實的傳聞所誤導,她向黃愛媋提起當志工需要招募很多愛心捐款,要參與靜態和動態眾多活動。身為家庭主婦的她,生活圈小,結識人不多,還要照顧兩個孩子,實在很難達成做志工的條件。她自嘲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買一張機票去臺灣找上人。

黃愛媋聽聞,不捨地反問:「妳現在做的就是志工做的事了,妳已經在付出。妳要是有心見上人,上人會希望妳以什麼方式來見他?是不是一步一腳印比較踏實,也是上人所期待的。」

黃愛媋的一席話,才知道原來2016年起,自己早已走在志工之路,只是缺人陪伴與引導,一直停留在見習志工階段,也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該做什麼、怎麼做,才能前往臺灣見師父一面,接受上人授證(備註),成為上人的弟子。

◎以身示教 代代相傳

一再錯失機會,曾茫然,曾失落,曾氣餒……最後,她轉念或許這是她與上人的因緣,求法拜師需要通過重重考驗,才能清楚看見自己的決心。當她朝著受證之路邁進時,發覺姚淑玲與周雪瑩都有要受證的意願。於是從見習到培訓兩年的課程,每堂課她一定傳訊息再加上電話邀約與提醒,避免她們重蹈自己覆轍,積極一手拉一手陪伴與指引。

2020年劉珌娟(懿筠)如願受證成為上人的弟子,但因疫情關係,無法飛往臺灣親自讓上人授證。「見師一面真的很難!」劉珌娟感慨地說。無法親見上人,但是師父的叮嚀與對弟子的期許她謹記在心。有家業的牽絆無法大承擔,但是只要時間允許,她都把握機會付出,從環保、慈善、教育,到監獄關懷等都可以看見她付出的身影。

周雪瑩見證劉珌娟從大愛媽媽到現在的轉變,愈來愈積極投入付出,不管什麼活動,什麼崗位,安排到時間一定來付出。姚淑玲也跟隨劉珌娟的步伐精進再精進;周雪瑩則因為還有家庭需要兼顧,無法如兩人般積極,但兩人的身教與帶動,持續勉勵她把握時間與因緣共同來做好事。

劉珌娟表示,自己是受黃愛媋身教所感動,當她們相約外出運動,黃愛媋看見垃圾會主動彎腰撿,言行合一的身教,讓她既尊重又信服。

「我以愛媋的身教作榜樣,態度柔軟,笑臉迎人,不時提醒自己要注意儀容,態度要柔和,不只是穿上慈濟制服才如此,而是要從日常生活做起,潛移默化的改變,我也以此與淑玲和雪瑩共勉,深刻感受到上人所言『佛法生活化』的意涵。」劉珌娟說。

隔年(2021年),姚淑玲(懿珏)和周雪瑩(懿璇)也受證成為上人的弟子。兩人見證黃愛媋與劉珌娟的用心,這些年陪伴在旁,訊息和電話一個都不少。劉珌娟滿心歡喜感恩黃愛媋帶動與傳承的用心,一路相伴至今,她也以這分精神陪伴姚淑玲和周雪瑩,期盼法脈代代相傳。

◎受證之路 三代傳承

三人受證後,黃愛媋、劉珌娟關懷與陪伴更不曾中斷,時常互邀參與活動,建立起如家人般深厚的情感。劉珌娟分享:「好朋友不只是去吃喝玩樂,希望做著大家都有共鳴的好事;有活動就邀約一起來付出,聯繫情感又可以攜手做好事。現在我的生活與慈濟密不可分,朋友圈都是志工。」

周雪瑩四個孩子皆就讀大愛幼兒園,孩子一路從幼兒園、親子班到慈少班,很認同慈濟的教育理念。現年大兒子已十九歲,很早便接觸慈濟,家中也安裝大愛臺,吸收上人的法語。最小的孩子在大愛幼兒園就讀時,結識劉珌娟而深入慈濟。她說:「自己個性被動,劉珌娟目標明確,用心帶動,搭起我與慈濟的橋梁,引領我走上受證之路。

2010年,懷著身孕的姚淑玲,從新加坡返回馬六甲定居,嫂嫂是慈濟志工,在她的引薦下參加大愛媽媽成長班課程,但參與兩年課程後,嫂嫂一家搬至吉隆坡,無人帶領因而中斷與慈濟的緣。直到孩子就讀大愛幼兒園,結識周雪瑩與劉珌娟,在她們的邀約下,她總是把握機會調整工作來付出。

2020年初姚淑玲被診斷患上卵巢癌,之後擴散到身體其他器官,持續做電療與化療,這段時間她專心治病之外,只要有體力,她會隨著三人投入慈善訪貧,及其他活動,見習培訓課程更是不願錯過。即使剛結束化療,在周雪瑩陪伴下兩人出席見習培訓課程,積極朝志工受證之路前進。

化療的不適,以及化療留下的後遺症,如手腳僵硬麻痺,無法久站與動作緩慢等,都不阻礙她付出的心,姚淑玲笑笑地說:「活動中被志工們的付出所感動,很認同慈濟的理念,再加上珌娟與愛媋師姊一路給予身心靈的扶持,我很放心跟著做、跟著走,就對了!」

單純一念做好事的心,彼此的信任感,及投入的歡喜,姚淑玲幾乎來者不拒。除了每星期一次的夜間環保分類、承擔經藏演繹的小種子(小老師),每星期兩次的入經藏演繹練習暨共修,以及每星期靜思堂打掃之固定行程。一星期排滿四個固定活動,還不包含其他如教育、慈善訪視與靜態課程等。劉珌娟擔心她身體負荷不了,總會叮嚀和提醒她量力而為。

劉珌娟依照各人的性格,帶動與關懷的方式也不同。她經常提醒周雪瑩「受證了,要出來參與活動,不要受證後就消失。」對體弱的姚淑玲,她則時常叮嚀:「別累壞了身子,適時休息。」

◎誠情相待 棒棒相傳

「每次珌娟都叫我老母雞,我是母雞帶小雞,現在珌娟是母雞又帶著淑玲和雪瑩兩人。目前淑玲又帶著她的表姊燕妮,一代傳一代,棒棒相傳。做好事需要更多人的力量來成就。」黃愛媋分享。

看見大愛媽媽團隊在志工姚曉玲(慈昱)的帶動下,人人非常團結且樂意付出,有家業牽絆的黃愛媋表示,自己單純扮演牽起大愛媽媽成員與社區接軌的角色。她以同理心來帶動與陪伴,盡量做到彈性處理,讓大家以歡喜心來付出。

一般上假日是家庭日,孩子上學這段時間是劉珌娟、周雪瑩和姚淑玲三人最容易安排到的時間,黃愛媋就會帶動劉珌娟,也一起陪伴帶動周雪瑩和姚淑玲,總會盡量配合此時間出動去付出。如果假日或晚上,一定提前通知,讓三位有充裕的時間做安排。

黃愛媋說:「上人教導我們以感恩、尊重、愛待人處事,事事同理則能不讓他人起煩惱,安頓好家裡才能放心與安心來慈濟付出,如此志工之路才走得長遠。」

黃愛媋也貼心地上門拜訪了解每一位家庭的狀況,讓對方家人明白太太、媽媽在慈濟做什麼,得到家人的認同才能減少誤解。劉珌娟、周雪瑩和姚淑玲三人感受到黃愛媋誠情相待的用心,劉珌娟也以此方式帶動周雪瑩和姚淑玲。黃愛媋看在眼裡欣慰表示,慈濟家風需要靠大家的努力,身為帶動者也會有脆弱、犯錯或缺失,需要相互加油打氣,提醒鼓勵。

黃愛媋熱淚盈眶地說:「以前有四朵花,我、許玉萍(慈紀)、賴桂蘭(慈熠)、陳秀蘭(慈炫)互相依靠鼓勵;現在傳承新一代,我和她們是三劍客,相互扶持。做慈濟沒壓力是不可能,無明的情緒會磨掉我們的初發心和道心,過程不容易,誠與情很重要!跟隨上人,做上人的弟子,進佛門修行不會後悔。」

自己經歷過,以同理心帶人,以長情大愛為伴,力行覺有情的人間佛法,期盼帶動更多人行菩薩道。

上人慈示,所謂傳承、栽培、菩薩招生,不是資深者把責任交給年輕人,自己就休息了。照顧好資深的法親,也要招呼新發意菩薩,不要讓人因一句無心的話而退了道心;要用心去照顧人、帶動人,培養人才需要陪著他們走,才能將精神理念帶得正確,成就人人的道業。

圖左 :劉珌娟投入大愛幼兒園當大愛媽媽,協助老師於各活動中帶動孩子們。[攝影者:黃玉花]
圖右 :周雪瑩(左四)和姚淑玲(右二)參與大愛媽媽成長班課程。[攝影者:黃玉花]

圖左 :受證後,劉珌娟(左一)更積極投入與承擔活動。圖為她初次承擔慈濟長者學堂課程之隊輔崗位。[攝影者:顏玉珠]
圖右 :從小在大愛幼兒園品德教育薰陶下,賴妍杉恭敬為母親周雪瑩奉茶道感恩。[攝影者:饒于莉]

圖左 :姚淑玲(右一)患上卵巢癌,化療後留下後遺症,卻不阻礙她付出的心。圖為她參與經藏演繹,同時承擔小種子教導其他志工。[攝影者:郭巧雲]
圖右 :黃愛媋(右一)帶動劉珌娟(左一),也一起陪伴姚淑玲(左二),盡量配合時間出動去付出。[攝影者:顏玉珠]

圖左 :劉珌娟因孩子就讀大愛幼兒園而開啟與慈濟的緣。圖為她和先生參與兒子大愛幼兒園舉辦的雙親感恩節活動。[攝影者:黃玉花]
圖右 :姚淑玲患上卵巢癌,電療與化療期間,志工見習培訓課程從不錯過。[攝影者:楊秀麗]
圖左 :周雪瑩、劉珌娟、姚淑玲(左起依序)積極投入活動與承擔,黃愛媋(右一)出席協助與陪伴。[攝影者:顏玉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