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優秀孩子被看見 單親媽媽回饋愛

優秀孩子被看見 單親媽媽回饋愛

E-mail 列印
「換作從前,我什麼工作都可以做,除了清潔工作,因為我有潔癖。但是現在為了孩子,我必須克服它,即使做得想嘔都必須強忍,再悲傷都要把自己堅強起來。」掏心分享故事,安蘇雅(化名)微微一笑,只見從容。

今年 五十一歲的安蘇雅(化名),是名合約式的醫院清潔女工,工作地點就在附近的野新中央醫院,一做十四年。過去最低薪資是馬幣九百五十令吉(約新臺幣六千五百六十元),左扣右扣只得八百令吉(約新臺幣五百五十三元)應付自己和五個孩子的生活開銷;她拼命工作,一天可做上十五小時,賺取加班費。現在最低薪資提高了,卻少了加班費。於是她在上班以外的時間,幫人打掃居家,賺取外快。

許多人為了尋找理想工作而東挑西選,她為了得到工作努力克服自身極限;這是屈服於現實嗎?她並不如此認為,因為這份工作,讓她走過人生低潮。

◎殷殷叮囑 擺脫膠工命運

安蘇雅從小在園坵長大,她形容父親從事的割膠工作——六個月下雨、六個月陽光普照,看天吃飯,收入非常不穩定。她說,膠汁有時會緊貼在皮膚脫不了,但父親可不願兒女永遠無法擺脫膠工的命運;辛苦地供她和兄弟姊妹求學,只要她在身邊幫忙,父親都會殷殷叮囑:「努力讀書,以後可以找到像工廠一樣穩定的工作,不要像我們這樣。」

她的母親是父親第二任妻子,患有哮喘依然做膠工,夫妻倆在沒有任何支援的情況下,赤手空拳將八個孩子拉拔長大。

「現在的我,彷彿重蹈母親走過的路;當很辛苦時,我會回想當初她是如何堪忍走過來,把我們撫養長大?」安蘇雅的母親,在她二十五歲那年撒手人寰,但其任勞任怨的精神,早已深植在女兒心中,更成為她日後的照明燈。

成年後,安蘇雅並沒有成為工廠員工,嫁給了從事建築散工的丈夫。他雖然顧家愛孩子,卻耳根子軟,容易聽信朋友的話,親人無法相勸甚感無奈,她只好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除了正職,丈夫偶爾拾荒幫補家用;一次受朋友之邀,到某一地方撿拾鐵皮鐵物,被持有者發現報警,丈夫因而被抓進監牢三年,出獄不久不慎在海中溺斃。

丈夫還未遭受牢獄之災前,安蘇雅不時面臨屋租繳不起、孩子上學無法繳學雜費的窘境。一次孩子生病,她抱著孩子入院求醫,遇見從事清潔工的朋友,對方看她一臉愁容,問說:「要不要一份工作?」

嫁人後一直待在家的她雖有掙扎,卻在一回天天下雨、丈夫零收入的窘狀下,毅然透過朋友求職,而且傾向夜班,讓丈夫白天可以安心工作,晚上在家幫忙照顧孩子。

幸好提早踏入職場,當接獲丈夫噩耗,在沒有社險及公積金的情況下,她與孩子不至於完全斷炊。她也沒有時間悲傷,一肩挑起家計重擔,白天帶孩子走路上學,再去工作;中午接孩子回家,煮好午餐再趕回醫院,直到後來有了電單車代步。她說,慶幸孩子學校和住家、工作地點距離並不遠,她才能兼顧家庭和事業。

◎慈濟助學 減緩開學重擔

住在附近、從事膠工的慈濟志工盧奎方(慈譽)與安蘇雅的母親是好友,看著安蘇雅一路長大。當安蘇雅心很苦的時候,會去她家聊些日常,被老人家瞧出端倪,也不說破。只要有印度鄰居送些食材過來,她就會打電話叫安蘇雅過來取,當被問起為什麼不吃?盧奎方只以「Aunty不會煮」回應,給予她像山一樣安穩的依靠。

人在困難的情況下,先考慮的是溫飽;但安蘇雅是少數沒有欠下屋租的家庭,只要每月領到工資,屋租、水電費先挪出來,再來是孩子學費,最後剩下才是生活及糧食費。她非常注重孩子的學業,寧可延後繳付水電費,也必須讓孩子繼續求學。

「小時候我在淡小讀書,老師很疼愛我們;但是上了中學,我就讀馬來學校,班上印裔生少,老師不喜歡我們,學生欺凌我們,讓我們很沒有安全感,不喜歡那樣的環境,中三以後就輟學,現在一直感到後悔……」她經常以自身故事和孩子分享,告訴他們知識是打開智慧的一把鑰匙,即使面對再糟的環境,一樣不能輟學,想辦法再堅持下去。

回到現實,每年新學年也是安蘇雅最煩惱的時刻。盧奎方曾經借錢幫助繳付孩子龐大的學雜費,只是未來還有很長的求學路,每一年看她眉頭深鎖不是辦法,於是將她家情況提報給慈濟,展開了每一年慈濟獎助學金的補助。打從2017年開始,只要每年二、三個小孩成功申請,足以減輕安蘇雅的重擔。

安蘇雅表示,孩子開學,單是三人就需要逾千元的開銷,雖然後來獲得政府福利金補助,平時盡量拉長補短,但每年開學還是她最挑戰的時刻。她謝謝慈濟每一年的幫忙,這麼多年來,每一位小孩都得過慈濟獎助學金。如果沒有這筆錢,她可能只得拼命加班,或尋找額外收入。

但是安蘇雅年紀大了,身體老化得快,勞力工作實在無法再負荷。「對我來說,任何事情都不比孩子求學的事來得更重要,最煩惱就是孩子沒錢買書,慈濟幫忙我這方面就好,其他困難我覺得是其次。」

雖然如此,志工還是體恤五個孩子在發育時期,食量增大,一度增加補助生活費。慈濟志工看他們吃得簡單、孩子也不抱怨,疼惜不在話下。因此當志工盧奎方、邱生嬌(慈良)等人載孩子到望萬環保站付出時,大家都會把多出來的糕點食物往他們懷裡塞,看見適合的參考書會留給他們,或在付出後帶他們去素食館吃飽才送回,把他們當兒孫疼愛。

年紀最小的絲華(化名)坦言,她很喜歡去環保站,因為環保經常帶給她新的學習和體驗。記得有一次,學校老師忽然要求學生回校補習,當時環保站志工們都很忙,但他們依然放下手上工作載她回家,待她換好衣服,再送去學校補習。「師姑師伯真的很關心我們!」她眨著明亮的眼睛告訴身邊志工。

◎有餘回饋 累積孩子善報

對於社會補助,安蘇雅不求不貪。一天傍晚,她走路到附近夜市買食物給孩子吃時,看見野新社區年紀大的志工捧著愛心箱,站在夜市場為國際災民勸募愛心善款;心中有股酸酸感覺:「這些老人家都有家人在身邊,他們何苦這麼辛勞?」

後來跟隨孩子到慈濟會所參與獎助學金頒發典禮,從《慈濟大藏經》影片看見志工在國際間幫助許多苦難人,她恍然有感:「慈濟的錢,是這樣籌募得來,幫助本地和國際苦難;這樣的錢,我不能貪。」對志工更加佩服說:「年紀那麼大的老人家都能奉獻自己,向人勸募,如我們能伸出援手幫忙,老人家就不會那麼辛苦。」

當孩子從獎助學金頒發典禮中帶回慈濟竹筒撲滿,她和孩子們馬上養成天天出門上班、上學前,投零錢到竹筒撲滿的好習慣。除此之外,每月除了撲滿零錢,她還以不同孩子的名字,繳付數令吉的功德善款,為孩子累積福德善報。

「父親常告訴我們:即使沒有能力幫助他人,也要時時心存善意對待他人。」也是這樣的身教,安蘇雅廣結許多善緣。例如在疫情行管令期間,不認識的人會送物資上門,一位華人朋友付費給附近一家印度雜貨店,讓她去領些需要的東西回來。除此之外,慈濟志工不時也送來米糧、食油、雜糧等;屠妖節也送來大禮包,大大節省開銷,讓她有能力為孩子添購新衣。

2021年,她掏出所有積蓄,並在一位天主教善心人士的幫助下補充不足款項,而成功買下目前的廉價屋,讓她和五個孩子終於有個安身之處,生活得以安定下來。

她倍加珍惜這分福緣,鼓勵孩子去佛堂、印度廟幫忙,到慈濟會所清掃,她說,只要是好事,她盡量鼓勵孩子去做以回饋社會。「我從不想自己辛苦,因為還有比我更苦的人;上天給予不同方式的援助,讓我在走投無路時,開另一扇窗,讓我有勇氣走下去;我很有福,願意以善心回饋,將所得與他人分享,祝福對方能夠脫離苦難。」她說。

◎設權宜計 先工作後求學

安蘇雅的家有一櫥櫃,裡頭放滿了所有孩子獲得的獎杯、獎牌:長跑、短跑,演講、語文等等,文武俱全。再攤開多年領到的慈濟獎助學金獎狀,有學業進步獎、品德獎、孝悌獎等等,絲華和大哥不約而同地說,一張張獎狀,帶給他們自我的肯定!

志工陳幼涓(慈涓)說,五個孩子當中,三個女兒學業成績優秀,兩個男兒體育成績標青(非常出眾)。個個聽話乖巧,回到家不往外蹓躂,家務事幫忙分擔,母親一聲呼喚,馬上起身完成任務。

這也是最令安蘇雅感到驕傲的地方,她雖然積極,但身體的疼痛騙不了人,擦藥油的動作看在孩子眼裡,下定決心尋求更安穩的未來。

年前,安蘇雅的大女兒已入讀大學,二女兒伊娃(化名)無法獲選喜歡的大學科目,決定延遲就學,先外出打工,減輕母親生活重擔,也支援姊姊大學的費用。

伊娃這項決定,安蘇雅坦言一開始很生氣,擔心她重蹈自己的輟學路,擔心影響弟妹:「我責罵過她,但是她告訴我,姊姊讀書要錢,弟妹讀書也要錢……的確,現在我每個月要給大女兒五六百令吉(約新臺幣四千一百五十元)生活、交通費等,一切都是從生活中再擠出來的費用。」

伊娃深知母親擔憂,承諾這只是權宜之計,未來還會繼續升學,也透過視訊不時告誡弟妹,一定要用功讀書,幫忙分擔母親的家務事。也許是她提早出社會工作的原因,安蘇雅在家裡找到了有事可商量的對象,她也勸母親說:「我已經出來工作,我們就停止社會支援,讓他們轉去幫助其他人吧!」

接棒關懷的志工陳幼涓了解情況後,幾經考量,還是選擇尊重她們的決定。

2022年8月14日,得知慈濟望萬環保站辦環保再生市集義賣會,安蘇雅毫不猶豫做了五十多片印度米漿煎餅(Thosai),捐給志工義賣。

巡視現場的熱鬧,她忍不住說:「在場每一位志工,都是我要感謝的對象。因為透過慈濟,我們也有機會可以助人,即使只布施一點點,我們都會很快樂。」

縱然她的人生不是球球好球,但父母的言行身教及往前走的勇氣,促使她勇敢揮棒,擊破一切困難。

志工佩服她的堅強,她微微笑說,只是在做好自己:「不要設想負面,上天一定是認為我們有能力解決問題,才會讓我們有這樣的遭遇。」

安蘇雅也想藉自身遭遇,與單親家庭分享說:「再堅強一些,勇敢一些;做任何決定必須深思熟慮,成為孩子的依靠。只要家長做對的事,孩子看在眼裡,自然會跟隨。」

圖左 :慈濟志工盧奎方是安蘇雅母親的好友,看著她長大,也是扶持她的貴人。[攝影者:顏玉珠]
圖右 :慈濟志工每月上門關懷,見孩子勤學乖巧有禮,年年為他們申請慈濟獎助學金,給予助力。[攝影者:羅秀蓮]

圖左 :志工的到來,是安蘇雅最開心的日子,因為有機會捐獻撲滿、小錢行善,讓志工感動也感恩於她的善心。[攝影者:羅秀蓮]
圖右 :慈濟會所大掃除,安蘇雅的孩子絲華(化名.前蹲黑衣者)和大哥(中蹲紫衣者)把握機會一起耕福田。[攝影者:陳幼涓]

圖左 :安蘇雅靠雙手力量,撫養五個孩子長大,也把握機會回饋社會恩情。圖為她準備印度傳統美食,供慈濟環保市集義賣。[攝影者:顏玉珠]
圖右 :得悉慈濟辦環保再生市集,安蘇雅馬上製作印度傳統美食帶到現場,向大眾致以謝意。[攝影者:顏玉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