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1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農曆七月「普」濟苦難 「度」化眾生

農曆七月「普」濟苦難 「度」化眾生

E-mail 列印
普度真義是「普」濟苦難,「度」化眾生。慈濟志工鄭玉蘭和彭凱莉接受佛法教育後,一位將買供品和金銀紙的錢化作助人善行,一位讓「素三牲」上桌,取代真實的三牲動物,真正的解救苦難!

農曆七月,民間俗稱「鬼月 」,有「鬼門開」的流傳,不但習俗繁瑣,日常生活也有許多禁忌。尤其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各地、各家會準備「三牲五禮」等豐盛的供品舉辦中元普度,祭拜神明、祖先與「好兄弟」,以求平安。

佛教觀念中,農曆七月是吉祥月、孝親月、感恩月,而七月十五日更是佛陀的歡喜日;「救度眾生出離苦難」是佛教中所謂「普度」的真義。證嚴上人呼籲「清香素果加上虔誠的心,就是最好的祭拜,更重要的是為善且行孝,日日行善,造福人間,福大則致祥,如此自然日日吉祥!」

◎捐出普度錢 善行取代鋪張祭拜

志工鄭玉蘭小時候,每年農曆七月,村子裡家家戶戶於廟宇大肆普度祭拜,非常熱鬧。一到晚上,大人們總是禁止小孩子外出,諸多禁忌;對於七月是鬼月從小便留下陰影,成人後,這種觀念仍深烙印於心。

從外地搬至馬六甲,看見家家戶戶在門口燒紙錢祭拜「好兄弟」,她也入境隨俗開始在自家門口祭拜,當時自己還會刻意避開他人在路旁的祭拜,也擔心會踏到他人祭拜地方,或不小心踩到飄來的金紙。

當鄰居邀約出錢買供品一起聚眾在某處普度祭拜,她也參與一份,抱持著「有拜有保佑」的心態。此外,自己也會烹煮豐盛的供品,準備豐富的金紙,於家中祭拜祖先、神明與「好兄弟」。

直到2014年的農曆七月,她與慈濟志工團隊在馬六甲慈濟靜思堂,以及社區茶會,透過佛典故事,演出短劇等精彩內容,將佛法的教育、正確的觀念傳遞給會眾。

反覆演出過程中,讓她深切體悟殺生的惡業,還有拿真錢買假錢來焚燒,嚴重汙染環境且浪費資源,與真正的「普度」意義背道而馳。她才真正將上人所言「普度就是普遍愛護生靈,救濟苦難,度化眾生,也就是佛陀要人人的救倒懸,非殺生祭拜」聽入心。

當下她下定決心,一改每年花錢買供品、金紙祭拜的習俗,將省下的錢捐出去幫助貧窮人,以實際的善行取代普度。她坦言「初次改變,真的沒拜心會忐忑不安,畢竟已拜了那麼多年!」

◎虔誠一念心 拜經祈求天下平安

某一年,先生赫然發現,怎麼家門外沒有燒金紙祭拜「好兄弟」,鄭玉蘭明白傳統承襲下來的習俗,尤其先生做生意,改變觀念需要時間,她了解夫妻倆個性肯定會為此發生口角,因而她選擇沉默以對,減少口業,同時也讓傳統習俗得以有改變的空間。

這些年來,先生只要發現農曆七月沒有燒金紙祭拜,便自行購買焚燒,但先生是時而記住,大多數時間都忘記。鄭玉蘭說:「真的是那一念心,先生想到才拜,拜拜只是求心安,讓他自己去醒覺。」

鄭玉蘭現在單純以清茶和水果祭拜表心意。她說:「改變祭拜方式真的只要自己的心跨過去,一切變得很簡單,習慣成自然。拜神,講究一個心而已。」

她將自我的體悟與母親分享,以善巧方式引導老人家,七月前往廟裡普度祭拜,不用特別準備三牲,而是以他們喜歡吃且可以收存的乾糧,如米、餅乾、咖啡為主,衛生又不造成浪費。

幾年來,慈濟馬六甲分會每年農曆七月舉辦拜誦《地藏經》祈福會,鄭玉蘭年年出席拜經,將功德回向給祖先與眾生,祈求天下平安。她的孩子從小便跟著來拜誦《地藏經》,也曾參與多場的慈濟「七月祈福會」,孩子們耳濡目染,對七月沒有任何忌諱。

◎飲水思源日 動物疼痛啟發悲心

2022年8月11日是農曆七月十四日,志工彭凱莉早晨八時才開始準備祭拜祖先的供品。對她和家人而言,這一天是祭拜祖先、飲水思源的好日子,和人們既定印象的「鬼月」沒有關係。

「我十八歲就嫁給先生,他是長子,有十個兄弟姊妹,每年農曆七月半是祭祖的日子,也是我們家人相聚的重要節日之一,大家都會從遠地回來祭拜。家婆所準備的食物,不僅要祭拜祖先,還要顧及子孫喜歡的食物,經常忙得團團轉。

為了趕在早上十點——對的時辰祭拜,她經常在清晨三四點就起身準備,身為長媳的我,和幾位弟妹五點多就起身幫忙。印象最深一次,就是為被割喉的雞隻拔毛,牠雖然在淌血,卻掙扎著飛走,我也很不忍心想要逃離。」

辦得鋪張,在最豐盛時刻,曾經一張桌子擺不下;經常是祖先「享用」後,輪到他們一家人開餐,一點兒都不忌諱。只是當煮得太多吃不完,節儉的婆婆經常把隔夜菜餚一再弄熱自己吃,媳婦擔心老人家健康,毅然倒掉,反造成浪費。

她自認為受婆婆影響最深的是「節儉」。為了不浪費,她試過一次只買一包雞飯祭拜祖先,卻被婆婆認為她不夠敬重祖先,著著實實念了她一年光景。

2008年投入慈濟志工行列,她重複聽見證嚴上人及志工說要吃素,心想「如果我會煮素食,我就茹素,而且自己煮,還可以帶動家人,多好!」但理想和現實常有一段距離,她曾經到慈濟學烹飪課,也嘗試煮素,但總是不理想。

浮浮沉沉好多年,每一次看見螢幕上,年邁的上人撐著法體,勸說「非素不可」,今年(2022年)終於重重點醒了她,她慚愧說,真的要聽話了,下定決心作出改變。

也許是大環境的改變,素食餐館林立,選擇愈來愈多;當她向丈夫、兒子媳婦提起要茹素時,大家都沒有異議,表示支持。

◎素食多選擇 祭拜祖先煩惱拜拜

「既然我都茹素了,祖先怎麼可能吃葷呢?」下定決心茹素的她,祭拜祖先的餐桌上也出現變化。農曆七月十四日這天,有腐竹化成的素雞隻、蒟弱製成的素燒肉、素豬腳醋、素亞叁魚……栩栩如生的素三牲上桌,幾乎可以假亂真。

「這些全都是家婆的最愛,這麼多年,很少有機會全找到,感恩今年拜素,我全部都找齊,準備得妥妥當當了。」她歡喜說道。

原來她早在一星期前到一家家素食館,分別找到多種多樣的真空包裝冷凍熟食,及特別為了祭拜而製的「素三牲」;陪伴在側的女兒嘖嘖稱奇,就連習慣吃素的媳婦都說,印象中的素魚,其外層包裹著紫菜,沒想到婆婆竟然買了條完整素魚回來了!

心中所想皆得圓滿,一小時多就準備完畢,祭拜過的菜餚成了丈夫兒子的午餐便當。彭凱莉邊打包邊說:「過去曾經祖先的生日忌日都要拜,常常拜得烏煙瘴氣,現在我們只在農曆新年、清明節和農曆七月祭拜祖先而已,而且現在拜素非常簡單容易,我完全不用操心,因為我已經愛上了素食!」

◎邀約素素看 祖先保佑決心成功

不僅如此,祭拜祖先餐桌上,還有一個顯眼的紅包,彭凱莉說,在這之前,她用這筆錢來購買金銀紙,今年她不想再用真錢換假錢,而是想將它們,藉慈濟的力量去幫助遠在烏克蘭的難民。

她笑說,過去要燒的金銀紙太多,結果灰燼隨著風兒四處飄散,而她在後方窮追不捨,對面鄰居也拿著掃帚站在外面準備掃地,令她感到不好意思。

曾經,她下定決心不燒,事後又會擔心,就再燒一點點;今年踏出「拜素」一步,她決定完全不燒。曾經自問:「祖先會不會託夢投訴我?」不一會兒念頭一轉:「把錢拿去賑災,祖先一定會答應,因為救人的功德很大。」心就安了。8月初,她把握志工值班的機會參與誦《地藏經》,讓自己更安心。

隔日就是農曆七月十五日,彭凱莉心裡無比輕鬆;她拜拜祖先,希望祖先保佑她吃素成功,影響更多人一起「素素看」。

農曆七月不必鋪張,不燒金銀紙和不殺生,以素食、清水、水果拜拜,一樣保平安。就如靜思語所言:「只要人心安,天地就安;天地安,生活環境就平安。」

圖左 :農曆七月是吉祥月、孝親月、感恩月,慈濟馬六甲分會鼓勵大眾以齋戒茹素祈求平安,以行善布施做活功德,善念共振,造福人間。[攝影者:楊秀麗]
圖右 :響應證嚴上人的呼籲「清香素果加上虔誠的心,就是最好的祭拜」,志工鄭玉蘭改變農曆七月祭拜方式。[攝影者:鄭玉蘭]

圖左 :鄭玉蘭(左二)每年農曆七月,以拜誦《地藏經》祈福,取代殺生祭拜的普度。[攝影者:郭巧雲]
圖右 :過去祭拜葷食,彭凱莉需要更早起身準備,如今轉素,她說,一切簡單方便許多。[攝影者:羅秀蓮]

圖左 :隨著彭凱莉下定決心茹素,她祭拜祖先的餐桌上也出現變化,從葷轉素,也將購買金銀紙的錢捐獻助人。[攝影者:羅秀蓮]
圖右 :彭凱莉藉誦《地藏經》機會,讓自己更加安心。[攝影者:楊秀麗]
圖左 :彭凱莉用已故親人名字,捐給慈濟去幫助遠在烏克蘭的難民。[攝影者:羅秀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