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獎助學金典禮 啟發孩子生命價值

獎助學金典禮 啟發孩子生命價值

E-mail 列印
10月30日,慈濟馬六甲分會舉辦「慈濟助學金頒發典禮」,今年(2022年)共計助學六百六十一名小學、中學之清寒學子。家長與學生分開在不同場地,早午場也分別以華語與馬來語進行,共迎來一千兩百四十多位家長 與學生出席。

◎藉戲劇故事反省

「疫情期間,沉迷於網路遊戲嗎?」「習慣網路世界,變得不喜歡與人面對面溝通?」 「養成晚睡的習慣?」「與家人的關係變疏遠或是緊密?」「在路上遇到樹枝阻礙路人行走,你會怎麼做?」「同學悲傷之際,你會做什麼嗎?」「獲得額外的錢財獎勵,你會一部分投入竹筒撲滿助人還是如何運用?」

舞臺上一幕幕的戲劇演出,以及故事分享,司儀志工黃芃凱(惟相)與臺下的中、小學生互動,引導他們省思「疫情期間自己的生活,產生什麼變化?」以及遇到劇中的情境「自己可以做什麼?」

「慈濟助學金頒發典禮」不單給予學生助學的鼓勵,更期盼透過戲劇與故事吸引孩子們傾聽,引導孩子們省思自我生命價值,「不要小看自己,人有無限潛能。」讓親子了解教育翻轉人生的關鍵,以及見證小錢行大善,傳愛的力量。

◎以生命啟發生命

後疫情時代來臨,了解家長與孩子面對的衝突與擔憂,例如疫情期間,習慣不用穿制服、縮時舒適的上課模式,不用早起趕著出門的孩子,養成晚睡晚起作息,習慣邊上課邊玩手機,習慣活在螢幕裡的人際關係……家長擔憂生計之餘,更憂心孩子螢幕成癮,造成親子關係衝突不斷;或因家貧缺乏網路、電腦等資源,孩子課業嚴重落後等等。

今年(2022年)助學金頒發典禮以具真實感的情境,透過真心話互動,引導孩子從自我感受中體驗與體悟。同時特地邀請從小學到大學都獲得「慈濟獎助學金」鼓勵與教育援助,去年畢業現已出社會工作的林佑興,上臺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

母親帶著當時五歲的他與弟弟生活,艱困之際遇上慈濟,大眾善款的援助安定他們一家生活,志工不間斷地關懷,讓他知道「教育」是翻轉人生與家庭命運的關鍵,原本沉迷於電玩的他,中學五年級改過向上,考上大學,憑著努力獲取好成績。現在他有能力照顧母親,改變原生家庭的困境。

另外以優異成績考取大學,剛成為大學新鮮人的傑克(化名)與娜塔莎(化名)則透過影片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求學路。

傑克從中學獲得慈濟獎助學金鼓勵,成績優異的他卻曾因家貧想要分擔母親重擔而放棄升學,經志工開導分析與援助一家生活,他才安下心來求學。而從小學開始,志工便關懷並給予獎助學金鼓勵的娜塔莎,清楚今日能獲得優異成績入大學,背後有一群人的支持,讓她可以安心讀書。

三人分享家庭困境,勉勵在座的學弟妹,不要因家貧而放棄學業與夢想,並叮嚀一旦有能力切記回饋社會大眾的愛。林佑興勉眾家貧也能發揮自我良能,從小志工教導他「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腳走好路」深深烙印在心,日常生活中舉手投足都能做好事。

一連串的分享與省思,司儀引導孩子們寫下自己想要做的事,以及需要改進之處,並邀請學生們上臺分享自己的體悟,與發心立願之事,同時透過傾聽別人的分享,彼此學習內化價值觀,達到「小故事,大啟示」之目的。

◎小故事之大啟示

「喜歡在家上網課的舉綠牌;喜歡去學校上課的舉紅牌。」「不喜歡與朋友面對面聊天,喜歡在網路上聊天的舉綠牌。」

當司儀詢問在座的學生,小學四年級的林政明(化名)馬上舉起綠色牌子示意。他坦言,疫情後莫名的不想去學校上課,在家上課不受約束,可以舒服地躺在床上,又可以上課前一刻才起身打開電腦,讓他直呼「最喜歡在家上網課!」、「手機聊天很方便,不會浪費口水!」

奶奶葉麗華(化名)表示,林政明疫情期間關在家,不運動也不幫忙做家務,完全沉迷於網路世界,天天手機不離手。因她獨力撫養三個孫子,凌晨四點就起身準備販賣的茶水和小吃,忙到下午才回家,無法管控林政明使用手機的情況。幸而學校恢復正常上課,情況才稍微改善。

林政明表示,現已調整生活作息,最晚十點就寢,清晨五點起身,且每天放學後才玩線上遊戲,約玩四個小時,比起疫情期間手機不離手已改善許多。

直到今日觀賞臺上的戲劇演出,聆聽林佑興分享自己也曾沉迷手機遊戲,以及如何發奮圖強,以至現在有能力改變家境之歷程,讓林政明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並在發願卡上寫下「要再縮短玩手機的時間,要更努力於課業上,將來當一位老師,以報答奶奶的養育之恩。」

今日祖孫倆領了四個慈濟竹筒撲滿回家,盼匯聚零錢愛心,形成一股助人的大力量。

◎隔代教養不隔愛

就讀四年級的楊愛華(化名)初次申請助學金,開心地與奶奶一起出席典禮。父親在異地工作,由奶奶一手帶大的楊愛華,患有嚴重氣喘,從小就頻繁進出醫院。去年(2021年)更診斷患上糖尿病,唯一治療方法就是終生注射胰島素,才能保命和維持健康,小小年紀的她,便開始學習一天兩次自行打針。

楊愛華曾埋怨「為什麼別人有健康身體,自己卻需面對病痛?為什麼父親不在身邊,而是從小奶奶照顧?」逐漸長大,她才明白大人的辛苦也才釋懷,她將這筆助學金全額交給奶奶,減輕開學時家裡經濟負擔。

典禮上看著戲劇演出與分享,聽著司儀的話語,楊愛華省思自己可以上學,可以與朋友玩樂,可以活動自如,有愛她的奶奶與爸爸,還有志工每每送來英文故事書,關愛著她,相較於每次定期回醫院複診,看見許多病苦者,她在發願卡上寫下「要努力用功,將來要當醫生幫助更多人。」

楊愛華說:「自己沒有因為生病而放棄讀書學習,也沒要求同學協助,凡事都是自己做,有能力也會幫忙老師與同學。平常將一部分零用錢投入慈濟竹筒,並許願父親與奶奶平安健康。」年紀雖小,但盡己力來助人與盡孝道。

此外,就讀中學一年級的熊正雄(化名)和熊正義(化名)兩兄弟,同樣在隔代教養的家庭中成長,依靠七十六歲的祖母王碧桃(化名)照顧一家大小。兄弟倆已連續幾年得到慈濟獎助學金,每每期待能幫補購買開學所需用品的費用,亦減輕祖母身上的重擔。

雖然家境清貧,但是兄弟倆這些年來,每次買東西後所剩下的零錢便投進竹筒,兩人手上拿著捐款收據,感恩自己得到別人的幫助,也想幫助他人。

◎伴弱勢穩定就學 

現場竹筒愛心區不時響起銅板滾落的聲音,德麗娜(化名)與兄長維斯特(化名))也帶來竹筒捐獻。

家中有三個慈濟竹筒,四兄弟姊妹共享獻愛心,德麗娜說:「目前自己中學一年級,從小學到中學四兄弟姊妹,前後獲得獎助學金鼓勵,大姊目前已進入大學就讀,感恩慈濟助學金減輕父母負擔。」所以他們也想幫助其他更辛苦的人,每年典禮一定會帶來竹筒捐獻。

維斯特附和分享,自己曾與兄姊去慈濟環保站協助資源分類,知道資源變賣的錢是幫助貧窮家庭,因此盡己之力投竹筒、做環保,來付出助人。

母親柯瓊玟(化名)表示,自己是廠工,先生做散工,慈濟曾援助一家生活費,直到一家自立才停止,但志工持續關懷孩子的教育,協助申請慈濟獎助學金,上中學還不忘提醒孩子,透過學校推薦申請,每年這筆錢都是拿來還學費、書本、學雜費等支出,大大減輕開學時的經濟重擔。

典禮上所呈現的疫情與學習狀況,維斯特兄妹深有所感,疫情期間上網課確實影響學習效果,尤其對於他們經濟弱勢家庭的孩子,沒有能力額外補習,面對課業不明白,又不知道如何詢問老師和同學,導致逐漸跟不上進度,維斯特英文和數學不及格,德麗娜則數學不及格。

現在恢復正常上學,兩人仍努力在追上課業的進度,今天不約而同皆在發願卡上寫下「想要課業進步」的心願。

長期互動關懷一家的志工韓美蘭(明珀)聽聞兄妹的現況,鼓勵他們努力用功,並關懷柯瓊玟家庭經濟現況,叮嚀如需要援助慈濟會給予支持力量,請她放心讓孩子安心學習。

◎逆境中發光成長

另一位從小學一年級就獲取慈濟獎助學金,至今三年級的安蘇亞(化名),疫情期間沒有上網課,每天都是母親透過老師傳來的資料教導她課業,完全靠自己溫習功課。無力支持小孩線上學習,或許有旁人看不見的難處,幸而安蘇亞沒有失去學習的動力。

縱使現在恢復正常上學,每天中午放學後安蘇亞得先到住家附近的保母家將妹妹接回家,一直照顧到晚上七點母親下班;過程中,她邊照顧邊做功課,換尿片、餵食、哄睡等。九歲肩負照顧一歲多妹妹之責,她卻不以為苦,了解母親獨力撫養她們姊妹的辛勞。

即使家貧,但每次看見志工來訪,安蘇亞都會開心地交上竹筒捐獻,這些是她平常存下的零用錢,因母親曾告訴她,「現在慈濟幫忙我們,妳有能力也要幫忙有需要的人。」

環境的歷練讓她比同齡孩子成熟,她說:「課業不懂就問母親,疫情期間無法與老師同學聊天,但我有妹妹可以講話。不管是在家學習還是上學,沒有所謂比較喜歡哪一種方式,自己都可以調適。」

尤其今日聽到三位分享者的故事,她了解還有很多家庭比自己還辛苦,勉勵自己除了照顧好妹妹,要向他們學習,不管身處任何環境都要用功讀書,還要做一個好人,以愛和善幫助其他需要者。

另一邊,中學二年級的魯迪斯(化名)同樣期許自己在學業上有所奮鬥,讓教育翻轉自身的家庭。雖然還是學生,但他一直盡力行善助人,如做環保愛護環境,多蔬食保護小動物,投竹筒幫助人等。「持續行善,如此人生才有意義,如同今日臺上分享『燈』的故事,希冀自己能像燈一樣發光發熱照亮別人。」

此外今日活動也讓魯迪斯省思,他並不排斥上網課,只要自律,其實生活作息可以如常,不會染上沉迷電玩等惡習,且平時雙親工作繁忙,親子間無太多交流,疫情讓他們有機會多溝通,他也趁此機會學習烹飪和做些家務,減輕母親的重擔,盡孝道。即便自己自律性高,但魯迪斯仍希望擁有校園生活,能與同儕互動,一起度過學習生涯。

證嚴上人曾慈示:「教育是孩子未來的希望,淨化人心、導正社會的利器,同時是協助弱勢家庭脫離貧困的跳板。」

教育是引導學生善性發展的歷程,今年慈濟助學金頒發典禮安排以生命故事啟發生命,引導弱勢孩子省思,體悟自己生命價值,無畏逆境;每個人就如螢火蟲點亮生命之光,雖然很微小卻能發光照亮別人,且匯聚一隻、二隻至成群的螢火蟲,就能發出燦爛光芒,照亮人間的美善。

圖左 :林佑興上臺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志工不間斷地關懷,讓他知道教育是翻轉人生與家庭命運的關鍵。[攝影者:錢福權]
圖右 :一連串的分享與省思,司儀引導孩子們寫下自己想要做的事,達到「小故事,大啟示」之目的。[攝影者:羅錦福]

圖左 :林政明(化名.左一)疫情期間沉迷於手機,今日典禮讓他有所啟發,檢視並發願用功讀書孝順奶奶,縮短玩手機的時間。[攝影者:李經志]
圖右 :楊愛華(化名.手握卡片者)從小頻繁進出醫院,典禮中寫下心願「要努力用功,將來要當醫生幫助更多人」。[攝影者:李經志]

圖左 :柯瓊玟(化名.左二)家中四個孩子都曾獲得慈濟獎助學金,每年頒發典禮孩子一定帶竹筒撲滿前來捐獻。[攝影者:黃玉花]
圖右 :九歲的安蘇亞(化名.左一)放學後,需要照顧一歲多的妹妹,疫情期間家庭無法提供她上網課,但她沒有失去學習的動力與助人的力量。[攝影者:周世清]

圖左 :一早,家長便帶著孩子出席慈濟助學金頒發典禮。[攝影者:廖志勇]
圖右 :志工於報到處協助學生辦理報到登記。[攝影者:周世清]
圖左 :司儀志工黃芃凱與臺下的中、小學生互動,引導學生們自我省思。[攝影者:錢福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