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雪隆分會 「袋袋平安」義賣 延續婆婆的愛

「袋袋平安」義賣 延續婆婆的愛

E-mail 列印
「沒人會做婆婆的粽子和包子,所以我們只好賣『包包』,希望延續婆婆善良的精神。」在「袋袋平安」的攤位旁,旗幟布條上道出了丘宇萱的心聲。

2019年6月23日,慈濟雪隆分會於吉隆坡慈濟靜思堂舉辦「籌建吉 隆坡慈濟國際學校義賣會」。當天一早,已故慈濟委員陳秀英(慮旼)的女兒張巧晶及外孫女丘宇萱、丘宇潔及劉麗沁來到靜思堂,將前一天已準備好的物品再次整理,為其攤位「袋袋平安」進行最後的布置。

◎義賣有別 延續善念

「袋袋平安」攤位上擺放著四種不同款式的書包,書包前方置放數年前從臺灣九份請購回來,各刻上「心想事成」、「美夢成真」和「積少成多」字眼的竹筒。攤位後方則立著一幅印有各書包型號,並標出原價和折扣價作對比的旗幟布條;攤位左方的旗幟布條,則道出了丘宇萱的心聲——「明天(6/22)就是婆婆的生日,生前她最注重的就是教育,近幾年都會包四、五百粒粽子義賣,為慈濟學校募款。」

丘宇萱站在攤位前感慨地表示,今年(2019年)大家約好一起裹粽子,一起義賣籌款;可是沒想到婆婆的健康惡化得這麼快,她就離開了。但我們依舊決定參與這次義賣,因為家裡沒有人會做婆婆的粽子和包子,所以只好義賣「書包」和「手提包」,希望延續婆婆善良的精神,請大家多多支持。

「這幾支竹筒,媽媽當年看見後很喜歡並向我要,因為這些竹筒對我有特殊意義,當時我沒有給她。後來家裡有任何的聚會,媽媽總愛分享『竹筒歲月』〈註1〉的故事,並募心募款,我才知道竹筒背後的意義深遠。今天我把竹筒帶來這裡作布置,同時想要完成媽媽行善的心願。」張巧晶道出思念與動機。

◎頓悟真理 放下煩惱

2019年6月3日,七十五歲的慈濟委員陳秀英因病往生。十多年前,陳秀英在因緣巧合下認識慈濟志工朱梅英(明萱)而成為會員。2009年,陳秀英在志工郭思慧(懿聞)的邀約下,遠赴臺灣參加「全球實業家靜思生活營」。在營隊裡認識的志工馬可欣(慮欣),也正是她的鄰居,在其接引下開始參與社區環保活動。

陳秀英經常往返兒女們於雙溪毛糯的住家,偶爾也回到斯里白沙羅住處。2011年,在志工楊美雁(慈睿)和伍銳文(濟銳)以及多位社區志工的帶動下,積極在菩薩道上付出。

舉凡社區的各種活動,比如街頭募款、慈善訪視、環保、讀書會、薰法香〈註2〉,甚至到靜思堂做福田等,都可以看見陳秀英的身影。她的那一分和藹可親,與志工們都有很好的互動。

「婆婆很活躍在慈濟裡,我們要找她、見她都需要和她預約時間。那時,我們都覺得她愛慈濟多過愛我們。」丘宇萱說道。對陳秀英而言,證嚴上人就是她的精神支柱;只要在家,她就會收看大愛臺,聆聽證嚴上人開示。

陳秀英在未踏入慈濟前,眉頭深鎖,彷彿心有千千結,不是一個容易相處的人。志工銳文每天載她到斯里白沙羅共修處薰法香,透過薰法香,陳秀英改變了許多,也更堅定地走在菩薩道上。

然而,真正的改變,始於在薰法香時聽到證嚴上人說的一句話——「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這一句話深深地敲醒了陳秀英,讓她頓悟,也放下了一直壓在其心中的大石。自此,陳秀英的思想宛如變了一個人般,嚴肅的臉孔開始有了笑容,亦關心身邊的每一個人。

除了思想改變,性格也變得豁然開朗,同時受到家庭成員的歡迎,大家都因此更喜愛圍繞著她。向來與陳秀英感情要好的外孫女丘宇萱,明顯感受到婆婆的轉變,以往拍照時,婆婆都會皺起眉頭,如今都掛滿笑容,更開心了。

◎涓滴善念 愛心護持

2010年,陳秀英以自己的拿手廚藝,在端午節期間「裹粽子義賣」,作為吉隆坡慈濟靜思堂籌募建設基金;後來得知要籌建吉隆坡慈濟國際學校,也以同樣的方式為學校籌款,縱使自己的孫子沒有機會在國際學校就讀,但她卻希望其他孩子能夠受益。

「在我很小時,父親即往生了,媽媽身兼父職拉拔我們長大,媽媽很注重教育,希望家裡有人能成為醫生,可是當時的環境艱苦,只有我的小哥完成法學系,完成了媽媽想要孩子完成高等教育的心願。」張巧晶如是表示。

丘宇萱回憶起,以前補習老師來到家中為她們補習時,外婆會對老師說:「如果孩子不對,為糾正孩子,打罵都沒關係。」由此可見,對陳秀英而言,教育是很重要的,雖然她的教育方式有別於一般人的想法。

好景不常,2016年年初,陳秀英確診罹患大腸癌,家人希望她在治療期間好好地休養,不要過於勞累。在養病期間,志工們常會到家裡陪伴、關心她,給予她滿滿的正能量。偶爾,能外出時,陳秀英還會買水果及食物送到社區的環保站,請環保志工們享用。

張巧晶說:「我笑媽媽,妳怎麼升職了,成為志工的志工。」陳秀英卻樂在其中,一心只想回饋慈濟,雖有病在身,但仍希望能在每年的端午節裹粽子義賣。

「師姑健康開始走下坡,社區需要勞力的活動,例如街頭募款,她都感到力不從心了。因此只好在家發揮良能,每天都在裹粽子。有一次,她竟然裹了六百多個粽子,拿到環保站義賣。」志工美雁回顧陳秀英在生病期間,不忘付出的點滴,當時她得知成功籌募馬幣兩千多令吉(約合新臺幣一萬四千元),非常高興。

◎身體力行 牽掛心中

「在媽媽心裡,她從來沒有放棄過要裹粽子的念頭。」張巧晶表示今年(2019年)的上半年,當時媽媽對自己有信心,認為能像往年一樣繼續裹粽子義賣,再次為國際學校付出。可是當時志工以健康為理由,不允許她裹粽子,建議她充當「指揮」,負責指揮和教導大家裹粽子的方法及秘訣。

「之前,我們兄弟姊妹有提議要和婆婆一起參與義賣會,婆婆也一直和我們提起,但我是寄宿生,住校沒辦法參與;今年(2019年)想到還有時間,大家說好想要陪婆婆時,怎麼知道在短短的三個星期裡,婆婆的健康不斷地惡化,已經來不及了……」丘宇萱覺得惋惜和後悔,因為外婆的健康一日不如一日,就連指揮和教導也無法如願。

「在義賣會的三個星期前,原本的計劃是裹粽子,但媽媽不能起來了,最後粽子計劃無法進行,所以打消這一個念頭。沒人會裹粽子,那就換成做南瓜包子吧。沒有媽媽在旁,由孩子孫子們接棒去做。我們問過媽媽如果取消可以嗎?媽媽卻不肯!我們問媽媽,如果您沒力怎麼辦,媽媽才回答『那你們就去做』。」 女兒張巧晶對媽媽陳秀英的堅持,備受感動。

陳秀英最後敵不過病魔,在義賣會前離世。在往生前,陳秀英交代女兒:「我要穿上慈濟委員旗袍、佩戴好法船入殮,我要再回來當慈濟人,當上人的好弟子。」

◎考驗開始 圓滿心願

「喪禮結束後,卻是另一項考驗的開始,如何要圓滿媽媽的心願呢?我們沒有辦法將媽媽的手藝學起來。那時,就想改做南瓜包子,這也是媽媽的拿手廚藝,應該不會太難!」張巧晶說道。

張巧晶和孩子們嘗試做南瓜包子,經過幾次的嘗試,卻都失敗了,看似簡單的工作,卻也一點都不簡單,大家自責沒有好好地把媽媽的精巧廚藝學上來,如今她不在了,要學習也再也沒機會了。

粽子和包子都失敗了,在想放棄的當兒,志工謝妙莊(慮宇)向陳秀英的兒子張華平勸募。他決定以媽媽的名義捐出「包包」支持這一次的義賣。而這「包包」,也由食用的包子變成了使用的「包包」,即是書包、手提包等等。

「師姑很喜歡做慈濟,即使自己不能夠再繼續走在菩薩道上,也希望她的下一代能夠延續。因此,我鼓勵他們不如身體力行成就這一場義賣,同時圓滿師姑的心願。」美雁鼓勵張巧晶與孩子領養一個攤位護持義賣。

張巧晶說:「美雁師姊曾分享,『只要善念強,自然會有人來成就我們』。當時我不明白,但在媽媽彌留之際,我也把這句話告訴媽媽。」義賣會的前一晚,她終於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只要有願力,自然有人會來成就和圓滿。

陳秀英生前以身示教,改變自己,讓家庭和睦融洽,同時希望接引下一代走入慈濟。這一場義賣,結合了彼此的力量,兒子贊助產品護持,女兒、外孫在現場推銷,攜手圓滿陳秀英想在教育志業付出的心願。

圖左 :2017年5月,陳秀英(左二)健康走下坡,體力大不如前,她在家發揮良能裹粽子,拿到環保站義賣。【圖片:顏文僖提供】[攝影者:劉美賢]
圖右 :這一次的義賣會,讓張巧晶(左)領悟到只要有願力,自然有人來成就和圓滿。[攝影者:劉美賢]

圖左 :來不及與外婆陳秀英一起製作粽子,丘宇萱(左)感到惋惜和遺憾。[攝影者:劉美賢]
圖右 :張巧晶(右二)與女兒丘宇萱(右一)、宇潔(左一)及外甥劉麗沁在義賣會開始前,歡喜地合照留影。[攝影者:鄧亦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