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3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雪隆分會 製作防疫面罩 贈給在前線的您

製作防疫面罩 贈給在前線的您

E-mail 列印
2019新冠病毒在全球大流行,在前線服務的醫護人員堅守著崗位。當需要照料的病人越多,所需的醫療用品需求量也隨之增加。

有鑑於此,慈濟雪隆分會發起製作醫用面罩,巴生支會也給予協助,三天裡動員一百五十人 次,共製作四千零四十個面罩,除了送到雙溪毛糯醫院,也惠及巴生中央醫院及各源流診所。

◎過程繁瑣 甘之如飴

「36.5,可以……」在規定的安全距離,負責量額溫的志工,認真不馬虎;「師兄,腳也要噴;來,腳抬高……」拿著消毒液,慈濟志工絲毫不放鬆;「沒有帶帽子過來的師兄姊們,記得戴上頭巾哦……」站在置放頭巾的箱子前,志工叮嚀不斷;「師兄姊,交出你們的手機、剪刀,刀片……」穿著手套,志工溫和地為這些物品消毒;「好了,去洗手穿上手套,進去佛堂後就不可脫下咯……」

一關又一關的檢測或許繁瑣,但與會者皆甘之如飴,只為了能為前線人員奉獻棉力,製作具有防護作用的醫用面罩。

2020年3月26日至28日,慈濟巴生支會啟動了製作醫護面罩的活動,走進多功能空間及佛堂,放眼一看,一條條拉起的警戒線,成了會所另一道獨特風景。每張小圓桌之間隔了一米的距離,每三張小圓桌就拉起一條警戒線;而在佛堂,也拉起了四條警戒線,意味著有四條動線在作業,每一張3x6的桌子只允准兩人作業,如此舉動只為了讓參與者在規定的安全距離下能夠安心作業。

◎把握機會 罩護前線

拿著一個面罩完成品,協調志工之一的黃紹鏇(本烜)站在前方給予作業說明,殷殷道出與會者所需配合的條規及默契。對於此次的付出,他娓娓道出緣由:原來在得知靜思堂有在製作醫用面罩時,巴生的志工也很想付出,只是礙於行動管制令的啟動,加上從巴生到靜思堂的路程遙遠,唯有作罷。

但是想付出的心如此炙熱,在得到分會允准帶回巴生做時,志工在不及一天就成立了一個團隊,也邀來人醫會志工負責架設及控管,以符合安全距離及確保面罩的可用性。

「行動管制令我們當然要遵守,所以這次的活動我們並沒有廣發訊息,動員的部分就交由組長們去協調,最重要來的志工,在過去十四天內沒有出過國,沒有接觸過從外國回來的親友,以及他是健康的。

來到這裡後,我們依然還是有安全和防疫措施,包括全部的東西如桌子、椅子都消毒過,志工量額溫、淨手消毒等,這些衛生和安全一點都不能馬虎……」黃紹鏇如是說著。

從切線、貼上貼紙、將熱熔膠塗在海綿上,層層的步驟和程序,參與的志工皆認真以對。志工黃美蕊(慮彩)也不例外,雖然已經上了年紀,但耳聰目明的她連續三天都報到,從一開始覺得很難到最後的上手,她一點都不覺得累,反之是用一顆感恩心及用心去做,就怕出現一點差錯,增添麻煩。

「現在疫情很嚴重,對於醫護人員犧牲陪伴家人的時間,投入在自己的領域,我覺得很感動,這幾天我做的跟他們比起來,可說是小小的付出而已,最重要是大家都平安,天下無災無難。」自詡自己的付出微不足道,黃美蕊最大的心願是疫情早日過去,大家就可以活動如常。

接到製作醫護面罩的訊息,志工李珊珊(明慎)絲毫沒有考慮,就答應報名。同樣連續三天都參與的她,覺得能做就是福,尤其是能為醫護人員製作防護面罩,心裡的感動無法形容。她感恩地說:「在管制令期間,能為別人付出其實很好,既然我們無法到前線去幫忙,那我們就在幕後付出,讓前線人員能安心地與病毒抗戰。」

◎醫者仁心 為善而立

拿起做好的面罩,被安排負責品質管理的人醫會志工摩根(Dr. Moganraj)醫師與太太碧雅(Dr. Priya Devi)很認真地做著檢查;除了檢查面罩是否有失誤,摩根醫師也協助組裝箱子,解答志工的詢問。同是牙醫的兩夫妻,雖然無法站到最前線,但卻和大家一起為前線的醫護人員做最好的準備。

對於這次的動員,碧雅自豪地說:「當我獲知慈濟有在做面罩,身為一位牙醫的我非常開心,因為這是現在醫療非常欠缺的。我就想既然志工可以做面罩,那我的角色是什麼?我要如何去幫助?

雖然我是一位牙醫,沒有這麼多人看診,但我還是很希望可以為國家付出,因此就自我請纓在這裡,還有幫忙載送面罩去一些診所。我引以為傲,也很感恩慈濟給我這樣的機會。」

碧雅不諱言,家人對她的外出不表認同,因為管制法令是不允許聚眾的,但對她而言,來到這裡有很好的安全措施,她信心滿滿地說:「進門前先測量體溫,進到來也有消毒淨手等等的嚴格把關,我對慈濟很有信心,因為在做安全評估都一定是誠正信實的。」

上完班後的摩根醫師,在百忙中撥冗前來協助品管,他堅定地說:「這是醫用面罩,加上病菌可能會是在空氣中傳播,因此我們不能在規格上妥協。它應該是全方位的臉部保護,而不是一部分而已。」

時而認真,時而放鬆的表情,摩根醫師在檢查面罩時一點都不鬆懈,他說:「我今天扮演的角色,是確保面罩的品質與製作過程。慈濟希望把這些面罩,盡可能給所有需要的單位,身為社會的一分子,我是抱著義不容辭的責任與使命,來參與這樣的一項任務。雖然我今天有上班,但是我依然可以安排時間過來,能付出就要把握啊!」

從3月26至28日三天的作業,一百五十人次的動員,共製作了四千零四十個面罩,也在各區志工協助下,送給了各源流的診所及地方診所,這其中也包括了巴生中央醫院。

「感謝慈濟志工提供給巴生中央醫院的幫助,我們非常感謝志工們的好意。我尤其高興大家在這個關鍵時刻,可以為我們提供幫助,激勵我們更加努力地應對2019冠狀病毒病的爆發。」巴生中央醫院(Hospital Tengku Ampuan Rahimah)主任拿汀巴杜卡哈斯妮醫師(Datin Paduka Dr. Hasni Binti Hanapi)在接過志工送上的面罩後,有感而發。

人人在疫情前面都顯得渺小,尤其在前線付出的人員,更是需要大家的合作來戰勝疫情;慈濟志工以微薄之力獻上援助,祈願能做前線醫護人員最有力的後盾,「疫」起挺過去!

圖左 :每天下午一時三十分,與會志工們都會虔誠祈禱,祈願災疫早日消弭,生活回歸正軌。[攝影者:李偉建]
圖右 :志工黃美蕊對於醫護人員犧牲自己的時間,投入工作領域,所以藉著製作面罩回饋,希望疫情快快過去,大家都平安。[攝影者:李偉建]

圖左 :人醫會志工碧雅坦言,牙醫或許無法像其他醫護人員一樣站在最前線,但她卻引以為傲,能藉著面罩為他們獻上祝福的力量。[攝影者:李偉建]
圖右 :人醫會志工摩根醫師,在檢查面罩時一點都不鬆懈,因為那是給前線醫護人員用的防護面罩,不能有一絲瑕疵。[攝影者:李偉建]

圖左 :不論是作業前或作業後,志工都會自動自發協助消毒桌子,防疫人人有責。[攝影者:李偉建]
圖右 :巴生中央醫院主任拿汀巴杜卡哈斯妮醫師(右二)感激志工送上的防護面罩,那是激勵她們面對冠狀病毒的動力。【攝影:黃科祥】[攝影者:李偉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