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雪隆分會 疫情下的白米飯 有幸福的滋味

疫情下的白米飯 有幸福的滋味

E-mail 列印
「一碗可以吃飽飽的白米飯配上煎蛋,我們吃得很滿足,很久沒吃得這麼飽了……」透過電話,緬甸難民德麗娜(化名)的聲音,在哽咽中夾帶著感恩之情,也讓慈濟志工徐國菖體會到要給苦難人幸福的滋味,原來那麼簡單。

◎「Covid-19現金補助專案」救急

慈濟與聯合國難民最高專員署(UNHCR)合作的「Covid-19現金補助專案」(註),在今年(2021年)4月開跑後,慈濟雪隆分會的熱線電話就陸續接獲難民,因付不起房租而將被驅趕的提報外,亦不乏家裡瀕臨斷糧、沒食物果腹的窘境。

於是,考量難民也急需食物援助,慈濟雪隆分會遂於8月中旬啟動「慈濟難民Food Care關懷計劃」,為有需要的家庭送上現金券,讓他們在這段期間,可以到指定的超市購買米糧和食物等。

志工徐國菖(濟凌)承擔社區的「Covid-19現金補助專案」的發放組組長,從志工的電訪及發放紀錄裡,看到難民在疫情下面對沒錢、沒工作,甚至快斷糧的困境,總讓他深感不捨。當接到要兼任此次難民Food Care的發放組組長時,他不但義不容辭,更看到申請者眾多,自己亦參與發放。

◎很久沒買這麼大包的米

2021年8月31日,原本是舉國歡慶的國慶佳節,但因新型冠狀肺炎的確診人數逾萬,甚至兩萬多宗,徐國菖原以為今年的國慶也和去年一樣,在防疫和行動管制令下悄悄度過。但當他在國慶日前夕拿到難民Food Care的發放名單和現金券後,即刻聯絡另一位志工黄鉥媚,在國慶日當天就趕去發放給難民。

緬甸難民德麗娜(化名)接到徐國菖來電,表示會發放一百五十令吉(約合新臺幣一千元)的現金券給她,她雖沒及時回應,但志工來到她家附近,她即刻趕過來尋找志工。

徐國菖第一眼見到德麗娜,目睹她滿面愁容、神情憔悴,便細心地向她講解現金券的用法,可以去指定的99 Speedmart便利店購買食品和用品等,唯不能買酒煙和葷食。她接過志工發給的現金券,表示在附近約十五分鐘的路程,就有這間便利店。

徐國菖聽了,關心地問她什麼時候會去買物品,德麗娜毫不猶豫地說:「現在!我現在就去買!」說完,她邁開腳步就往便利店的方向走去。

徐國菖和志工見德麗娜行色匆匆,不放心地跟隨上去,原本還想在路上和她閒談,可是德麗娜只顧著趕路,顧不得身後的志工一直貼心地叫她走慢點。

來到便利店,德麗娜即刻跑去店裡擺放白米的角落,抱起一包十公斤重的白米,眼淚隨即從眼角湧出,她訴說:「很久沒有買這麼大包的白米。」說完,又抱起另一包白米,原來她要買兩包。

志工擔心德麗娜無法拎起兩包白米,便向德麗娜建議可以先買一包,留一些現金券日後再來買。她搖搖頭,堅持要買兩包,而且她還特地挑選價格最便宜的白米。拿了白米、再挑選一大包洋蔥、一罐食油和泡麵,她表示就暫時買這些。

結賬時,因數額與現金券的數額相差幾令吉,為了不浪費現金券的錢額,德麗娜遂多拿一包泡麵,但卻超出一令吉零五分(約合新臺幣七元),德麗娜掏空身上的口袋和錢包,只有一令吉(約合新臺幣六點七元),志工見狀,趕緊幫她繳付剩餘的五分錢(約合新臺幣三元)。

◎兩個月來未曾飽餐一頓

德麗娜將所買的物資搬到店外走道上,如釋重負。她指著那兩包白米,似乎在回應志工剛才的疑問,亦坦言這兩包米對她來說實在太重要了,因為可以讓她和兒子在接下來的一、兩個月都能吃得溫飽。她不諱言,將近兩個月的時間,她和兒子都不曾吃上一頓溫飽的飯。

從德麗娜的講述中,徐國菖才了解到,來大馬已十年的她,目前和十九歲的兒子魯迪斯(化名)同住。

德麗娜的丈夫是一名汽車修理技師,原本在浮羅交怡(Pulau Langkawi)工作,但自去年3月疫情爆發,無法跨州回家,漸漸地就失去聯絡。德麗娜一直打電話聯繫,都聯繫不上,她雖然擔心丈夫,可是在疫情下也無法前往尋找丈夫。

「直到今天,我都沒有丈夫的消息,他也沒有打電話回來……」德麗娜難過地透露,之前靠丈夫賺錢養家,自丈夫失聯後,家裡也失去了經濟來源。

德麗娜本身罹患高血壓和心臟病,同時全身也常會出現疼痛,當她痛得厲害時,才到藥劑行買止痛藥吃。所以,病痛纏身的她沒辦法去打工,這一年多來,都是靠兒子去幫人家打掃屋子,每月賺取七、八百令吉(約合新臺幣四、五千元),還房租、買米糧和負擔德麗娜買藥的費用。

生活雖然拮据,但總算還能溫飽。然而,今年(2021年)6月,大馬實行全面行動管制令(FMCO),導致魯迪斯也失去了工作。沒有工作就沒收入,不但欠了三個月的租金,也因為要省錢而無法天天煮飯吃。

「這兩個月來,我只能買一點點食物來煮,兩天才煮一餐,我們就靠這一餐,每天吃一點點來充飢,沒法吃飽……」言語間,流露出德麗娜挨餓時的無奈和悲傷。

這番話讓志工深感心酸,也明白何以德麗娜會抱著白米而流淚的原因。當下,她表示,會聯絡看看有誰可以幫她將物資拎回去,再不然,她就來回分幾趟拿回去。志工一聽,遂自薦要幫忙拎物資,恰好在半路遇到兒子魯迪斯的朋友,德麗娜趕緊請他幫忙接過志工拎著的物資,並向志工表達深深的謝意。

◎白飯配煎蛋真是幸福

傍晚時分,牽掛德麗娜的徐國菖打電話去關心時,是魯迪斯接聽電話。雖然他與徐國菖素未謀面,但在電話裡卻一再感激慈濟的協助。他也訴說媽媽這兩個月來,一直以淚洗面,終日沉浸在沮喪和絕望中。

言談間,魯迪斯流露出擔心媽媽要承受身體上的病痛,還要擔憂沒飯吃的困境,看在自己眼裡,萬分不捨。幸好慈濟送來的現金券,讓媽媽買到白米,後來也買了雞蛋,兩母子剛剛吃了白飯配煎蛋。

魯迪斯還告知徐國菖,他和媽媽已經接種了兩劑疫苗,前老闆也聯絡他下星期可以開工了。徐國菖聽了也替他高興,鼓勵他要好好工作,別讓媽媽擔憂。

德麗娜接過電話,親自向徐國菖再次致謝,她哽咽地說:「今晚,我們終於吃得飽飽,很久沒吃這麼多飯了。謝謝!謝謝!」德麗娜的聲音滿是知足和感恩,讓徐國菖體會到原來一碗可以溫飽的白米飯,對苦難者來說就是幸福的滋味。

徐國菖慶幸今天及時發放現金券給德麗娜母子,倘若遲幾天才去發放,她們會繼續在挨餓中度過。對徐國菖而言,這些物資可能沒有什麼特別,但對德麗娜而言,卻是救命的稻草呀!

「上人說:『行善、行孝不能等。』很感恩有付出的機會,讓我度過一個很有意義的國慶日。」徐國菖期許自己,有機會行善就要好好把握,更要及時付出,讓苦難者可以得到溫飽和溫暖。

(註)現金補助專案(Cash-based Interventions,CBI),聯合國難民署提供慈濟個案名單與資金,慈濟志工進行評估與發放。補助是三個月為一期,可以延續到最多九個月。因疫情緣故,許多難民紛紛求助慈濟,聯合國難民署增設Covid-19現金補助專案,以一次性補助來援助難民。

圖左 :德麗娜(左)選購物品後,到櫃檯結賬,發現要付多一令吉零五分錢(約合新臺幣七元)的現金,她掏空口袋,只有一令吉(約合新臺幣六點七元)。志工趕緊幫她補足缺額。[攝影者:何永康]
圖右 :志工徐國菖(左)和黄鉥媚(右)向德麗娜介紹慈濟。[攝影者:何永康]

圖左 :德麗娜進入超市,馬上到白米擺放區,選購兩包最便宜的白米。[攝影者:何永康]
圖右 :白米、洋蔥、食油、泡麵,看似很普通的食物,卻是難民德麗娜視為珍貴的物品。[攝影者:何永康]

圖左 :德麗娜將物資放在走道旁,雖然物資很重,需要找人來幫忙拎回去,但她卻慶幸地表示,有了這些物資,心中的大石頭終於卸下了。[攝影者:何永康]
圖右 :志工黄鉥媚(左)恭敬地送上現金券和上人的慰問信給德麗娜。[攝影者:何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