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雪隆分會 Food Care 到社區角落注入愛能量

Food Care 到社區角落注入愛能量

E-mail 列印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馬來西亞從6月1日起,全國落實「全面行動管制令」(FMCO),對各行業造成很大的影響,許多家庭因此面臨斷炊窘境。

慈濟雪隆分會四十個環保站與共修處啟動「慈濟Food Care社 區關懷計劃」, 從7月18日開始進行糧食物資發放,緩解弱勢家庭的經濟負擔。

◎鄉親有難 愛心湧現

馬來西亞雖從6月1日起,全國落實「全面行動管制令」,然而,單日新增確診病例卻在7月13日突破萬例,沒有下降的跡象,解封之日遙遙無期。

原本低收入的家庭面臨斷炊窘境,民衆的心理壓力與日俱增,令人難過的是,今年(2021年)首五個月就有逾四百起輕生的案子。

民間發起的「白旗運動」,透過食物銀行幫助弱勢族群;國民有難,慈濟更是一直都在,立即啟動「慈濟Food Care社區關懷計劃」,發放生活物資,緩解弱勢家庭的經濟負擔。藉此計畫將援手伸向社區更多的角落,關懷與了解民衆的困境,並提供進一步的援助。

民衆只要上網登記,每戶即可領取生活物資包,除了有一箱新鮮蔬果,還包括食油、大米、米粉、麵包、餅乾及茄汁豆等。

雪隆四十個環保站與共修處在7月18日展開第一場發放,超過四千三百戶家庭前來領取糧食。因應民眾需求,各社區持續進行這關懷計劃。

在志工群策群力之下,從規劃、採購到打包,只花了短短的一個星期。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供應商得知是一項善舉,紛紛護持或捐贈物資,或以優惠價出售。

米商張維基鼎力支持,在沙登社區進行第一場和第二場的發放,分別贈送四十包白米及四十包米粉,他說:「有能力的人,應該要出一分力。」

護持這計劃的還有位於沙登社區的大洋超級市場(Grand Union Supermarket)老闆伍榮才,承諾每一場發放捐贈一百條麵包,且以特別優惠價格售予慈濟,該超級市場的慷慨,讓受惠者可以獲得更多不同種類的物資。

伍老闆認為,在這艱難時刻,可以盡一己之力,幫助社區有需要的人,才能讓社區維持穩定。

◎保持正氣 嚴守SOP

疫情嚴峻,大家本應留守在家,但有一群「不忍眾生受苦難」的慈濟志工,依然願意站在前線進行發放。為了確保志工的安全,只允許已接種第一劑疫苗的志工報名參與,再把承擔發放的志工名單,呈交到警察局申請準證,並邀請警察人員到發放現場關心。

發放當天(7/18),志工嚴謹遵守防疫措施,戴上口罩、面罩和手套;而會眾抵達現場時,必須掃描「吾安」應用程序(MySejahtera)、測量體溫及消毒雙手。

為了避免聚眾,志工在發放的前一天一一聯絡受惠者,通知他們領取物資的時段,同時詢問受惠者和室友的健康情況,若曾與確診者接觸過或目前在家自行隔離,志工將另外安排,把物資送上門。

志工黃建基承擔社區協調,他坦言家人難免憂心。但他說:「只要保持正氣以及帶著平常心和愛心,同時嚴守標準防疫作業程序,對的事情做就對了!」

◎愛心聲響 行善造福

非常時期造就新的發放模式。除了一般讓會眾親自走入發放現場領取物資外,有些社區也以「得來速」的方式進行發放,以確保維持社交距離,防疫更到位。

現場除了發放物資,志工亦不忘勸善勸素。志工認真地恭讀證嚴上人的慰問信,好讓會眾了解上人對疫情的憂心,以及對苦難人的不捨,更重要是讓大家明白凝聚愛心和素食,才是消弭疫情的靈方妙藥。

受惠者恭聽完證嚴上人的慰問信後,無不從錢包裡掏出零錢,投入愛心箱裡,一人一銅板,叮叮咚咚的聲響,即愛心的聲音。同時有人領養竹筒撲滿回家,響應「竹筒歲月」的精神,每天投竹筒行善造福。

蓉美(化名)是去年「Kita1Keluarga 守望相助」紓困計劃受惠者。當志工在發放現場介紹「竹筒歲月」時,她表示,去年領養的竹筒不時都有在投錢,也鼓勵兩名兒子投竹筒。

她說:「我告訴他們,我們不能只幫忙穆斯林朋友而已,馬來西亞還有很多人需要幫助,我們要學習伸出援手,因為還有比我們更辛苦的人。」有學習障礙的大兒子很聽話,只要有零錢就投進竹筒。

領到物資的她,回家後帶著竹筒折返,將竹筒裡的馬幣五十一令吉(約合新臺幣三百四十元),悉數投入愛心箱做捐獻。

蓉美是一名家庭主婦,負責照顧三名孩子,丈夫獨自扛起家計,還要侍奉年老的父母。疫情期間,丈夫的工作量減少,收入也受影響,但她還是樂於助人。原來蓉美常瀏覽慈濟臉書,知道慈濟到處幫助人,需要善款,她說:「我知道你們也有幫助水災災民,我只是盡一點力而已……」

◎得到溫飽 轉愁為笑

育有五個孩子的張先生(化名),在疫情期間面臨公司倒閉、積蓄用盡、太太面對公司暫時關閉,沒得領薪水的窘境;在兩夫妻都沒有收入的情況下,只能靠親友接濟。

屋漏偏逢連夜雨,太太在月前因哮喘病發作入院治療約一個月,他獨自扛起照顧五個孩子的重擔,倍感壓力。他坦言已多次出門嘗試找工,但都失敗,因目前多數公司裁員多過徵聘。

發放還未開始,張先生便來報到,經志工查詢,發現他的名字並不在名單裡,張先生失望而歸。志工感受到他迫切需要這份物資,便請他留下手機號碼,以做安排。

因臨時有幾位申請者放棄申請名額,志工第一時間通知張先生,請他再過來。接過志工遞給的物資包,他轉愁容為笑容,說:「真的很開心,至少孩子暫時可以得到溫飽了。」

他也感慨地說:「過去有能力時,我每個月都到殘障兒童中心和老人院捐款,沒想到今天淪落到要被幫助……」

志工打開證嚴上人的慰問信,為他講解及開導。張先生滿懷感恩地說:「當疫情過去,我的家庭情況好轉後,我也要去幫助有需要的人。」拎著物資離去前,張先生向志工連聲說道:「謝謝你們,感恩!謝謝你們,感恩!」

張先生再度來領物資時,很開心地告訴志工,他的新工作將於9月1日開工,志工們皆為他喝彩。他還充滿希望地說:「我現在可以幫助有需要的人了!」

◎小小舉動 送愛到家 

受惠者走不出來,志工便走進去,登門把物資送到有需要的人手上。其中包括視障、殘障、無交通、居家隔離等家庭。

志工黃泓锫常與「Kita1Keluarga 守望相助」紓困計劃受惠者雷妮(化名)互動,了解她家境拮据,於是主動為她現場登記,並將物資送上門。當黃泓锫打電話給雷妮時,她表示正在外打包食物,剛買了一盒粥,身上僅剩馬幣一令吉(約合新臺幣六元),準備買點餅乾回家,泓锫告訴她:「不用買了,我帶了一些食物給妳!」

雷妮火速趕回家,難以置信黃泓锫送來的物資有乾糧又有蔬果,她感動地說:「這些食物彷彿從天上掉下來,非常謝謝你們!」雷妮坦言,丈夫已經三個月沒工作,經常靠鄰居提供一些食物,三餐不繼,剛買的一小盒粥是準備與孩子共享……

一個星期後,黃泓锫再度把物資送到她家,她不禁哽咽地說:「我本身沒有交通,若不是你們送過來,我就沒辦法得到那麼豐富的食物了,我衷心感謝慈濟。」

大衛(化名)是一名侏儒,也是視障人士。從事娛樂演繹行業的他自去年(2020年)行管令至今幾乎沒收入,靠朋友的資助過活。因家傳夜盲症,他的視力日漸退化。志工協助送物資上門,並恭讀上人的慰問信,大衛用心聆聽,信中鼓勵茹素,大衛點頭認同。聽完志工分享「竹筒歲月」後,他馬上把點滴愛心投竹筒。

訪視志工鄭順玉(明緹)得知這關懷計劃時,馬上通知慈濟照顧戶及「Kita1Keluarga 守望相助」紓困計劃受惠者並協助申請。

鄭順玉透露,很多關懷戶在疫情下失去工作;其中一位賣漢堡的小販,有四位稚齡的孩子,疫情導致生意一落千丈,三個月繳不出房租而被房東驅逐,只好搬去社區外圍的偏鄉區,生意更是大不如前。鄭順玉說:「這些物資等於及時雨,讓他家庭不至於斷糧。」

鄭順玉也把物資一一送到不方便出門的受惠者家中。她開心地說:「小小的舉動,帶給他們及時的援助,我覺得很感動和感恩。」當收到關懷戶的感謝訊息,讓她倍覺感動且法喜滿滿。

◎真正需要 及時回饋

許多受惠者回家打開物資包一看,滿心歡喜,紛紛傳訊息或撥電給志工表達感激之意。

曾秀麗(化名)是「Kita1Keluarga 守望相助」紓困計劃受惠者,前來領物資時,再次見到熟悉的慈濟人,深深感受到志工對每一位受惠者的感恩尊重愛。

回家後,打開物資包更是感動滿滿,於是由衷的寫下這段感激之情:「慈濟人在我最需要的時候,送上乾糧和蔬菜,而且基本食材齊全,感佩慈濟人的細心和周到。哪裡有苦難,那裡就有慈濟菩薩;我深深佩服、欣賞和羨慕這刻苦耐勞的精神,親力親為,絕不放棄有苦難的人……」

卡雅曼(化名)領取物資回家後,馬上打電話給志工道感恩。她說:「非常感恩,雖然坐電召車來回四十令吉(約合新臺幣六十七元)很貴,但東西很豐富,剛好家裡沒菜了,你們幫了很大的忙!」她也因此願意投竹筒幫助其他有需要的人。

不僅如此,亦有受惠者希望及時發揮棉力,回饋志工的無私付出。七十一歲的林正雄(化名),從事水電承包商。因行管令的關係,已兩年沒收入,儲蓄也快用盡了。

他領了物資後,有感志工在大太陽下,指揮交通和派發物資,很辛苦!馬上回家拿了雨傘和「不可進入」的告示牌給志工,並協助安置,讓場地獲得更好的規劃。第二場發放日的中午,他又特地從家裡載了兩把雨傘,兩張桌子和「不可進入」的告示牌到發放現場,回饋大家的愛心。

他謝謝慈濟派發的物資有蔬菜、水果和乾糧,正是大家需要的。有一技在身的他說:「有需要,我都可以過來幫忙,我可以把損壞的電器、家私修理好。」解封後,他會到環保站付出。

歸途中,受惠者除了載著重重物資之餘,亦帶著慈濟人滿滿的愛回家,這些食物及時溫暖了一家人的心和胃。與此同時,相信善的種子也已撒播在大家心中。

(撰文者:黄泓锫)

圖左 :蓉美(化名)鼓勵兩名兒子投竹筒,她說:「我告訴他們,我們不能只幫忙穆斯林朋友而已,馬來西亞還有很多人需要幫助,我們要學習伸出援手,因為還有比我們更辛苦的人。」[攝影者:何維美]
圖右 :雷妮(化名)難以置信黃泓锫送來的物資有乾糧又有蔬果,她感動地說:表示去年領養的竹筒不時都有在投錢,也鼓勵兩名兒子投竹筒,她說:「這些食物彷彿從天上掉下來,非常謝謝你們!」【攝影:黄泓锫】[攝影者:洪清萍]

圖左 :每戶家庭獲得的糧食,除了有一箱新鮮蔬果,還包括食油、大米、米粉、麵包、餅乾及茄汁豆等。[攝影者:林振勝]
圖右 :接過志工遞給的物資包,張先生轉愁容為笑容,說:「真的很開心,至少孩子暫時可以得到溫飽了。」[攝影者:侯秀葉]

圖左 :沙登社區的大洋超級市場老闆伍榮才(左)十分護持這計劃,每一場發放捐贈一百條麵包,且以特別優惠價格售予慈濟。[攝影者:張曉婷]
圖右 :林正雄(化名,中)順意有感志工在大太陽下,指揮交通和派發物資,很幸苦!馬上回家拿了雨傘和「不可進入」的告示牌給志工,回饋大家的愛心。[攝影者:蔡素英]

圖左 :曾秀麗(化名)由衷地寫下這段感激之情:「慈濟人在我最需要的時候,送上乾糧和蔬菜,而且基本食材齊全,感佩慈濟人的細心和周到。」[攝影者:張曉婷]
圖右 :受惠者除了載著重重物資之餘,亦帶著慈濟人滿滿的愛回家。[攝影者:陸福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