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雪隆分會 經藏演繹進入《法華經》的心靈境界

經藏演繹進入《法華經》的心靈境界

E-mail 列印
慈濟雪隆分會將在吉隆坡慈濟靜思堂,舉辦四場《靜思法髓妙蓮華》經藏演繹,以法廣邀會員大德前來觀賞,一起走進《法華經》的心靈境界。

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靈鷲山說《法華經》教菩薩法,彰明人人本具佛性,人 人皆能成佛;兩千五百多年後,慈濟人力行菩薩法,濟貧救苦、付出無所求,將大愛普現在人間。

◎法華是思想 妙蓮華是展現

法華是思想,妙蓮華是展現。證嚴上人因應現代時機,用經藏演繹換個方式來說佛法,將《法華經》融入慈濟法髓,因此《靜思法髓妙蓮華》經藏演繹不在於演繹《法華經》,而是貫串古今,透過演繹、手語、唱誦,流傳法華精神,也將慈濟人五十六年來,在證嚴上人帶領下,實踐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以事顯理、以理行事,所做過與社會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的事與物。

貫穿靜思法髓的三大主軸是上人的「那一念」:一灘血保證金、修女來訪,問:「佛教有什麽貢獻?」「那一個思想」:號召很多人像觀世音菩薩一樣救苦救難;「那一道光」:慈濟功德會成立。

2022年7月,臺灣原定將有五場《靜思法髓靈山大法會》,廣邀全球五大洲所有慈濟人,一起走入兩千五百年來與上人有約的靈山大法會。每個連缐的國家都會走入「高雄小巨蛋」視訊主場。

但計劃趕不上變化。延燒了兩年多的新冠肺炎,臺灣各城市疫情最近又升溫;為降低社區感染風險並有效控制疫情傳播,慈濟不只發布暫停跨縣市活動,連預定七月底要在高雄巨蛋《靜思法髓妙蓮華》經藏演繹,也因疫情的變化延後進行。

慈濟雪隆分會因應臺灣本會的變化,重新做出調整,規劃把經藏演繹,結合農曆七月吉祥月作爲一個法會,於7月30及31日在吉隆坡慈濟靜思堂,舉辦四場經藏演繹,期待一人邀一人入經藏、一人邀一人出席吉祥月,以喚醒世間迷茫衆生,在有缘聽聞佛法後起歡喜心,讓正法住世。

◎社區「品書會」 聊生活品人生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後七年講述《法華經》,暢演真實法,而真實法就是菩薩道。演繹前,各地舉辦「品書會」,傳遞法華精神。

兩年多來,新冠肺炎疫情起伏不定,臺灣慈濟志工呂秀英(慈悅)覺得在人心惶惶的時刻,最重要的應當以「法」安定人心。於是她著手帶動「品書會」,以多據點、小班制模式,讓法親及會眾一起閱讀《靜思法髓妙蓮華》,一改以往數十人共聚一堂的大班模式。

遍布在各社區的「品書會」,成員人數少,每個人都可以分享心得,讀起書來也就更有勁。她更強調:「『品書會』的分享,一定要把你的生活經驗『灌』進去。」

入經藏團隊精心設計法船,每艘法船有十至十五人,其中三位小船長合心帶領,分別轉法輪(品書)、轉食輪(品素)、轉遊輪(戶外品人生)來帶動「品書會」。每月兩次的「品書會」以「歡天喜地入經藏」、「Happy Easy(歡喜輕鬆)人帶人」、「勸善勸素Jom Mari(一起來)」為主軸 ,讓「品書會」變得活潑有趣。

承擔起小船長一職,林翠珍從忐忑不安到淡定,她心裡讚歎:「這是一個殊勝的活動,入經藏不只促進志工之間的感情,也能探索自己內在生命的成長,真正認識和看到生命的真諦。有法親的陪伴和引導,相信我能做得到。」

◎人生不如意 學習轉換心情

2022年5月11日,雪隆分會及各據點約四千七百多人,搭上四百四十艘法船同步啓航。首場「品書會」以「遇見生命中的貴人」為分享主題。接下來的「品書會」,法船分別航向共修處,林間、湖畔、公園、菜園、住家、素食馆、城市一隅……進行體驗遊戲、嚐美食、練手語、聊生活品人生。

就讀吉隆坡慈濟國際學校的李欣桐和媽媽陳鳳怡(慈鳳)結伴來品書。李欣桐最近在學校面對很多考驗,起了煩惱心。聽到志工分享:「生命中的貴人不一定是幫助你的人,可能是考驗你的人。」她很有同感,頓悟所面對的考驗,都是讓自己學習與成長的機會,决定要改變心念。媽媽陳鳳怡也鼓勵女兒:「常抱感恩心,則處處都會碰到貴人。」

受英文教育的周麗霞(明憬)看不懂中文,更無法理解經文意涵,受邀承擔演繹種子時,倍感壓力。為了要了解娃娃圖裡的經文意義,她將經文貼在網絡上進行翻譯,過程挑戰重重卻歡喜,她呼籲過去兩年將經藏擱置一旁的人們,一起回來學習佛陀的精神,決定把學到的佛法帶到英文組分享。

十九歲的林彥彤趁著等待出國深造的空檔,參與入經藏。她說:「離開慈少班一段時期後,感覺有些失落,生活像原地踏步;現在可以參與手語排練及「品書會」,感覺很好。每個人的分享都讓我有所收獲,內心感覺很充實。」

很期待每一次「品書會」的她說:「『品書會』上有很多不同角度的『法』分享和啟發,時刻提醒自己在做人處事方面,要有成熟的思想,遇到挑戰就可從容面對。」

十七歲的印裔佐蒂(Jothy)與另外三名兒童之家孤兒院(Home Diamond Children)的院童,參與經藏演繹戶外「品書會」。不諳中文的佐蒂無法了解經文的意涵,不過聽著演繹歌曲,心裡感到祥和。

佐蒂相信只要反復練習,就能熟記動作,也希望有機會一窺經文中的意涵。佐蒂脾氣不好,透過《證嚴法師說故事》的影片,了解發脾氣並無法解決任何問題,她說:「懂了道理後,就能回到學校和他人分享。」

在遊戲體驗之省思中,小船長楊昌明引用《靜思法髓妙蓮華》〈序品〉第四集中、藉用蘇格拉底要兩位學生入果園挑水果的故事,請組員在爬山途中找一粒最圓的石頭,並且不能再更換,讓大家體驗「人生無法再回頭」的道理。接著,組員在半途中捨出自己的石頭,送給還未撿到石頭的夥伴。

組員鍾秀梅分享:「我錯失了原本想要的石頭,接著就一直找不回同樣的石頭……」鍾秀梅培訓超過五年,去年(2021年)終於有意願回臺受證。她從遊戲中體會到,要珍惜慈濟因緣,因為人生只有一次機會,無法重來。

洪美君表示,拾到的石頭雖然不是很理想,但這就是和石頭的緣,所以歡喜接受。她體悟到:「人生需要接受不如意的事,學習轉換心情,這樣日子才會過得快樂自在。」

◎念念在法中 種子老師集訓

左、右、左、右……隨著經文的唱誦,身體隨著脚步輕擺,身心合一,緩緩前進。大家心無旁騖,呈現出整齊畫一的隊伍與和諧莊嚴的場面,期待參與演繹的每一個人,進入《法華經》的心靈境界,用心在當下。

演繹不只是比手語而已,身為種子老師,她必須熟記手勢、動作,回到社區才能扛起教學重任,教導和調整手勢隊形,帶動組員深入經藏。

集訓也不只是來學動作,而是要每一分一秒真正走入經藏。因為經藏不只是在藏經閣裡;藉由入經藏的方便法,以生動和活潑的方式接引會眾;希望讓沒有參與「品書會」的人,願意走進慈濟家庭,將深奧的佛法和生活結合。

4月底,雪隆分會種子志工開始在各社區進行集訓,由往年承擔雪隆分會經藏演繹企劃志工林佳樺(慈修)通過連線方式進行指導及驗收。

企劃團隊之一的林昭容(慈璇)接獲林佳樺,遠從臺灣傳來「經藏演繹集訓」指導員的鄭重委托,惶恐不安的林昭容自問:「我可不可以拒絕呢?」「我會在缐上支持你!」林佳樺給一顆定心丸。林昭容當下回顧2015年的《水懺》演出,曾經有人因無常來得突然、無緣參與,她不想自己有「來不及」的遺憾,接下了這艱巨的任務。

任務來了,挑戰也跟著來;因爲場地不同,來自臺灣的演繹版本一再更新;團隊中畫豆豆圖、規劃細流、行政處理……各做各的,卡來卡去,經由討論,大家培養起默契,終於能緊密連接,環環相扣,圓滿四百四十人的種子培訓。

擔心平時練習場地不夠理想,而且演繹的曲目多,肢體動作很吃力,關丹演繹種子之一的張彩蓮(慈言)帶領四十六位志工,歷經三個多小時的車程抵達吉隆坡慈濟靜思堂,投入2022年5月29日入經藏的演繹種子集訓。值得她安慰的是組員都很用心,練習都很到位,隊伍成形,讓她覺得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只要大家朝共同的方向,那是很感人的一件事。

2020年才加入慈濟的志工董敏,在觀賞2015年《法譬如水》經藏演繹的帶子後,震撼場面的壯觀,也遺憾自己無緣參與,心底對自己聲聲說:「我一定要入經藏、我一定要入經藏。」

董敏坦誠自己尚無法守好「慈濟十戒」,希望入經藏可以感染自己的內心,讓自己虔誠茹素,更可以找回精進心。她也對自己以前無心的犯錯、所有被傷害過的人,在入經藏中深深懺悔。

一臉誠意的她透露:「排練時,〈開經偈〉的樂曲一起,手勢配合動作前進又後退,讓我想到修行路上,自己也是這樣進進、退退。入經藏讓我的心情契合在那個境界裡,內心起了很大的震撼。」覺得自己還有很多習氣和欲望的董敏,希望可以通過這次的入經藏,讓自己成為更好的慈濟人。

集訓時,大家用心排練,舉手投足,念念在法中,期待正式演繹時,將《法華經》的精髓展現在衆人面前。

透過大型經藏演繹,帶領所有慈濟人一起走入兩千五百年來,與上人有約的「靈山大法會」,同時帶動社區志工與大眾一起精進聞法,期盼用群體的力量,讓佛法入心門,進而走入人群傳揚人間菩薩道的精神。

圖左 :關丹演繹種子之一的張彩蓮帶領四十六位志工,歷經三個多小時的車程抵達吉隆坡慈濟靜思堂,投入演繹種子集訓。[攝影者:李國強]
圖右 :不諳中文的佐蒂(後右)無法了解經文的意涵,不過聽著演繹歌曲,心裡感到祥和。[攝影者:鄧國榮]

圖左 :受英文教育的周麗霞(左)看不懂中文,為了要了解娃娃圖裡的經文意義,她將經文貼在網絡上進行翻譯,過程挑戰重重卻歡喜。[攝影者:劉美賢]
圖右 :林彥彤趁著等待出國深造的空檔,參與入經藏。她說:「品書會上有很多不同角度的『法』分享和啟發。」[攝影者:吳志忠]

圖左 :鍾秀梅從遊戲中體會到,要珍惜慈濟因緣,因為人生只有一次機會,無法重來。[攝影者:楊昌明]
圖右 :李欣桐(左)聽到志工分享:「生命中的貴人不一定是幫助你的人,可能是考驗你的人。」頓悟所面對的考驗,是讓自己學習與成長的機會。[攝影者:周振華]
圖左 :承擔起小船長一職,林翠珍在資深志工的陪伴和引導下,從忐忑不安到淡定。[攝影者:洪美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