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雪隆分會 盤點生命成績單 最美笑容留人間

盤點生命成績單 最美笑容留人間

E-mail 列印
翻開李雪瑜的生命成績單,盤點她的人生,一幀幀在慈濟活動的相片,記錄她在慈濟裡,從一頭烏黑頭髮到白髮蒼蒼的人生;濃濃笑靨的身影,也印證了生命的精彩和愛的足跡,更為家人、志工留下了永恆的人品典範。

◎雲 端相聚的告別會

「這是一場告別會,也是感恩會,希望以一個輕鬆方式和李雪瑜師姊微笑告別。上人說:『人生無常,死亡不可怕,怕的是我們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只要了解這個人生必然的法則,只要放下對死亡的恐懼,坦然面對、接受,一條清清楚楚的道路,將會多一分平靜、甚至多一分的美。」

丁翠柳(慮珏)撫摸著病床上李雪瑜(慈勳)花白的頭髮,對電腦裡連線的九十位志工殷切叮嚀。

「雪瑜師姊,感恩您在二十多年前,載過很多沒有交通的法親,您是我們心心念念的司機菩薩。因為有您的交通和善心載送,才能讓大家走進很多苦難家庭做個案、做慈濟。」

「我也很想您,雪瑜師姊,感恩您多年來一直做照顧戶的貴人。不管白天、晚上,照顧戶一個電話來求救,您就去幫助他們,今天,受您幫助的照顧戶都還記得您。」

「還記得這雙長靴嗎?雪瑜師姊,2015年淡馬魯發生嚴重水災,您買了這雙新長靴去賑災。2017年,您去新加坡之前,特地把新長靴送給我,說我肯定會用到。去年(2021年)12月我穿著這雙長靴去斯里南丁花園賑災,感覺您彷彿跟我們在一起。這雙長靴我會好好保留、好好珍惜,看到長靴就會想到您,永遠不會忘記您。」

「雪瑜師姊,每次靜思堂有福田、有活動,您都是搶在第一個報名,不管是打掃(福田)、還是大小活動都可以看到您的身影,感恩您的付出,希望您生生世世回來做慈濟。」

「雪瑜師姊,感恩您為了我們的健康,教導我們拍手功,我現在還天天勤練……」

志工們回想起過往的點點滴滴,都是美好的回憶。而身在靜思堂的志工也透過手機視頻,讓李雪瑜看看熟悉的靜思堂四周;位於班丹英達的大愛幼兒園園長謝珊媄(懿彣)也和幼教的孩子,感恩李雪瑜曾在幼教擔任愛心婆婆,陪伴孩子們學習。

這一天是2022年4月14日,雪隆志工與李雪瑜透過雲端相聚做告別,儘管有太多的不捨,志工都收起淚水和哽咽,表達思念和祝福之外,也在為她的這一生做盤點。

在文良港淨願慈懷之家的李雪瑜躺在病床上,靠氧氣管輔助呼吸的她,已無法用言語與大家交談,但每當志工分享時,丁翠柳就會在她耳邊告知是哪一個志工,而她也點點頭,靜靜聆聽。

當線上志工一句句「雪瑜師姊,我愛您!」的呼喚不絕於耳;當〈最美的笑容〉歌聲飄盪、畫面上出現李雪瑜在慈濟活動的身影,不管在什麼場合及活動,她臉上始終掛著燦爛的笑容,這刻,大家最為熟悉的李雪瑜回來了,回到每個人的心中……

◎窮到五分錢都沒有

在志工的印象裡,李雪瑜的盈盈笑臉總令人如沐春風。與她不是很熟識的志工都以為她的人生肯定充滿甜蜜美滿,因為她的樂觀,讓人無法把她和苦掛上等號。

但聽過李雪瑜分享的志工都知道,她的前半生與幸福是無緣的。現年七十一歲的她出生在貧困家庭,靠姊姊出外打工供她讀完高中。後來,有了自己的家庭,生了一女一男。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她的先生因生意失敗、遠走他國二十多年,最終兩人選擇離異。

在生活最拮据時,單親的李雪瑜兼職三份工,在鞋廠做工的她,工餘到酒店為房客燙衣服,晚上則做保安員。她曾在自傳裡描述那段苦日子:「我曾經窮到身邊只剩七角五分,我就叫兩個孩子去雜貨店買兩包快熟麵。孩子拿著麵回來說,還欠五分錢,我搜完整間屋子,都找不到五分錢還給雜貨店……」

窮困的生活沒有讓李雪瑜倒下,她很感恩姊姊一直在幫她,雖然姊姊有自己家庭,經濟也不富裕,然而,在她最困苦時,毫不遲疑地伸出援助之手。

靠著姊姊的資助和扶持,李雪瑜度過最艱難的時刻。當孩子們一天天長大,她也可以鬆口氣之時,卻又遇到人生關卡。1992年,一位朋友遊說她合股做生意,當時她也想靠賺多一些錢來改善生活,便答應朋友。不料,朋友騙走她辛苦積存的儲蓄,還令她惹上官司……

李雪瑜曾形容那時的自己,跌到了生命谷底,沒有了方向,也不知該何去何從?就在最痛苦之際,一位貴人送她兩個分享靜思語的錄音卡帶。她反覆地聆聽卡帶裡的慈濟志工在訴說人生種種苦和不幸、分享靜思語帶來的領悟和體會。

一句靜思語「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終於聽進心裡,她漸漸放下心中的怨與苦,重新振作。而尋找慈濟、尋找證嚴上人也成了她的夢想。1995年她因出席「幸福人生講座」接觸到慈濟志工,她喜出望外,並毫不猶豫的成為慈濟會員。

過後一年多,李雪瑜隨志工到新古毛殘智障院(KKB)服務,看到躺在床上的重度智障者的種種苦相,讓她感受到那裡宛如人間地獄,她極度震撼和不捨,因而發心成為志工,並積極投入訪視志業。

◎照顧戶生命中的貴人

因為曾經苦過窮過,李雪瑜一旦見到貧困家庭或病苦人士,總要想辦法幫助他們。1997年,當她聽到視障人士阿九(化名)說起家庭情況:爸爸有哮喘、媽媽有皮膚病、大姊出生時是無法自理的智障者。貧病交加的家庭令她心疼,趕緊提報給慈濟,從每月補助醫療費,到後來因案家經濟有所改善,而轉成關懷個案。

直到今天,儘管阿九的父親早已往生,阿九的二姊也不幸成了視障者,但志工依舊不離不棄地陪伴,這個案成了雪隆慈濟最久的個案。雖然李雪瑜多年前去了新加坡,個案換其他志工負責,但阿九一家念念感恩李雪瑜,在他們最困苦時伸出援手,並一直風雨不改地載他們一家去醫院看診。

對曾接觸過李雪瑜的照顧戶而言,李雪瑜是「愛心姊姊」、「愛心婆婆」,是他們生命中的貴人。每次建議補助貧困家庭,她會站在對方立場設想,盡量提出足以改善案家的補助,她常說:「當案家身處在沒有錢生活、看醫生的困境時,哪怕多給十令吉(約合新臺幣六十元)、五十令吉(約合新臺幣三百元)的補助都是救命的錢。」

除此,李雪瑜也非常樂意載照顧戶,甚至不認識的老人家去醫院複診或去福利部申請福利金。住在啤律(Peel Road)木屋區的徐阿嬤,因糖尿病導致截肢,為了協助阿嬤申請義肢,她不辭勞苦地跑了很多相關部門,並帶阿嬤看醫生、見官員;足足半年時間的奔波,才讓阿嬤順利裝上義肢。過程雖然繁瑣,但看到阿嬤穿上義肢走路的歡喜神情,她就感到心滿意足了。

志工黃媄翔(慮閎)剛參與慈濟時,不知要如何做訪視,李雪瑜則帶著她去每戶家庭,讓她多了解案主情況和需求。每次去案家,看到李雪瑜對照顧戶發自內心的疼惜,她就深受感動,而李雪瑜的精進和毅力也令她敬佩不已。

她記得有一年的「新芽助學金」開跑,李雪瑜利用週末,帶著志工去人民組屋的八十多個家庭做家訪,當時,她叫所有志工先在組屋樓下集合,然後分配成幾個小組,每組負責跑一兩棟組屋;完畢後,集合大家一起討論個案,一起寫報告。這樣的家訪,不但可以凝聚人力,也讓志工互相學習探討不同背景的個案。

黃媄翔也難忘,除了負責組屋的家訪,其他較遠地區或地址難找的家庭,李雪瑜也毫無怨言地帶著志工從早晨出發,直到太陽下山才回家。有時去家訪,遇到家裡沒人而吃閉門羹,她也不放棄,總會再次登門,務求做到不遺漏每一個申請者。

在志工的記憶裡,李雪瑜除了做訪視外,也從不缺席慈濟的大小活動。義賣會、裹粽子、環保展、街頭募款、入經藏演繹、大愛幼兒園當愛心婆婆、賑災……只要有需要,哪裡都可見到她的身影。難得的是,在活動中,她會放下身段,扮演逗笑角色,甚至在聯歡會上的舞獅節目中,也扮演大頭娃娃,活靈活現地動作引人捧腹大笑,被志工稱為「開心果」。

◎豁達與癌和平共處

2013年,無常毫無預兆出現,李雪瑜被檢驗出有肝癌,由於當時腫瘤不大,也常陪伴照顧戶進出醫院,對癌症已無所畏懼,她總豁達地說:「癌症不可怕,我願意和它和平共處。」

患癌沒有讓她停下付出的腳步,她依然活躍在每個場合,臉上笑容始終燦爛。她也教導志工一起來學習拍手功,希望透過運動,讓人人能健健康康地做慈濟。許是這分樂觀,多年來,病情一直保持穩定,沒有復發的跡象。

四年前,當定居新加坡的女兒,需要她過去幫忙照顧小孩,她遂搬到新加坡。在負責照料外孫女的同時,也抽空參與當地的慈濟活動。她原本打算新加坡與吉隆坡兩頭跑,卻因2020年發生新冠肺炎(Covid 19)疫情而無法來回,便安心待在新加坡。

2022年3月,丁翠柳接到李雪瑜從新加坡打來的電話,對方一句:「我的病回來了,而且已經擴散了。」讓丁翠柳深感不捨,當她知道對方有意回來吉隆坡醫病,也鼓勵她把握時間回來。

丁翠柳與李雪瑜同屬康樂協力組,身為協力組長的她獲悉李雪瑜在三月中終於回來吉隆坡,便想去探望。但李雪瑜不想讓志工為她擔憂而婉拒,並請丁翠柳保密。

丁翠柳獲悉李雪瑜回來時,她對兒子說:「您們不要哭,如果我走了,什麼儀式都不需要,我要捐大體,然後火化,骨灰撒大海。」

這分看透生死的豁達,及要做無語良師的大捨,令丁翠柳感佩。當她得知李雪瑜病情日趨嚴重,甚至醫生宣稱已是藥石罔效,她終於說服李雪瑜,讓她登門探望。

見到身體已虛弱的李雪瑜,對方告知她曾經在多年前簽了捐大體、供醫學院學生解剖的同意書,但已尋找不到該份同意書。丁翠柳趕忙安慰說可以再簽過,然而,在確認資料時,發現李雪瑜在當年動手術生產,曾經輸血而不幸感染C型肝炎,因是C型肝炎的帶菌者,便無法捐大體。

原以為李雪瑜會很失望,但當李雪瑜的兒子鼓起勇氣告訴媽媽時,對方沒有顯露失望,反而淡然地接受。

4月12日,李雪瑜因身體過於虛弱,需靠氧氣管輔助呼吸,為方便有專人照顧,家人只好將她送到文良港淨願慈懷之家。一直在陪伴的丁翠柳,深知有不少法親都很懷念李雪瑜,於是,在獲得李雪瑜及其家人同意,遂邀志工在群組獻上祝福。

李雪瑜癌症復發的信息公開後,志工紛紛要求探望。為避免影響李雪瑜的休息,也為了防疫,丁翠柳與淨願慈懷之家的負責人商議,決定在14日以雲端(Zoom)方式,為李雪瑜辦一場「微笑告別會」,讓思念她的志工齊來雲端相聚,訴說思念與感恩……

◎身教為子孫樹立楷模

李雪瑜在新加坡的女兒翁萱欣與丈夫、孩子也趕回來見最後一面。4月15日,李雪瑜在家人的陪伴下,回到家裡;16日凌晨三點,她安詳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16日下午,在丁翠柳的安排下,與李雪瑜相交二十多年的一群志工到靈堂前助念。翁萱欣見志工虔誠為媽媽祝福,感動不已。尤其看到丁翠柳與志工用媽媽的相片、連夜製作回顧帶,在靈堂前循環播放,讓來吊唁的志工、親人重溫媽媽的音容笑貌,更是感觸萬分。

「我和弟弟出來社會工作,媽媽就選擇退休,把全部精神及時間用來做慈濟,做得很快樂,但我不知道原來她在慈濟裡做了很多,付出很多。我真的很感激慈濟,讓媽媽找到人生價值。」翁萱欣看著回顧帶裡媽媽的笑容,眼眶不禁濕了。在她的印象裡,媽媽為生活打拼,日子過得很不開心,鮮少笑容,脾氣也急躁。

然而,當媽媽成了慈濟志工,翁萱欣才看到媽媽臉上有了笑容,脾氣也變得和順。甚至用靜思語「理直要氣和,得理要饒人」來克制自己,久而久之,媽媽的脾氣真的溫和許多。

翁萱欣憶述:「媽媽很偉大,她養育我們很辛苦,還省吃儉用買電腦給我學習。我和弟弟拿到獎學金出國讀書,她也一直在支持我們。我們都有家庭了,媽媽也找到發揮良能的道場,沒想到……」

翁萱欣回想四年前,她為了讓自己六歲的女兒,能以媽媽為楷模,學習助人的品德,便詢問媽媽可否到新加坡住一段時日?沒想到媽媽一口就答應。

翁萱欣知道媽媽愛做慈濟,但為了子女,願意犧牲自己最愛的志業,令她體會到母愛的偉大,但也難免感到一絲內疚。所幸,在新加坡,媽媽也把握假日時間,參與當地的慈濟活動。

她記得當新冠肺炎還沒爆發前,新加坡慈濟分會舉辦義賣會,媽媽到現場負責洗碗,從早上到傍晚,足足站了一天,不停地洗著碗碟。當她與女兒到現場接媽媽回家時,特地讓女兒看看外婆,雖然年紀大了,但還願意洗一整天的碗碟而不言累,臉上也沒有絲毫的倦容,依然笑容燦爛……

媽媽燦爛的笑容令翁萱欣難忘,她很感恩在媽媽臨終的這段日子,丁翠柳一直關懷陪伴,也協助處理媽媽的身後事,還到處去收集媽媽的相片製作回顧帶,這回顧帶成了她和家人最珍貴的紀念品,也是金錢買不到的禮物,更是心中永恆的回憶。

為了感恩慈濟帶給媽媽充實、快樂的人生,翁萱欣和家人商量後,決定將媽媽的帛金悉數捐給慈濟,希望能延續媽媽助人的精神之餘,也是子女們為媽媽回饋慈濟的心意。

18日,丁翠柳陪伴李雪瑜家人,乘坐小船到巴生海域,由李雪瑜的兒子、女兒將骨灰撒在海裡。

看著悠悠海水,帶走了李雪瑜的這一生,丁翠柳堅信,李雪瑜這一世的人生劇本已經圓滿了,她肯定會乘願再來人間做慈濟,跟隨上人行菩薩道!

圖左 :2010年,李雪瑜(右)不畏奔波勞累,幫助徐素雲阿嬤(化名.左)申請義肢,圓滿阿嬤有腳走路的夢想。[攝影者:楊文輝]
圖右 :2010年12月在半山芭共修處舉辦的「環保時裝秀」,李雪瑜穿著用雞蛋托製作的衣服走秀。[攝影者:楊文輝]

圖左 :在新加坡,李雪瑜也把握假日時間,參與當地的慈濟活動。[攝影者:何永康]
圖右 :志工丁翠柳(右)陪著躺在病床上的李雪瑜,和電腦裡雲端上的志工相聚。[攝影者:何永康]

圖左 :九十位志工上線與李雪瑜在雲端相見,道感恩、獻祝福。[攝影者:何永康]
圖右 :李雪瑜的女兒翁萱欣凝望著電腦裡,由丁翠柳與志工連夜趕出來的回顧帶,媽媽付出的身影、燦爛的笑容,令她感動復感觸。[攝影者:何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