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雪隆分會 宗教合和 天主教會組團參訪慈濟

宗教合和 天主教會組團參訪慈濟

E-mail 列印
去年(2021年)5月,新冠疫情肆虐,慈濟發起「馬來西亞COVID-19眾籌基金」(註),支援各醫院醫療設備的短缺。天主教大馬明愛(Caritas Malaysia)響應活動,募得馬幣百萬令吉(約合新 臺幣六百八十五萬元)捐獻慈濟購買醫療器材,因而與慈濟有了初步的接觸。

趁著每年的全國會議,天主教會特別邀請其他州屬的教主、修女與委員會成員共五十人,於2022年7月30日參訪吉隆坡慈濟靜思堂與增江環保教育站。

此行除了上午參訪增江環保教育站,觀摩環保分類的規劃與環保資訊之餘;中午時分一眾人移步靜思堂,參觀慈濟走過歲月點滴的展覽廳、靜思書軒、志工分享慈濟志業的講座會。

◎參訪得解惑 有願就有力

來自沙巴州哥打京那巴魯的委員會成員拉星邦(Claudia Lasimbang),在觀摩了環保站後提問:「環保站設立在新村內,每間住家都挨得那麼近,左鄰右舍都不投訴嗎?」志工回答:「他們投訴呀!」

原來拉星邦自從於馬來亞大學畢業回鄉後,三十餘年來致力於改善卡達山族人的生活,包括環保。她感嘆地表示,想到族人不理解為何收集「垃圾」,投訴聲音導致她倍感前行的困難而停止了。

她表示,志工的回答如清醒劑,讓她解惑而得到內心的力量。縱使不理解而反對的聲浪高,但是如果方向是對的,就該堅持繼續前行。她說:「我們可以效仿慈濟志工,以友善唱歌氛圍感、分享美食與教育的方式,帶動當地環保。我決定回去後就要設立一個資源回收站。」

沙拉越美里教區的迪倫(Darren Junior)表示,志工分享的環保內容引人深思。「我們只是暫住在地球,有責任保護地球,人人都應以身作則,再影響大眾為地球貢獻,留一個美麗地球給下一代。」他期許自己能將所學環保知識帶回社區。

來自檳城的陳幼銘女士說:「令我深受感觸那一刻,就是當我們抵達環保站時,志工排列整齊,拍手唱出〈歡迎歌〉,我感受出這不是形式上的歡迎那麼簡單。

我深信這是志工長期向證嚴上人學習的待人之道,才得以展現出的人文。這令我省思,當從事著慈善志業時,內心若沒有經過修煉,展現出來的言語和行為,就會有傷人的可能性。我非常感動的是志工單純地唱歌,卻是意義深重,叫人驚歎!」

◎感恩尊重愛 人文沁身心

來自森美蘭州的艾迪(Eddie Sadaless)在參觀靜思堂時,不時以手機拍攝圖片與文字。他欣喜地分享:「許多人都是著重於我付出了多少,就要得回相等的回報。而證嚴上人的理念是『真正的付出,不僅是不求回報,還要懷著感恩的心給予』,這段話觸動了我的心,往後日子會以它當人生座右銘。」

午餐時分,志工以色香味俱全的素食招待賓客。隨後志工解說上人與精舍師父不受供養,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理念。午餐後到書軒,賓客踴躍請購一些書籍與法品。

菲律賓籍駐沙拉越美里修女安貝比(Sr.Ann Baby G.Jungco)表示,踏足靜思書軒之際,就被書軒的人文氣息所吸引,並深深感恩有緣接觸慈濟。安貝比修女讚歎上人創辦慈濟世界的熱忱與大愛精神,特別是「感恩、尊重、愛」的人文思想,讓志工在付出當下及時自我反省,秉持上人「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教诲,做救濟苦難的工作。

◎跨宗教合作 續緣共創愛

午後一點三十分,於靜思堂合氣會議室內,進行了一場三小時的講座會,分別由副執行長蘇祈逢(濟祈)分享主題《一的力量》(Power of One)、志工何婉晶(慮韶)講述「馬來西亞難民援助與教育」計劃,志工楊家冰也道出上人的精神理念、分享國際賑災,帶出志工付出無所求的精神。

來自沙巴山打根的安娜(Aana Teresa Peter Amaudus)於講座會完畢給予回饋感言。她說:「今天的分享令我頗受啟發,尤其感受到世界的災難似乎沒盡頭,如果一個人去面對是無法走下去的,唯有一群人才有力量走得更遠。所以團隊很重要,並且團隊是無分膚色、宗教與國界的。」

吉隆坡教區委員會主席張巧音女士,非常欣賞志工的精進和互協精神。此訪令她在志工身上學習,以堅持和熱心的態度服務社區,尤其感受志工付出後的歡喜心。張巧音感嘆道:「我想這就是慈濟志工發大願和信念的力量吧!」

在眾多分享中,張巧音最喜歡《一的力量》(Power of One)影片分享,和慈濟為無國籍難民兒童提供教育環節。她回憶起自己於1990年開始投入救濟難民行列,深深體會出從建立到推動難民教育活動,艱辛且難行。但卻給予了她做中學、學中覺的喜悅,並有機會見苦知福。張巧音期許日後和慈濟合作,為創造和平與提倡人道主義共同努力。

天主教吉隆坡區教主廖炳堅(Julian Leow Beng Kim)結語陳述:「去年(2021年)疫情期間,我們都處在沒有規劃之下,就隨性地去醫院探訪病患。回到教會與神父說起做慈善後的喜悅心情,就認為自己做了很多,看似很偉大。

其實我們並沒有多麼偉大,而且還是處在被動狀態,世界上若沒有病苦之人,我們也沒機會現出親切心與慈悲心,所以應該要多謝這群病苦之人,我們才得以付出關懷與慈悲。」

廖炳堅也表示:「慈濟志工可以為了受苦的人,拿著募款箱去街上募款,這種主動付出的精神,讓我們感覺很慚愧。透過慈濟我們才得知,原來這麼做,包含另一種意義。當在募款時,我們是在傳達著一個人人都有機會行善的信息,這應該是每個人的使命。這就是所說的普世價值,屬於所有人共同擁有。」

教主停頓了一會,繼續說道:「經過這次與慈濟的合作與更深一層的交流後,我相信全國的天主教友,將在往後日子,無論面臨多大的挑戰,我們將攜手與慈濟一同開創更多慈善事業,利益社會。」此話說完,全場掌聲響起。

五位志工站於前臺,帶動全場一起高唱一曲〈我們是一家人〉,情緒激動昂揚,手牽手心連心,參訪活動在充滿希望、愛與感恩之下圓滿落幕。

在疫情肆虐、戰爭逃難、經濟動盪、人心惶惶之際,於社會一隅,依然有著一群人,默默不辭勞苦地,出謀獻策並身體力行,只為弱勢群體的生活得改善。這種大愛精神源於「不求自己得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慈悲心懷。

(註):2021年5月底,慈濟發起「馬來西亞Covid-19眾籌基金」,目的是結合眾人之力,集中資源支援各醫院醫療設備的短缺;短短兩個月,慈濟聯合十七個各宗教團體組織,將募集的善款購置醫療器材與設備,嘉惠十八家醫療機構。各宗教領袖的支持、認可及以身作則帶動,形成一股強而有力的力量,讓馬來西亞人民團結一致,共同應對這場危機。

圖左 :修女安貝比讚歎證嚴上人,創辦慈濟世界的熱忱與大愛精神,請購了一本《靜思語》與數樣法品。[攝影者:何嘉叡]
圖右 :張巧音期許日後和慈濟合作,為創造和平與提倡人道主義共同努力。[攝影者:何嘉叡]

圖左 :分享會完畢,安娜感嘆道:「世界的災難似乎沒盡頭。如果一個人去面對是無法走下去的,唯有一群人才有力量走得更遠。而且無膚色、宗教與國界之分。」[攝影者:何嘉叡]
圖右 :天主教吉隆坡區教主廖炳堅結語分享:「經過這次與慈濟的合作與更深一層的交流後,我相信全國的天主教友,將在往後日子,無論面臨多大的挑戰,我們將攜手與慈濟一同開創更多慈善事業,利益社會。」[攝影者:何嘉叡]

圖左 :志工為天主教友解說資源分類。[攝影者:李貴業]
圖右 :拉星邦(左一)觀摩環保站和得到志工的回答後,她欣喜此趟行程解除了多年的顧慮。[攝影者:李貴業]

圖左 :迪倫表示,志工分享的環保內容引人深思,他期許把所學環保知識帶回社區。[攝影者:李貴業]
圖右 :天主教大馬明愛教會一眾五十人,參訪靜思堂與環保站。[攝影者:李貴業]
圖左 :行程除了上午參訪增江環保站,中午時分一眾人移步靜思堂,參觀慈濟走過歲月點滴的展覽廳。[攝影者:李貴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