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雪隆分會 張清薇體悟無常 啟動生命轉折

張清薇體悟無常 啟動生命轉折

E-mail 列印
「雖然我的學歷很高,可是遇到困難時卻一點都用不上,每天疑神疑鬼,發脾氣,實在很無明!現在,雖然左眼看不見,我不再向丈夫哭訴,反而感恩自己還有右眼看得見。」慈濟志工張清薇自我覺悟。

◎溫室小花的傲氣

1971年,張清薇出生在馬六甲的某個小鎮,是家中的老么。張媽媽在生下第六個孩子後,時隔十六年再生了張清薇,讓家裡增添許多歡樂和熱鬧的氣氛。從小便乖巧懂事的她,成績名列前茅又孝順,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說:「父母無論去哪裡都把我帶在身邊,我一歲就有機會坐飛機了!」

張清薇宛如溫室裡的小花,在父母悉心呵護下成長。長大後,無論學業、事業、愛情、婚姻等皆一帆風順,過著人人羨慕的幸福生活。因而不自覺地養成高高在上的傲氣,她形容:「在外頭,我很冷酷,臉上很少有笑容,只把溫柔留給家人。」

不僅如此,擁有博士學位、目前在賽城多媒體大學擔任副教授的她,對學生嚴厲,讓人難以親近。她透露:「學生向我要電話號碼,我都會拒絕,也從不主動關心沒交作業或缺席的學生。」

◎幸福無常一瞬間

當生活看似順遂的時候,無常已悄悄降臨到張清薇身上。2004年,一家人原本歡歡喜喜到中國旅遊,不料回國後,張清薇發現左眼突然看不見了。

「我趕緊入院就醫,連續幾天經由靜脈注射類固醇後,眼睛恢復正常了。類似的情況一年內發生好幾次,時而無故胃痛、或突然無法排尿等。奇怪的是,只要注射了類固醇就復原……」張清薇憶述當時的情形,一切還是歷歷在目。

儘管多次進行磁力共振(MRI)掃描,醫生還是無法診斷出病因,只能靠類固醇控制病情,張清薇以自責的口吻說:「醫生只說身體多處發炎。我覺得自己很糟糕,當初沒把這病當一回事!」

張清薇原以為病情已受控,2007年,她的左眼再度失去功能。服用高劑量的類固醇所產生的副作用,讓張清薇感到不安,嘗試到一所私立醫院尋醫,結果被診斷罹患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需要每隔一天自行注射藥物入體內,「手臂、腹部、臀部等部位,可說是『千瘡百孔』了。」

平安度過約五年的時光後,上天又給張清薇另一個重大考驗。2013年是她人生的低潮期,但也因加入慈濟大家庭而成為她人生的轉捩點。

六年前,張清薇九十歲的爸爸因細菌感染入院。由於當時她剛剛病癒,家人擔心她操勞過度,讓她在家休養,無法陪伴和照顧爸爸,張清薇很是自責。

「爸爸平時非常信任和依賴我,可是當他最需要我時,我卻不能陪伴在旁。」好內疚的她,不停地自問,為什麼這些不幸的事情會接踵而來的發生在我身上……

張清薇與慈濟的因緣也在這時候成熟。她的丈夫顏益州(本毅)某日晨跑時,巧遇慈濟志工黃玉華(慮琅),在黃玉華的邀約下到環保站協助。攀談間,黃玉華得知顏益州家裡的情況,因此與社區組長主動到醫院關懷張爸爸,貼心的舉動讓張清薇對慈濟留下好印象。

她依舊記得當時的情景:「師姊們穿著八正道制服很莊嚴,還為爸爸唱〈人間有愛〉,動人的歌曲讓我和家人不禁感動流淚,覺得慈濟與眾不同。」

9月19日,張爸爸在中秋節當天,因不敵病魔而撒手人寰,張清薇飽受打擊,不知覺陷入焦慮、內疚、壓抑、憤怒、沮喪等負面情緒。

當時抱病的她,還需要照顧及安撫體弱多病的母親,身心幾乎負荷不來。這段時期,黃玉華常登門關心,並分享自身走出喪夫之慟的經歷,讓張清薇感受到慈濟人的溫暖。「我在黃玉華師姊面前一直哭,她便一直安慰我……」

11月,張清薇的身體開始抗議,病情多次發作,身體出現異常症狀,包括:眼睛喪失視力、手腳不協調和無力、排尿困難、患上帶狀皰疹等。「發作時,我連簡單的動作如:拍手、走路、穿衣服等都做不到。」

張清薇感到很無助,只好以哭泣、發脾氣、抱怨等方式,宣洩內心的痛苦,導致家裡經常籠罩著不愉快的氣氛,進而影響夫妻感情。想起當時的情況,顏益州說,只有一個字形容,那就是「苦」啊!

張清薇的病情惡化,讓醫生束手無策,於是推薦她到馬來亞大學醫學中心(University of Malaya Medical Centre)就醫,證實她患有視神經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 NMOSD),一種罕見的中樞神經系統自身免疫性疾病。

患者的免疫系統侵襲視神經和脊髓,導致視力喪失和癱瘓。得知病情後的張清薇晴天霹靂,但仍然感到慶幸。「還好遇到貴人,醫生說如果我繼續進行舊的治療法,後果不堪設想!」

幸好,顏益州在2013年開始接觸慈濟,隔年就帶著女兒一起參加慈少班。期間,他開始聽上人說法,內心找到安定的力量。有一次,在聽到志工林孝式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時,他更是感觸落淚,自此,他認定慈濟的菩薩道是他生生世世都要走的路,也開始懂得體諒太太的處境。「以前會責怪她因為要去照顧岳父岳母而過度操勞,導致自己病情復發。可是後來慢慢嘗試分擔她的壓力,想辦法一起解決。」

◎過去現在的人生

在顏益州的鼓勵下,心存怨氣的張清薇開始參與「晨鐘起,薰法香」,身體上的病痛雖已對症下藥,希望心靈的痛苦可以早日找到「藥方」。

一回,「薰法香」結束後,志工送張清薇一個吊飾,吊飾上寫著靜思語「智慧不起煩惱」。猶如當頭棒喝,她當下省思:「雖然受教育很高,可是遇到困難時,卻一點都用不上,每天疑神疑鬼,發脾氣,實在很無明!」

張清薇不諱言,起初不明白何謂「智慧」,經過不斷聞法、參與慈濟活動、觀看大愛臺、閱讀慈濟書籍等,漸漸懂得運用智慧解開心中煩惱。

「一個缺口的杯子,如果換一個角度看它,仍然是圓的。」是讓張清薇轉念的靜思語之一。她說:「之前我常向丈夫哭訴,我沒了左眼,若右眼也失明怎麼辦?其實要換個角度想,感恩自己還有右眼看得見。」

實際參與慈善訪視,更是讓張清薇學習良多。照顧戶成為她的借鏡,她慚愧地說:「一位患有糖尿病的照顧戶,妻子很順從他,但他卻常對妻子碎碎念。在他身上我彷彿看到自己,丈夫和媽媽無微不至地照顧我,而我卻一直不滿意,對他們發脾氣。」

照顧戶也成為了張清薇的學習對象。「一對因患糖尿病而截肢的姊妹,她們開朗的性格和積極面對人生的態度,給我上了一堂課;另一個家庭,兩兄弟都患有肌肉萎縮症,其中一位還癱瘓在床,反觀自己不算很苦,所以要常存感恩心。」

張清薇不再逃避病痛,並學會與病痛共處,甚至改變人生觀。她坦言,過去以賺錢、享受生活、照顧好小家庭為生活重點。「除了正職工作,我們還在週末兼職,夢想就是要環遊世界!」

投入慈濟後,兩人都開闊了視野,方知社會暗角有一群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他們最大的改變就是,顏益州現在出國都是為了慈濟的國際賑災,他的足跡到柬埔寨、尼泊爾,更代替弱視的張清薇一起付出。夫妻倆有了共同的目標和理想,一心要為人群付出,也學會了感恩、尊重、愛,彼此間關係更加和睦。

2015年,顏益州夫妻連同女兒一起參與《法譬如水》經藏演繹。在參與水懺演繹的過程中,深深了解到一切事物都離不開因果。「惡因惡報惡緣,必須纖毫明鑑,因果歷歷不爽,造業豈能不懺……」在唱誦演手語當下,更是領悟到病痛就是業障現前,不能埋怨,而且要以虔誠的心懺悔,及歡喜心去接受來化解業報。

雖然身體還在康復中,張清薇很感恩先生及女兒的陪伴,一起參與多項慈濟活動,心門也漸漸打開,以正知正見來面對一切。

2016年,顏益州受證成為證嚴上人的靜思弟子。張清薇跟隨顏益州的腳步,夫妻倆積極參與慈濟活動,尤其是慈善訪視及幫助難民的現金補助專案(簡稱CBI,Cash-Based Interventions),希望藉此啟發慈悲心,讓生活過得更有意義和價值。2017年,張清薇受證慈濟委員,並發心承擔慈善訪視幹事。

在善的環境熏陶下,張清薇的聲色變柔和,連身邊的人也感受到她的改變,她靦腆地說:「現在家人和同事說我臉上的笑容多了,親切又隨和。」不僅如此,如今張清薇是學生眼中和藹可親的老師,以前從不讓步妥協的她,如今會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學會體諒他們。

張清薇笑著說:「最近有一位學生缺席多個科目的考試,我趕緊找出她的電話號碼,打電話關心,原來她生病入院了!我以前絕對不會做這樣的事,哈哈……」

◎擴展生命的寬度

張清薇因接受證嚴上人的法而重拾幸福人生,故冀望更多人加入大愛行列,找到人生方向。「其實有很多人像我這樣,盲目追求物質享受,一旦無常現前便徬徨無助,需要上人的法引導大家。曾經有一位朋友學歷很高,患上癌症後便封閉自己,最後想幫她打開心門,無奈卻太遲了……」

為此,張清薇在布特拉高原社區,進行每月一次的「定點菩薩招生」活動,帶領團隊走上街頭,向民眾說慈濟及募心募款。多年下來,募得逾百位月捐會員,她將會員一一加入社交軟件WhatsApp群組,藉此平臺持續保溫、邀約參與慈濟活動及課程。令張清薇和團隊歡欣鼓舞的是,有者已穿上慈濟志工服,有者進一步接受志工培訓,甚至有者已受證為慈誠委員。

看到張清薇身體健康,心情開朗,最安慰的莫過於顏益州。他笑著說:「現在她比我還精進。以前的她只看教科書,現在會看上人的書,懂了上人的法入心,再以法入行。」

張清薇透過《生死皆自在》這本書,了解父親的離世宛如斷了線的風箏,放手方能讓亡者靈安。她頓悟:「父親往生了,我其實也還可以盡孝,那就是用父母給我的身體去行善。」

閱讀上人的書籍,讓她懂得更多道理。她也分享《喚醒自愈力》裡敘述的其中一個小故事:「一位太太患上癌症,住院時先生一直照顧和陪伴她,不料有一天先生發生意外走了……」張清薇陡然醒悟,生病非世界末日,無常更是隨時會發生。

2020年,張清薇自薦承擔社區組長,全心投入經營社區。在新冠疫情期間,她善用科技在線上進行「遍地開花品書會」、《無量義經》讀書會……帶動社區志工聞法不間斷。不僅如此,屬於高風險群的張清薇,從未缺席任何紓困計劃活動。

2021年12月18日,甘榜武吉蘭棕(Kampung Bukit Lanchong)發生嚴重水災。有鑑於災難發生在自家社區,張清薇的身體固然抱恙,依然堅持參與救援工作。她坦言,馬不停蹄參與多場的大清掃和造冊活動後,體力幾乎撐不住了,但她歡喜地說:「身體累了休息一會兒就恢復體力,而心靈是輕安自在,法喜充滿。」

然而,張清薇在行動管制令期間舊病復發,影響了右眼視力,也使一向微弱的左眼失去功能,身分轉變成了殘疾人士,面對最近聽覺能力下降,需要配戴助聽器的她,雖然身體不適,但是她從不以此作為藉口,反而更加把握時間付出。

《無量義經》其中的一句經文「譬如船師身有病,若有堅舟猶度人」,彷彿是張清薇入人群自度度人的寫照。領悟無常觀和因緣果報觀的道理後,她期許自己願力和健康加倍,努力茁壯社區志工團隊,讓人人發揮如「火金姑」般的點滴力量造福人群,為祥和社會盡棉力。

圖左 :張清薇從小便乖巧懂事,成績名列前茅又孝順,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照片提供:張清薇】[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張清薇(中)很感恩先生及女兒的陪伴參與多項慈濟活動。心門漸漸打開,以正知正見來面對一切。【照片提供:顏益州】[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在新冠疫情期間,張清薇善用科技在線上進行「遍地開花品書會」、「《無量義經》讀書會」等。[攝影者:顏益州]
圖右 :2021年12月,甘榜武吉蘭棕發生嚴重水災。張清薇(右)的身體抱恙,依然堅持參與救援工作。[攝影者:陳德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