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雪隆分會 善念不間斷 八旬阿嬤不忘初心

善念不間斷 八旬阿嬤不忘初心

E-mail 列印
「就是這首歌〈祈禱〉,我很喜歡聽……」王富美阿嬤(化名)接過慈濟志工陳瑛手中的隨身聽,貼近耳朵,聽到〈祈禱〉的歌曲,久違的旋律,王富美阿嬤臉上露出欣喜的笑意。

◎愛心阿嬤思念上人

今年八十五歲、在 雙溪毛糯痲瘋病院,住了大半輩子的王富美阿嬤,之前住在普通病房時擁有一臺電視機,她最喜歡觀看大愛電視臺播放上人開示的節目和聽〈祈禱〉這首歌。她已不記得是從什麼時候就愛看、愛聽,只知道裝了大愛電視臺後就天天看、天天聽,已經很多年了,也成了一種習慣。

最近,王富美阿嬤的健康每況愈下,醫生檢測出她心臟腫大,可能會影響大腦,隨時都會離世,有鑒於此,醫生即安排她住進重症病樓。由於該病樓沒有電視機,王富美阿嬤無法聆聽〈祈禱〉和上人開示。深知自己生命已像風中燭光般微弱,她不畏懼那一刻的到來,信奉基督教的她,形容那一刻是「回家」……

然而,王富美阿嬤依舊牽掛著未了的人間事,她向雙溪毛糯痲瘋病院參議會參議員陳彥妮交代身後事:「我的櫥裡面有一個撲滿,要捐給慈濟的,慈濟(意指志工)已經兩年沒有來了。我的老伴死之前有交代,我要每個月捐十塊錢約合新臺幣六十七元」,這兩年我欠了慈濟兩百四十塊錢(約合新臺幣一千六百元)……我將來走後,您記得給慈濟兩百四十塊……」

常年陪伴和關懷這群阿公阿嬤的陳彥妮,將王富美阿嬤的近況和這段如「遺言」般的交代放在面子書上,同時,她也聯絡認識的志工陳志偉(濟佑)和郭思慧(懿聞),希望志工能到痲瘋病院見見王富美阿嬤。

◎見到久違的慈濟人

陳志偉了解到這兩年多來,因為新型冠狀病毒(新冠疫情)的肆虐,為保護痲瘋病院内的阿公阿嬤,院方暫停志工每月的關懷服務。長期關懷的志工,也考量到院內阿公阿嬤年歲已大,擔心會將外面的病毒傳染給他們,因此,不得不暫停從1994年起每月定期到院內的關懷活動。

1月24日,陳志偉和郭思慧在陳彥妮的安排、得到院方允許只能兩人進入病樓的限制下,兩人趕緊到病院探望王富美阿嬤。

看見身穿藍天白雲制服的陳志偉和郭思慧,王富美阿嬤倍感親切,她回憶起1997年與志工初相見的情景,似乎歷歷在目,而她的記憶也浮現當年擁抱她的陳瑛、王越娟等志工身影。

往事帶給王富美阿嬤許多美好的回憶,她提起當年領取「竹筒撲滿」做好事的心願:「竹筒滿了,我就『倒』給慈濟人。從前歲末時,慈濟人帶我們去中華中學禮堂、去天后宮吃素,後來吉隆坡慈濟靜思堂建好了,慈濟人也讓我們坐在輪椅上,推著我們到處參觀……」

王富美阿嬤不忘慈濟每年舉辦的歲末發放,不管是在外面的場地或靜思堂,不但有素宴招待,還有節目的呈現,而且會在「竹筒歲月區」設置大甕,讓領養竹筒的阿公阿嬤,有機會親手將竹筒裡的錢倒進大甕裡。

王富美阿嬤屢次把握機會,將「竹筒撲滿」裡存了一年的銅板和現鈔親手倒進大甕裡,她曾歡喜形容,看見點滴愛心匯聚,就能感受到助人的快樂。

此外,自王富美阿嬤自認識志工後,她和老伴(丈夫)也做了慈濟月捐會員,月捐十令吉(約合新臺幣六十七元)。自老伴去世後,她也照舊月捐十令吉,不曾間斷。直到兩年多前,因為新冠疫情發生後,見不到志工,但她還是每月將應繳的善款收好……

如今喜見志工到來,王富美阿嬤將重甸甸的竹筒撲滿及兩百四十令吉(約合新臺幣一千六百元)的月捐交給郭思慧,表示慈濟人能來看她,讓她有機會親手將竹筒撲滿及月捐交給慈濟,她真的很開心。

◎心中有愛始終不變

王富美阿嬤提及她向陳彥妮交代的後事安排,表示她已特別交代,她的靈堂要安放在希望之谷裡的基督教會福音堂,同時要播放三首基督教的聖歌。

聽到王富美阿嬤交代後事,如在分享日常生活似的,那分豁達、安然的語氣,讓陳志偉及郭思慧感動與敬佩。陳志偉表示,到時告別儀式,慈濟人可以來唱〈祈禱〉給王富美阿嬤聽。

由於歲末將至,郭思慧也帶來上人的「歡喜有緣 福慧紅包」。當她恭敬地將紅包遞給王富美阿嬤,對方接過紅包,仔細看看,猶記得以前收到的福慧紅包有一個小銀盾,而現在看到的增添了稻穗。紅包設計雖有些微改變,但她感受到蘊藏在紅包裡的愛,始終不變。

言談中,王富美阿嬤表示已有一段時間,沒聽到上人開示,很是想念。陳志偉遂鼓勵她有什麼話想和上人講,不妨直接講出來,他可以用手機錄起來。

王富美阿嬤用手按住包裹白布的喉嚨(註),一句句清晰地說:「證嚴師父,我現在病了,不能在電視機旁邊看您講經。您講的經,非常合我的心意。做好事,不要停,要做好事就要快點;我們做好事就心歡喜,不用人家回報才有用,是真的。師父,您好嗎?身體安康嗎?祝您新年快樂,萬事如意。帶多多(志工)菩薩跟隨您,這是我的願望、我的理想,謝謝您!」

這則一分鐘左右的視頻傳開後,雪隆分會的同仁在感動之餘,決定圓滿王富美阿嬤的心願。同仁將〈祈禱〉歌曲和上人開示的法語錄製在隨身聽裡,讓王富美阿嬤隨時隨地都可以扭開來聆聽。

為了讓王富美阿嬤與心心念念的陳瑛相聚,同仁也特地聯絡陳瑛一起到痲瘋病院與王富美阿嬤敘舊。

◎一念初心恆久不變

2022年1月29日,臨近農曆新年,身穿藍天白雲的陳瑛(慈瑛)出現在王富美阿嬤眼前時,她顯得驚喜不已。

陳瑛拿出隨身聽,教導王富美阿嬤如何開啟,當隨身聽裡傳出〈祈禱〉的歌曲時,王富美阿嬤趕緊將隨身聽貼近耳朵,歡喜地表示:「我有好幾個星期沒聽到這首歌了,這是我最喜歡聽的歌,只要心情不好,一聽到這首歌,心情就會變的很平靜。」

當陳瑛告知〈祈禱〉的歌曲之後,就是一則則證嚴上人開示的法語,王富美阿嬤很驚訝,真的可以從隨身聽裡聽到上人熟悉的聲音,那久違的柔和語氣、那一句句做人做事的道理聽進耳裡,王富美阿嬤不由喃喃地說:「師父,真的是師父在講經。」

王富美阿嬤因氣喘而無法與陳瑛暢談往事。陳瑛心疼地撫摸她的背,輕聲地叮嚀她要多休息。王富美阿嬤環顧四周,說起當年志工踏進痲瘋病院服務,與院內兩百多個病友交談甚歡;然而,一眨眼,時光飛逝,往日熱鬧情景不復見,而院內的病友也一個個往生了,現在男女眾加起來只剩下三十多人。

王富美阿嬤顯得有些傷感,隨行的同仁韋榕偵為了轉移她的心情,連忙拿出三個大小不一的「竹筒撲滿」,笑著問王富美阿嬤喜歡哪一個?王富美阿嬤馬上驚喜地問:「是要送給我嗎?」原來她之前的那個竹筒撲滿交給郭思慧後,身邊也沒有了竹筒撲滿。

韋榕偵打開手機,讓王富美阿嬤看一則視頻,原來那是郭思慧代表王富美阿嬤,將竹筒撲滿裡的錢倒進靜思堂的大甕裡,同時告知,她的點滴愛心已經回到慈濟的功德海了。王富美阿嬤看著,嘴角綻開微笑,連聲說到:「真好!真好!」

王富美阿嬤看著韋榕偵將三個竹筒撲滿,擺放在床上讓她選擇,她毫不猶豫的要了最大的那支竹筒撲滿,笑著說:「竹筒大個,可以裝多一點錢。」說完,她似乎記起什麼,打開擺放在床尾的一個盒子,從中取出一個紅包,笑瞇瞇地表示這是一個剛收到的紅包,她打開紅包,抽出裡面的紙鈔,竟然是二十令吉(約合新臺幣一百三十五元)。

王富美阿嬤將二十令吉的紅包錢,投進剛拿到的竹筒撲滿裡,充滿期待地說:「我要投進更多的愛心,將竹筒裝滿再交給志工。」

時刻不忘善念,點滴愛心都要投進功德海,王富美阿嬤的舉動,讓一旁的志工感動萬分,也見證了哪怕歲月如梭,物換星移,王富美阿嬤敬重上人、發願要做好事的一念初心依舊如初,歷久不變。

王富美阿嬷於2022年3月8日安詳往生。3月10日,逾十位慈濟志工出席王富美阿嬷的追思会,唱誦〈祈祷〉,為王富美阿嬷献上最後的祝福。

圖左 :王富美阿嬤年輕時因氣喘、呼吸困難,動過喉部手術、裝置氣管在內,講話需要按住喉部的管子。[攝影者:張文儀]
圖右 :王富美阿嬤每次出席慈濟活動,都會把握機會投竹筒。2008年王富美出席位於吉隆坡天后宮舉辦的歲末祝福時,現場投入愛心。[攝影者:劉玉麗]

圖左 :2014年參訪吉隆坡慈濟靜思堂,也有捐助靜思堂建設基金的王富美阿嬤(中)非常感動。[攝影者:賴秀珍]
圖右 :每天看大愛電視臺已經成了王富美阿嬤多年習慣。收視不清時,她就會請前來關懷的志工協助調整畫面。[攝影者:覃平福]

圖左 :2022年1月24日,志工來到病房探訪,恭敬地將「歡喜有緣福慧紅包」交給王富美阿嬤。[攝影者:陳志偉]
圖右 :2022年1月24日,志工陳瑛送來隨身聽。聽到從隨身聽裡傳來〈祈禱〉的歌聲,王富美阿嬤臉上露出欣喜的笑容。[攝影者:林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