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雪隆分會 清掃吉隆坡靜思堂 喜迎周年慶

清掃吉隆坡靜思堂 喜迎周年慶

E-mail 列印
疫情稍緩,政府逐步放寬防疫措施,慈濟雪隆分會藉此因緣,開放吉隆坡慈濟靜思堂迎周年慶。三百多名志工爲了讓前來靜思堂拜經的人持有一分清淨心,感受莊嚴道氣,遂提前於2022年4月9日將靜思堂的各個樓層打掃一 番,以歡喜心迎接2022年4月24日「慈濟56周年慶」及上人的壽辰。

◎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做

新冠疫情陰霾籠罩全球超過兩年,疫情起伏不定;2022年初好不容易稍稍紓緩,政府逐步放寬防疫措施,民衆也開始接受這後疫情時代的新常態,生活逐步恢復常軌。慈濟雪隆分會也藉此因緣開放靜思堂,第一個大型活動就是2022年4月24日(農曆三月廿四日)的慈濟日,與花蓮靜思精舍同步禮拜《藥師經》,慶祝「慈濟56周年慶」及上人的壽辰。

雪隆慈濟志工為了讓前來吉隆坡慈濟靜思堂拜經的人,持有一分清淨心,感受莊嚴道氣,約三百多名志工踴躍報名,提前於4月9日將靜思堂的各個樓層區域好好地打掃清潔。

總務同仁王韋文過去是一位項目經理,與員工培養起良好的默契,自有一套標準作業流程。2019年到慈濟上班,兩年來工作上還在摸索中,就承接起這次清潔活動的人力調配;面對不熟悉的志工,掌握不到大家的能力、經驗以及時間的管控,難免會出現溝通的問題。

他說:「慈濟非一般的慈善團體,我不能將過去公司的作業模式,套用在慈濟的活動上。」於是他虛心徵詢其他同仁的意見,從大家發表的意見中找出一條可行之道,確保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4月9日,戶外陽光普照好天氣,室内志工雀躍有人氣,靜思堂敞開大門喜迎志工回家大清掃。

各社區志工各有負責的區塊,從地下停車場、協力廣場、人文廳、齋堂到樓上的講經堂、感恩堂……現場沒有一個人閒著。大家用顧家的心意,不論年齡與體力,擦的擦、洗的洗、拖地的拖地;顧不得額頭、臉頰的汗水涔涔流,濕透了衣裳,賣力地將靜思堂寸寸層層、裡裡外外,打掃得一塵不染,準備迎接即將來臨的周年慶。

大德戴建祥在哥哥的邀約下,帶著妻女來付出。戴太太說,兩個女兒從不做家務,今天(4/9)帶她們前來幫忙,是想讓她們學習自立。母女三人負責抹窗、門和櫃等,他則負責抹地的工作;雖然有點辛苦,但是他們表示,以後還是願意再來幫忙。

疫情肆虐兩年多,靜思堂無法開放,灰塵處處。戴建祥希望經過一番打掃後,可以讓靜思堂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他從旁細細觀察,發現志工們都很友善,而且有自動自發的工作精神,戴太太也讚歎志工做事有系統、有責任感。

◎福田用心耕 心田無染著

2020年3月的行動管制令到今天,七百多個日子以來,中學老師翁秀鳳(明瓀)才因大掃除活動而踏足靜思堂,她感觸良多。「好像回到娘家一樣,很有歸屬感!」喜歡做打掃工作的她,認為這是去除煩惱和減壓的好方法,「因為忙著打掃,沒有想太多,可以暫時把煩惱放一旁。」

翁秀鳳和團隊負責清洗社教課室。站在高梯上,她細心地擦拭天花嵌入式風扇的裡裡外外,她說:「我在抹風扇時,心想,天花板上的電器應該很少清洗,因此要抹乾淨一點,好讓學員有一個清新又舒服的環境。」

廖添成是一名實業家,在行動管制令期間參加線上讀書會而接觸慈濟,更透過讀書會領悟了人生道理後,積極投入慈濟活動。他說:「施比受更有福!」他坦言在家鮮少做家務,第一次參與打掃的他,一早五點便起床,興致勃勃地來靜思堂付出。雖然做得汗流浹背,而且還不小心滑倒,但是做得好開心。「我每次做慈濟都很開心,付出不光讓我造福,也讓我學習放下我執。」

靜思堂能時時光潔明亮,靠的是社區福田志工定期清掃。陳秀妹(明亭)一直以來就是福田志工,因為疫情,已經逾兩年沒有做慈濟,覺得時日白白空過。她歡喜地說:「靜思堂再度開放,給了我們希望,又可以回來聚會、耕福田,好開心!」眼看靜思堂兩年沒大清掃,她用力地擦拭片片玻璃,她說:「年紀愈來愈大,不知道明天先到還是無常先到,所以要趕快把握因緣付出。」

身為社區幹事的劉桂蘭(慈齡)是商界人士,常常都得承受商場上無形的心理壓力;每當到靜思堂做福田志工時,她都覺得很放鬆,可以把心思專注於打掃工作上,回家後累了倒頭就睡著了,因此把做福田當作一種療癒身心的方式,她樂在其中。

這次的大清掃,身為召集人的她,擔心疫情下可能號召志工會有困難,也擔心兩年多沒踏足靜思堂,自己可能會迷路。豈知社區竟然湧現二十七位志工前來幫忙,而且一些志工要搭她的便車前往靜思堂,幫她帶路,讓劉桂蘭放心不少。她說:「可見志工們太久沒有回來靜思堂了,大家都很想回家來看看。」讓她安慰的是,大家不用她費心指揮,都自動自發地把清潔工作做好。

當天是志工馬麗華(慈婃)的生日。她告訴先生,送給她最好的生日禮物是陪她到靜思堂付出,丈夫欣然答應。她感概地表示,疫情肆虐全球兩年多了,在這段漫長的日子裡,慈濟一些活動都被迫停擺,連打掃的工作也不得進行,導致以往總是乾淨整齊的靜思堂,變得到處積滿塵埃和蜘蛛網,廊道外更有一坨坨的鳥糞,一些天花板甚至有漏水的跡象。她笑著說:「所謂掃地、掃地、掃心地。」因此她很樂意在自己生日這天,回來幫忙清理工作。

◎孩子做中學 辛苦化幸福

協力廣場上,五位剛結束九年級段考的吉隆坡慈濟國際學校的學生,在懿德媽媽黃菁梨(慮筑)的陪伴下,賣力地沖刷臺階上厚厚的污跡。

然而,在做的當下,五個孩子各有不同的體悟:

「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我做到了,很有滿足感!」父母熱心在社區活動的身教,教會林謹楠懂得為人群服務。

「體驗不同的事情,汲取不同的經驗,將來對工作有幫助。」好動且喜歡嘗試新鮮事物的郭順志,曾經隨著父母到災區收集、整理發放名冊。

顔泰格和江址駩兩人輪流手執笨重的噴水管沖洗地上,他們異口同聲說:「這工作不容易做,很辛苦,靠的是耐心。」兩人也從中悟到人多好做事的道理。

努力掃水的陳勤盛最有感觸,也懂得轉心念。「不論怎麽掃,臺階上的水還是不斷流下來,考驗自己有多大的耐力;不過身邊有同學相伴,也是一件很享受的事。」

十一歲的李家嫣是親子班學生。乖巧的她平時有做家務的習慣,趁爸爸李國慶這天沒上班,在爸爸的陪同下參與這次活動。

拿著刷子洗廁所,洗得一身汗,志工問李家嫣辛苦嗎?她回答:「不會,是幸福!比起其他沒屋子住、沒飯吃的人,自己很幸福了,所以做一點打掃的工作,不會辛苦。」第一次參與慈濟活動的李國慶透露,當天為了來靜思堂打掃而把自家的家務事擱在一旁,但他笑著說:「沒事,家裡的打掃工作留到明天才做吧!」

用心耕福田,讓道場保持清淨,心靈的福田也要日日勤耕耘,去除內心貪瞋癡等無明雜念,讓慧命健康成長。

圖左 :廖添成是一名實業家。雖然做得汗流浹背,而且還不小心滑倒,但是做得好開心。他說:「我每次做慈濟都很開心,付出不光讓我造福,也讓我學習放下我執。」[攝影者:李偉建]
圖右 :陳秀妹一直以來都承擔福田志工,因為疫情已經逾兩年沒有做慈濟,覺得時日白白空過。她歡喜地說:「靜思堂再度開放給了我們希望,又可以回來聚會、耕福田,好開心!」[攝影者:李偉建]

圖左 :拿著刷子洗廁所,洗得一身汗,志工問李家嫣辛苦嗎?她回答:「不會,是幸福!比起其他沒屋子住、沒飯吃的人,自己很幸福了,所以做一點打掃的工作,不會辛苦。」[攝影者:李偉建]
圖右 :喜歡做打掃工作的翁秀鳳,認為這是去除煩惱和減壓的好方法,「因為忙著打掃,沒有想太多,可以暫時把煩惱放一旁。」[攝影者:李偉建]

圖左 :各社區志工各有負責的區塊,從地下停車場、協力廣場、人文廳、齋堂到樓上的講經堂、感恩堂……現場沒有一個人閒著。[攝影者:李偉建]
圖右 :戴建祥(右二)在哥哥的邀約下,帶著妻女來付出。戴太太(左二)說兩個女兒從不做家務,今天帶她們前來幫忙,是想讓她們學習自立。[攝影者:李秀君]

圖左 :慈濟總務同仁王韋文說:「慈濟是非一般的慈善團體,我不能用過去公司的作業模式套用在慈濟的活動上。」於是他虛心徵詢其他同仁的意見,確保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攝影者:李秀君]
圖右 :顔泰格(左)和江址駩(右)兩人輪流手執笨重的噴水管沖洗地上,他們異口同聲說:「這工作不容易做,很辛苦,靠的是耐心。」兩人也從中悟到人多好做事的道理。[攝影者:李秀君]
圖左 :大家用顧家的心意,不論年齡與體力,擦的擦、洗的洗、拖地的拖地,賣力地將靜思堂寸寸層層、裡裡外外,打掃得一塵不染。[攝影者:李秀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