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雪隆分會 精舍師父解疑釋惑 資深志工樹榜樣

精舍師父解疑釋惑 資深志工樹榜樣

E-mail 列印
「我怕睡過頭,因為不想錯過精舍師父和劉濟雨師兄的課程,今早真的很緊張,但滿心法喜。」志工胡美麗(慈俞)坦言。因為生病,已經很久沒參加實體課程,所以特別期待。前一晚,凌晨一點就開始準備……

2024年 4月28日,因緣殊勝,臺灣花蓮靜思精舍的德勷師父、德格師父、德淵師父、德泰師父,臺灣慈濟副總執行長林靜憪(林副總)及臺灣慈濟慈善基金會副執行長劉濟雨,蒞臨吉隆坡慈濟靜思堂,在「大精進日」為學員授課。逾一千六百位慈誠委員、培訓及見習志工把握因緣親近精舍師父,一起汲法精進,講經堂和感恩堂皆座無虛席。

一系列豐富課程,讓學員們收益頗豐,同時也提升了對靜思法脈的精神理念。

◎殷殷叮嚀 精進聞法

在「如何守護好一念心」課程中,德勷師父和德淵師父以溫馨座談的方式,為靜思弟子解疑釋惑。學員們彷彿在「飲一杯智慧的水」,茅塞頓開。

「上人告訴我們要盤點生命,我們有沒有真正做到?」德勷師父慈示,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明師難遇、菩薩道更是難行,我們應當殷勤精進修行。

德勷師父以「盲龜浮木」的故事提醒大家得人身的可貴。「盲龜百年才能把頭伸出水一次,還要在茫茫大海中遇到一根浮木,並從孔洞探頭出來,更是非常難的事。因此,我們應珍惜難得的人身,報答父母恩。」

德勷師父叮嚀:「佛法難聞今已聞、明師難遇今已遇。上人用生命說法增長弟子慧命,希望弟子聞法入心。我們要珍惜師徒之緣,報師恩,以佛心師志,行菩薩道。」

菩薩道難行今已行;德勷師父開示:「慈濟菩薩道不難行,只要大家一起手拉手走就不孤單,一股力量就出來了。」

「學」到「覺」的過程中,難免會犯錯或遇到挫折,習氣也不易改。德勷師父鼓勵大家:「沒關係,只要在八識田中下定決心改變,並且常訓練,必能改掉習氣。」

德淵師父則鼓勵懂中文的志工精進聞法。「非洲、尼泊爾、印度等地的志工不諳中文,但也學會了手語和靜思語,更何況我們能『原汁原味』聽上人的法。」師父期許大家參與「晨鐘起薰法香」並互相分享,以此促進凝聚力,共同在菩薩道上前進。

◎溫馨開示 心開意解

難得有機會與精舍師父在同一個時空交流,大家把握因緣提出心中的疑惑。

有人問:「做慈濟如果只做自己喜歡的事,這樣對嗎?」德勷師父認為沒有對與錯,但失去了學習和成長的機會,好可惜。德勷師父慈示:「若五十多年前,上人只做喜歡做的事,也不會有今天的慈濟。我們要學習隨處養心,若遇到考驗,要心懷感恩,就不會起煩惱。」

德勷師父也分享上人的教誨:「有位師姊說她的嫂嫂很傻,別人罵她都聽不懂。上人說這是一種福報,因為聽不懂,就不會被影響心情。」

下一個提問是:「最近臺灣發生地震,天災人禍頻傳,要如何把心安住?」德勷師父開示:「四大不調與人心息息相關,水災是貪念引起、火災是瞋引發、風災是無明造成、地震則是心不平。唯有把心調整好才能改變環境,進而影響社會和國家。」

「我知道做錯應該道歉,但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放下身段,要如何突破自己?」 德淵師父為此提問解答:「放下身段不容易,但好習慣的養成非常重要。」德淵師父以自己為例,分享過去走路時不小心與人相撞,第一個念頭是「你沒長眼睛嗎?」但在修行的過程中逐漸自我反省。如今若與人相撞,很自然地會先道歉,這是好習慣的養成。

許多學員聽完師父開示,頓時心開意解,管曼禎(慮浤)便是其中一位。

「我得了癌症二十年,現在它醒來了……」管曼禎癌症復發,正在接受化療的她以感恩和平常心面對,把握因緣參與精進日。「四位精舍師父過來,我怎能錯過!尤其是劉濟雨師兄的課程,妙語如珠,連廣東話都講出來了,真的很精彩!」

在「如何守護一念心」的課程,她印象深刻的是德勷師父說,慈濟有兩個「下」,一個是「放下」,另一個是「把握當下」。管曼禎承擔癌友互助會組長,十年間見證許多人生的無常,常提醒自己要學習放下。「自己的業自己了,我相信上人所說,我們要做來囤。所以我很感恩這次的化療,我沒有副作用。」

管曼禎期許自己把握當下,要更精進,尤其是多聞法。「我習氣重,有時說話理直氣壯,容易傷人。我需要虛心學習用圓融的方法、好言好語待人。」

◎師徒情深 動人心弦

林副總在臺上細說與上人的師徒情,臺下的學員無不聚精會神,聽得津津有味。

跟隨上人四十餘載,對林副總而言,最重要的學習是「分秒不空過」及「勤於發掘問題,用心在當下」,時時發揮智慧,善用每顆細胞。

林副總娓娓道來慈濟因緣。她在二十多歲時接觸慈濟,當時從事會計工作且熱愛打高爾夫球,她笑說:「我打得最好時是十八洞打三十七桿!」

上人得知林副總擅長會計工作,希望她能幫忙管理賬務。她二話不說答應了,心裡盤算著:「只要我每週少打一天球,就可以來做善事了。」

當她向上人了解對賬務的期望時,上人說:「我是宗教家。佛法說『菩薩畏因、羅漢畏果』,我希望做到『因清淨』。要誠正信實,清楚地記載每位捐款者每一年、甚至一輩子的捐款。」

林副總坦言曾因一起誤會而起退轉心。一日,林副總見有人想將一斗米供養給精舍卻被拒,但卻見師父將米倒入米缸,誤以為師父言行不一,心想:「這裡是騙人的地方,明天不要來了!」後來得知師父是將米買下轉贈有需要的人,她頓時感到慚愧。「我恨不得地上有個洞讓我鑽進去,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從此,林副總全心投入,不僅三百六十五天無休,更是二十四小時待命,她幽默地說:「我就如同7-Eleven,你們可以隨時聯絡我。」她無私奉獻的精神獲全場掌聲肯定。

◎藉事練心 心手相連

1979年,上人在慈委聯誼會上表達了想在花蓮蓋醫院的願景,林副總對當時的情景歷歷在目。她回憶道:「突然間,大殿的空氣凝固了。我宛如『初生之犢不怕虎』,站起來舉手說:『上人,我願意追隨您,無論遇到多大困難,都要把醫院蓋好,我願意放棄我的工作……』」

興建醫院的過程充滿艱辛。從尋找土地開始,便面臨重重困難和障礙。募心募款也是巨大的挑戰,實在考驗大家的智慧、毅力和勇氣。

聽說硬體容易軟體難,但林副總不相信。經過一番努力後,醫院啟用時,只有三位醫生願意來東部服務。好不容易找到一位內科醫生,十個月後卻說要離開。為了挽留這位醫生,林副總幾乎每天到臺大醫院求情。她每次滿懷希望出門,卻失望而返。在絕望時,甚至萌生尋死的念頭。當林副總描述這段經歷時,現場的學員不禁為她捏一把冷汗,感到不捨。

「當時是晚上八點,我站在臺大醫院門口,外面下著大雨,心想明天該如何面對上人。我徘徊在路口,不知道臉上的是雨水還是淚水。突然有個念頭閃過:『有!走上快車道,就能結束煩惱!』當我的腳正要伸出去,忽然另一個念頭告訴我:『不行!明天報紙登出來,你要置上人和慈濟於何地?』於是,我硬生生地把腳收了回來……」

經歷無數風雨,一切漸趨穩定。上人的方向始終未變,堅定地實踐愛的醫療,建造一所守護生命、健康和愛的醫院。從篳路藍縷至今,上人一直以身作則、以愛為管理。儘管身體瘦弱,走路已不如從前,但仍努力挺直腰桿,堅毅地向前走,將愛和關懷送到全世界。

「我希望往生時,在腳底寫上『慈濟』兩個字,來生有人看到,就會幫我尋回靜思精舍。」林副總透露了自己的心願,並期許大家藉事練心,心手相連,生生世世在慈濟世界造福人群。

◎學習願力 願扛米籮

學員們感佩林副總佛心師志的精神,視她為學習榜樣。

慈濟砂拉越美里副負責人方文光(濟依)從東馬前來靜思堂上課,他認為每位靜思弟子都應該學習林副總的精神和願力。他表示:「儘管蓋慈濟醫院面臨重重困難,林副總仍然跪在上人面前,表達生生世世跟隨上人,這篤定的信念和願力,是我們都要學習的。」

美里正在籌建靜思堂。雖然之前感到壓力很大,但參與大精進課程後,他得到更多推動力。「壓力源於信心、毅力和堅定心不足,跟隨資深志工所走過的路,給我很大的支持和鼓勵。」

方文光了解募心很重要。「靜思堂落成後,需要很多志工,我們會努力讓更多人認識慈濟,進而願意加入慈濟大家庭。」

聽著林副總分享與上人的師徒情,畢業慈青鄭詠賢回想起2024年1月於臺灣參與歲末祝福的情景。「師公上人就像靜憪師姊分享的一樣。在精舍師父攙扶下,總是挺直腰桿,以最莊嚴的形象步入講經堂……」上人輕輕的一個動作,不經意成了弟子最佳的身教。

當林副總描述跟隨上人建院的艱辛,上人瘦弱的身影,觸動了鄭詠賢的內心,不捨的眼淚奪眶而出。

甫畢業的鄭詠賢在臺灣參與「全球慈青幹部研習營」時,向上人許下承諾:「我發願儘快完成培訓課程,回臺受證;邀約更多的慈青來承擔人文真善美……」林副總的「莫忘初心」,再次提醒他遇到挫折時,找回初發心。

聽過精舍師父的開示和林副總的師徒故事,必能為學員們注入正能量,繼而堅定追隨上人的決心,沿著慈濟菩薩道勇往直前,精進不懈。

圖左 :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林靜憪全心投入做慈濟,幾乎二十四小時待命,幽默地說:「我就如同7-Eleven,你們可以隨時聯絡我。」她無私奉獻的精神獲全場掌聲肯定。[攝影者:陳德銘]
圖右 :逾一千六百位慈誠委員、培訓及見習志工把握因緣親近精舍師父,一起汲法精進。圖為感恩堂皆座無虛席。[攝影者:陳世權]

圖左 :德淵師父期許大家參與「晨鐘起薰法香」並互相分享,以此促進凝聚力,共同在菩薩道上前進。[攝影者:李偉建]
圖右 :難得有機會與精舍師父在同一時空交流,大家把握因緣提出心中的疑惑。[攝影者:李偉建]

圖左 :管曼禎承擔癌友互助會組長,十年間見證許多人生的無常,常提醒自己要學習放下。「自己的業自己了,我相信上人所說,我們要做來囤。」[攝影者:李偉建]
圖右 :當林副總描述跟隨上人建院的艱辛,上人瘦弱的身影觸動了鄭詠賢的內心,不捨的眼淚奪眶而出。[攝影者:李勇甫]

圖左 :在「如何守護好一念心」課程中,德勷師父(右)和德淵師父(左)以溫馨座談的方式,為靜思弟子解疑釋惑。學員們彷彿在「飲一杯智慧的水」,茅塞頓開。[攝影者:李國強]
圖右 :跟隨上人四十餘載,對林靜憪副總而言,最重要的學習是「分秒不空過」及「勤於發掘問題,用心在當下」,時時發揮智慧,善用每顆細胞。[攝影者:李國強]
圖左 :方文光表示:「儘管蓋慈濟醫院面臨重重困難,林副總仍然跪在上人面前,表達生生世世跟隨上人,這篤定的信念和願力,是我們都要學習的。」[攝影者:王秀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