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01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雪隆分會 數位時代下的好媽媽和好老師

數位時代下的好媽媽和好老師

E-mail 列印
隨著AI(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日常的生活步調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個數位化的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社交方式,甚至家庭關係都發生了深刻的變革,除了親子關係面臨著諸多新的挑戰和機遇,師生關係和 親師關係也改變了……

臺灣花蓮慈濟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簡稱慈大附中)李玲惠校長,於2024年3月23日和24日,在吉隆坡慈濟靜思堂為雪隆教育志工團隊,即懿德爸媽、大愛媽媽、親子班及慈少班隊輔,展開兩場主題為「我是好媽媽,也是好老師」的講座,逾兩百二十位志工出席。

◎數位時代下的親子關係

在這個重視數位化的時代,教育也成為了不可忽視的一環。教育不局限於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同等重要。慈濟教育志業的志工團隊,扮演了社會教育的角色,志工以慈濟人文的身形,用慈濟教育理念「正知、正覺、正思維」培養孩子的善苗萌芽。善苗遇上陽光、空氣和水就會長大。

李玲惠校長指出:「先決條件是教育組的志工要與時並進,及時掌握科技時代的變化,也莫忘初衷地秉持證嚴上人的教導。孩子的成長急不來,也退不回去,教育組志工要以有智慧的愛和有溫度的陪伴孩子成長,讓孩子獲得正知、正覺和正思維,成為品學兼優且氣質佳的孩子。」

家庭與家人對一個人成功的影響超乎想像,AI(人工智能)時代對家庭關係的影響有正負兩面,AI技術為大家帶來了更多便利和可能性,智能家居設備和智能教育工具產品的出現,確實提高了家庭生活的便利、舒適感和娛樂感等;然而過度依賴AI,人們的社交互動和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減少,可能影響家庭關係、情感連結和削弱家長管教的角色。在這個充滿挑戰性的時代,如何維持親密又和諧的家庭關係?

李玲惠校長認為:「家庭關係的改善,要從大人開始!我們可以善用網絡社交平臺及時傳遞愛意,談平常不敢談的情,說平時不敢說的愛,以『機連機到心連心』……」

◎數位時代下的親師關係

隨著互聯網、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的普及,學生、家長和教師之間的互動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學生和家長可以通過社交媒體的群組聯繫,而不僅僅侷限於課堂上的面對面交流,這種隨時隨地的溝通方式,打破了時空的限制,為親師關係建立了更多的機會。

師資團之一的蔡宜宣老師,為大家帶來了見證分享。以前,一般的青少年都疏離老師,家長和老師的關係也不親密,也許一年只見一兩次,這種情形之下,不容易走入青少年的心裡,對培育青少年顯得更吃力。然而,在數位時代下,老師善用科技作溝通橋樑,拉近親師的關係。

蔡老師提問家長:「當我們要求孩子成為好孩子前,我們有沒有檢視自己已經成為好大人了;當我們希望孩子自律之前,我是不是也是一名自律的大人?」這段話令家長頗有省思,於是聯手舉辦了一趟旅行。

籌備過程中多了許多交流機會,旅途中親師生分工合作,彼此的關係顯得更親密,因此激勵了家長與學生,對未來的日子,創造更多的活動與承擔,於是蔡宜宣老師的「好大人計畫」就此展開……

◎數位時代下的師生關係

因此,在數位時代下,大家必須認識到各方面關係所面臨的挑戰,同時也要善於抓住機遇,注重與孩子的真實交流和互動,培養孩子的人文關懷與情感表達能力,只有這樣,新生代才能在數位化的時代中,創造出更加溫馨與和諧的社會。

「拿過去的知識,教現在的孩子面對未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李玲惠校長續說:「孩子的未來,絕對不是我們的未來;學生的未來,是很難預知的未來。」所以培育孩子面對未來的關鍵能力,與核心的素養很重要。關鍵的能力包括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轉化的能力;核心的素養是統整知識與連結資源。

李玲惠校長一年又一年,一趟又一趟地不辭辛勞帶孩子「壯遊」,師生齊力跨海跨國去泰北山區和馬來西亞進行志工服務,只為提供另一種教育即生命教育,認識生命的意義,讓師生「做中學、學中覺、覺中悟」,體驗大愛無國界,學會真正的慈悲——救拔苦難不分宗教與種族。

◎換位思考 培育善的幼苗

李玲惠校長表示,慈懿會的爸爸媽媽所扮演的角色,就是能夠帶給學校一股安心和安定的力量。這段話成為劉玉麗(慈惟)當天最大的收穫和學習。

劉玉麗深表認同這股力量極其重要,而且慈懿爸媽的擔子也是何其的重,因為這股安心和安定的力量不僅安撫孩子的心,更需要安撫老師和家長的心。因為慈懿會爸媽們是老師、孩子與家長之間的橋樑,所以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和付出,用愛與關懷來用心傾聽、陪伴、安撫和安定彼此間的心。

劉玉麗表示:「上人的智慧法語『用菩薩心愛自己的孩子,用父母心愛別人的孩子』,那一刻真正的敲醒了自己,我們應該要把學校的孩子,當成是愛自己孩子的心來愛、安撫和引導。」

顏興都(本泓) 非常讚歎李玲惠校長來馬來西亞,為教育分享已經是第六十八次了:「三天內演講了十一場的講座,李校長對教育的熱忱與無私的付出,再次激發了我對慈懿會的熱衷、方向與使命感,重新點燃慈懿爸媽的角色。」

李玲惠校長强调,當走入校園擔任慈懿爸媽與孩子們互動、陪伴和引導孩子正確方向的那一刻,志工都要以三顆心即「愛心、付出無所求的心和清淨心」與孩子們互動,時時刻刻地自我警惕。慈懿會爸媽除了關懷與陪伴學校孩子以外,更不可忘記關心老師,因為老師是班上的靈魂人物。

◎大愛媽媽的四要素

成為大愛媽媽多年的陳碧雲(明怡),依然堅持走入校園進行靜思語教學,她覺得有四點要素,第一,要打開心房愛天下的孩子,「我們不只要愛自己的孩子,也要以媽媽心愛其他的孩子。」只有其他的孩子好,自己的孩子也會自然成為好孩子;第二點是要相信孩子:「如果大人都不能相信孩子,那麼孩子還可以相信誰?」父母即孩子的後盾,無論外面多大風雨,父母就是孩子的安全港灣。

第三點是給機會予孩子,別認為孩子沒能力而父母搶著做了,陳碧雲舉例:「我們在家裡都把家務做完,沒有分配給孩子,就會養成孩子『理所當然』的心態,孩子只負責功課與吃喝玩樂,其實家是一家人的,所以共同承擔,大家都有責任。」第四點是用對方法,在引導孩子方面有如放風箏,把風箏放出去時要放鬆,當風箏偏離了就要收緊拉回來,以正確方法對治。

陳碧雲認為:「現代父母太寵愛孩子了,在寵愛與教育間如何拿到平衡點,當了大愛媽媽後,覺得親師生三角關係很重要,也起了很大作用,但最終還是回歸到家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要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

數位時代下的孩子,他們的成長與改變急不來,也退不回去,只能陪伴與等待。其實孩子要的並不多,只要在關鍵時刻給予關鍵的陪伴。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成長養分,對於未知的未來,優秀絕對是可以培養出來的,真正的愛不是取代他學習,而是用愛與智慧陪伴孩子成長。

圖左 :蔡宜宣老師提問家長:「當我們要求孩子成為好孩子前,我們有沒有檢視自己已經成為好大人了;當我們希望孩子自律之前,我是不是也是一名自律的大人?」[攝影者:陳德銘]
圖右 :李校長對教育的熱忱與無私的付出,再次激發了顏興都(本泓.右二)對慈懿會的熱衷、方向與使命感。[攝影者:陳世權]

圖左 :李玲惠校長表示:「拿過去的知識,教現在的孩子面對未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攝影者:陳世權]
圖右 :劉玉麗(慈惟)覺得慈懿會爸媽們是老師、孩子與家長之間的橋樑,所以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和付出,用愛與關懷來用心傾聽、陪伴、安撫和安定彼此間的心。[攝影者:陳世權]
圖左 :李玲惠校長認為,「孩子的未來,絕對不是我們的未來;學生的未來,是很難預知的未來。」所以培育孩子面對未來的關鍵能力與核心的素養很重要。[攝影者:陳世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