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雪隆分會 互為後盾 共同護持靜思人文

互為後盾 共同護持靜思人文

E-mail 列印
臺灣花蓮靜思精舍出家眾秉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以及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的靜思家風,深受慈濟志工們的敬佩。常住僧眾做過二十多種手工,不受供養,不曾動用分毫善款,並力行慈善濟施,成為全球慈濟人的後盾!

2024年3月28日至31日,臺灣慈濟靜思人文講師團隊一行五人專程遠道而來,為慈濟雪隆志工與職工同仁舉辦一場為期四天的「靜思人文精進研習工作坊」。

工作坊以輕鬆、活潑的方式呈現,讓參與的學員在無壓力的氛圍下學習,獲益良多;其中,亦有不少志工因為感念常住師父們慈悲與豁達的心懷,和無所求地付出大愛,而發願欲成為師父們的後盾,全力護持靜思人文,努力推廣靜思文物。

◎應邀承擔 護持靜思人文

人文精進研習工作坊進行間,一個瘦小的身影時刻陪伴在側;她時而提水、時而推著手推車,載送插花課程所需的鮮花與綠葉,分配學員插花的花罇、抹布等等,一副從容的神態,令人肅然起敬。

田金香(慈介)是慈濟雪隆分會副執行長之一。她回溯加入靜思人文團隊源,起於慈濟雪隆分會執行長簡慈露的邀約:「妳有空的時候,就來關心一下靜思書軒。」這一投入就十二年。期間,她跟隨志工團隊回到臺灣花蓮靜思精舍尋根、學習,加上閱讀證嚴上人的著作,加深對於靜思人文的理念,瞭解靜思人文成立書軒的宗旨,同時,發覺自己應該要更精進投入。

花蓮靜思精舍出家師父秉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的精神。身為天主教徒的田金香認為:「神父和出家人都在傳法或弘法,沒有工作的收入,接受供養是很正常的。」但是證嚴上人和常住眾不受供養,自力「耕」生的精神,讓她深受感動。

「師父們以何維生?瘦弱的上人還要扛天下苦難人的擔子。況且,每一次營隊的開銷,都是精舍師父們在護持,這深深地觸動我內心的不捨。」上人的身教成為她的典範;於是,這一顆埋藏於內心的善念,逐漸萌芽,她自我承諾、並悄悄地和上人約定,要做得更深、更遠,承擔起護持靜思人文的使命。

提到臺灣講師團隊,田金香讚不絕口。「每一位講師都發揮各自良能,是一個很強的團隊;謝佳勳(慈旎)傳授靜思人文之美,奉茶、行走的儀態等,皆由肢體展現禮儀;林蔚綺(慈諄)表達靜思人文並非專賣產品,而是藉由『物』傳法,讓更多人認識慈濟,從而投入志工服務的行列;而鄭春玉(明潣)與詹玉英(慮珈)等分享上人的靜思精神理念,皆很如法……」

最令她印象深刻,是在觀看上人的開示時,其中說道:「我只能夠帶你們半輩子……」田金香聽了之後,頓時警惕自己的後半輩子要更努力,造福人群。

她認為這次的研習工作坊,講師團隊帶給學員們的激勵是團隊要合心,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得很圓滿,而善解包容的美德是靜思人文必備的條件之一。「新冠病毒疫情至今四年,大家的心境難免有點轉變,期許靜思人文營隊能把志工團結起來,從心出發。」看到上課的學員們臉上洋溢著笑容、滿心歡喜,私聊之下,發覺大家都非常感動、讚歎且欣慰獲得參與一席之位。

她冀望學員們可以成為社區的種子,將營隊所學與其他志工分享;透過靜思人文以及慈濟的故事傳遞證嚴上人淨化人心的精神與使命。「淨化人心應從個人做起,從而引導家人、周遭的朋友,社會才會祥和。」

◎年長志工 上課忘記疲累

來自黑風洞(Batu Caves)社區的孫雪珠(慈榮)歡喜地告知她的四對兒女、媳婦與女婿們,都已受證在證嚴上人門下。2007年,她回到花蓮尋根時,感動於常住眾承擔起全球慈濟志工參訪的伙食開銷,並獲悉靜思精舍常住衆不受供養的家風,而生起一股欲成為師父們後盾、全力護持靜思人文之念頭。

回到吉隆坡後,她即刻投入靜思人文團隊至今;每月初一、十五到附近的素食館,去推廣淨斯產品及宣導慈濟,從中與社區的民眾結了不少的善緣。「推售靜思文物是次要,我們主要的目的是宣說慈濟,讓會眾因瞭解而加入大愛行列。」

參與研習工作坊,雖然課程時間蠻長,但是對於現年七十六歲的孫雪珠並不會感到疲累。她在課堂中隨著講師及學員們又跳、又笑,展現出精神飽滿的狀態,讓人看了心生歡喜。「第一次遇到像佳勳老師這般活潑又輕鬆的課程,讓我吸收甚多;除了產品的知識,我們更深入瞭解慈濟人文等等。我開心到忘記了疲累,反倒感覺時間過得太快,一眨眼就下課了。」

孫雪珠亦表示由林蔚綺導讀的「茶書會」讓她收穫滿滿。「蔚綺老師以簡短及淺白的文字和輕鬆的方式帶動,並引入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加以解說,讓人容易明白經中之文,真是受用無窮。」她坦言,自己亦會效仿林蔚綺的方法,把這種深入淺出又無壓力的帶動方式,用在社區的讀書會以及清晨薰法香的分享上。

她以堅定的語氣表示,會在靜思人文志業做到最後一口氣,同時說:「期許所有的靜思人文志工發揮各自良能,一定要做精舍師父們的後盾。」

◎善巧方法 加強人際關係

志工黃綉茗(慮綉)聲稱自己是衝著謝佳勳而來。原來,時常觀賞慈濟大愛電視臺的她,非常喜愛謝佳勳主持的節目。

參與研習工作坊,她學習很多,獲益匪淺。謝佳勳在課程中的身教,觸動了她的心靈。「在一堂奉茶的環節,大家行進間必須挺腰、以筆直的儀態行走時,謝佳勳老師蹲下來,放下身段、融入學員,觀察學員們的步伐是否一致,那一刻讓我非常感動。」

曾經在社區素食館推廣靜思文物時遇到挫折,她說:「有時候會眾提出的疑問,若無法解說得清楚,對方會很不滿。」在課程中,她學到如何以善巧的方法和人互動,加強人際關係的應對。

面帶著笑容,不時發出「呵呵」的笑聲,黃綉茗分享她即學即用的心得:「我的師兄(先生)脾氣比較暴躁,載送我參與活動時,偶爾會發出怨言,而我總將他給予我的服務視為理所當然。」她解說,在課程完畢的第一天和第二天夜晚九點多,先生必須專程到捷運站接她回家,她輕輕的一聲「感恩喲!」獲得前所未有的回饋。

她滿心歡喜地分享:「我從來沒有這樣對他道謝過。雖然他聽了之後默不作聲,但是我感覺到他心裡的喜悅,感受到他的心情非常好。」

她體悟到人生就如一面鏡子,若要鏡中人笑,自己應先笑;要鏡中人可愛,自己要先表現可愛;冀望得到他人敬重,須先敬重他人。「謝佳勳師姊教我們以體貼、溫柔的態度對待他人;說話要親切且面帶笑容。謝佳勳師姊的教導非常棒!」她期許自己善用所學,和社區志工分享,帶動團隊加強人際互動,推廣靜思人文。

◎衝鋒猛將 使用研發產品

來自砂拉越古晉的張小玲(慈微)承擔人文推廣十多年,她謙卑地表示自己從什麼都不會學到會,如今依然滿心歡喜地學習。雖然,推廣靜思文物予會眾,每一次都會遇到不同的考驗,然而,她坦然面對,並把它當作人生的歷練與經驗。

在課堂中,張小玲形容自己猶如進入寶山;她雀躍地分享自己為了更認識淨斯產品,總會當「衝鋒猛將」,率先使用新研發的產品;所謂知彼知己,讓她更有效地推廣靜思文物。「常住師父的刻苦精神深深地感動我,加上師父們的慈悲心與愛心,一定會多番確保新研發的產品,是對大家有益而無害,才會推向市場。」

現年七十六歲的張小玲,不辭勞苦遠道而來,在課程中歡喜地與其他志工相處,並吸取了有效溝通方式的撇步,冀望回到社區可以即刻派上用場。她坦言:「或許是自己的溝通方式不太正確,這些年來一直無法邀約更多志工,加入靜思人文推廣。課程中講師提醒了我要保持微笑,這是在面對各種類型的人時,最有效的溝通方式。」她帶著微笑地告知:「我要管好自己的心,任何時候都要以善心、善念面對每一位接觸的人。」

此外,張小玲亦謹記講師教導的「4F」解說技巧;以四個不同的反思角度──事實(Facts)、感受(Feelings)、發現(Findings)及未來(Future),是由英國學者羅貴榮(Roger Greenaway)提出的 「動態回顧循環(Active Reviewing Cycle)」引導技巧歸納而來。她認為這種技巧,並非只是讓對方意識問題、反省自己、預防未來;事實上,是警惕自己,提升自我溝通能力。她感動地表示:「我會嘗試用這個技巧與人溝通,並向對方學習。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他們身上一定有我可以學習的地方。」

靜思人文志工走入人群,藉由推廣文物與眾結善緣,傳遞證嚴上人淨化人心的精神與使命。

圖左 :在課程中吸取精華,黃綉茗(中)即學即用;她輕輕的一聲「感恩喲!」獲得先生前所未有的回饋,贏得對方喜悅的同時,自己亦滿心歡喜。[攝影者:李秀君]
圖右 :臺灣講師團隊發揮各自良能,傳授禮儀之美、藉物傳法以及分享上人的靜思精神理念。[攝影者:李秀君]

圖左 :現年七十六歲的張小玲(左一)不辭勞苦,從古晉遠道而來,她形容參與工作坊猶如進入寶山,並吸取了有效溝通方式的撇步。[攝影者:王秀玉]
圖右 :七十六歲的孫雪珠(右一)參與研習工作坊時不會感到疲累,在課程中又跳、又笑,展現出精神飽滿的狀態。[攝影者:黃勇雄]
圖左 :田金香投入靜思人文十二載,因感念上人的身教典範,自我承諾承擔起護持靜思人文的使命。[攝影者:黃勇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