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雪隆分會 亞庇照顧戶納尼病逝 大愛伴孤兒寡母

亞庇照顧戶納尼病逝 大愛伴孤兒寡母

E-mail 列印
對於慈濟的幫忙,我深深感激……」

話未盡,納尼(NaniBin Bassandi)不禁老淚縱橫,無言訴説著其坎坷的一生。

◎ 貧病家庭百事哀

納尼與太太老來方得一女——秀菲雅(Sylvia Bte Nani)。然女兒患有先天腦部的反應控制系統問題,導致無法行動自如,且智商也低於一般人,毫無自理能力。

孩子雖有缺陷,兩老依然呵護備至。已過六旬的太太為了照顧女兒,無法出外工作;年邁的納尼,唯有採野菜挖木薯到巴剎擺賣賺錢餬口。「以前生活很苦,每天只吃一餐,每餐僅能 以木薯給孩子果腹。」

沒料到單純的秀菲雅,兩度遇人不淑,每次都在懷孕後卻遭人遺棄,先後誕下兩名孩子。兩老愛屋及鳥,毅然扛起撫養兩名孫兒安德魯(Andrew)和交達(Jauda Sorobia)的責任。

2005年慈濟志工得悉納尼的苦況,援助納尼一家生活費,讓老人家喘了口氣。

「屋頂漏水,連個像樣的窗口都沒有,雨水都會打進來。」志工蔡秋媛敘述納尼一家的窘境。隔年,志工協助納尼整修簡陋的房子,免於風吹雨打之苦。兩年後,他所居住的房屋屬於 違章建築物,面臨拆除,志工協助其另覓新居搬遷,安了身與生,更安了納尼的心。

一路的關懷,志工們漸漸留意到納尼的兩個孫子,跟他們的母親遭遇同樣的問題,——舉步艱難。當2008年亞庇慈濟舉辦照顧戶健檢活動,志工趕緊安排納尼一家五口前往看診。

「或因母親患有此病,兩名孩子也步其後塵。」兒科專科醫師邱世德從基本體能動作﹑手眼協調測驗中,發現安德魯和交達竟然也遺傳了母親的“不幸”!

邱醫生相信秀菲雅在孩提時代沒獲得適當的治療,非但無法正常行走,就連基本反應動作也做不來。“希望透過及早的治療,孩子的病情能減到最低。”邱醫生當下將安德魯和交達的 病例,轉介到中央醫院兒科作進一步就診。

透過慈濟支援,兩名孩子進行一連串的治療,最終醫生診斷孩子唯有靠復健,或許有站起來的希望。

◎婆婆媽媽志工愛

「每次去都是連哄帶勸加要脅,鼓勵母子三人多走動。」志工張杏碧透露納尼初期搬到新住處,環境衛生很糟,孫兒們皆髒兮兮。

志工邊勸邊「威脅」:「再不整理就不來探望了。」志工也從妻子菊茍(Jukol Binti Majudang)下手,請她鼓勵女兒多走動,也協助孫兒學習站起來。被念多 了、聽多了,秀菲雅逐漸自發性站起來走走,當中亦出現懈怠,然志工沒放棄,眼看交達扶著牆沿自行走動,志工有著莫大的歡喜。

身為台灣媳婦的志工張杏碧,納尼一家乃其照顧的第一個慈濟個案,八年來彼此培養了深厚的感情。不諳馬來文的杏碧,為了與納尼溝通,努力學習馬來語。「就觀察他們的臉色, 來猜談話的內容。」她笑稱去納尼家訪視,宛如去上語言課,數年下來,馬來語不但朗朗上口,與對方聊天已難不倒她。

「納尼叔的人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提起納尼,杏碧除了不捨,有更多的感觸。老人家也常擔憂身子快撐不下去。「納尼曾表示萬一他走了,妻女不曉得如何是好。」志工蔡秋媛 當下安慰他,慈濟人一直會陪伴他的妻小。

杏碧提及曾建議納尼賣一些蔬果以改善生活,納尼亦積極去斗磨(Tamu)找資源,希望在經濟上能自立。有點眉目之際,菊茍卻輕微中風了,納尼只好作罷,在家照顧妻小。「不 是他們不要改變,業力往往讓人身不由己。」杏碧感慨說從他們身上,體悟自己有多幸福,沒什麼好求了。

「秀菲雅要嫁人了。」納尼透露女兒的喜訊,志工愣了一下,隨即關心秀菲雅的另一半背景。對方乃組屋區的清潔工人,常路過而對秀菲雅起了愛慕之心,親自上門提親。

納尼顧慮自身年紀大了,若女兒有歸屬不失一樁好事。然要對志工談起此事,老人家難以啟齒,心想女兒攜兒再嫁,非光彩事,耿耿於懷。志工唯有安慰納尼,既然做了決定就要祝福 女兒和女婿。

今年四月,秀菲雅再為新夫婿誕下女兒。志工除了幫忙張羅孩子的衣物,不忘叮囑納尼帶孫女去醫院做檢查,所幸初步證實孫女一切正常。「看到秀菲雅一臉幸福,也替她開心。」蔡 秋媛當起另類保姆,跟蹤寶寶是否定期復診,高血壓的菊茍是否定期吃藥等。

同住屋簷下,偶爾菊茍對女婿有微言,志工也扮演橋樑的角色,一邊讚歎女婿的好,勸菊茍多寬容相待;另一廂與女婿溝通,希望他能包容岳母,一家和睦相處。

◎棄兒現身送父終

七十六歲的納尼,哮喘舊病頻密發作,2012年7月28日,終於敵不過病魔撒手離世,志工第一時間趕到醫院,協助辦理納尼後事。菊苟堅持給丈夫土葬,志工尊重其意願,發動 人脈協助覓得一塊墓地。然一塊墓地價格不菲,非當地人不易取得。

納尼源自沙巴州屬郊區的蘭腦(Ranau),志工擔憂其健康每況愈下,生前曾詢問他是否要返鄉,老人家謂離開多年,與親友失聯,沒此打算。「想到納尼叔無法葬在自己的家 鄉,真擔心找不到墓地。」秋媛說道。

「納尼原來還有四名孩子。」菊茍並無手機,志工聯絡上她的鄰居,意外得悉納尼的「兒子」現身在菊茍家中。電話那頭傳來一把穩重的聲音,對方自稱乃納尼長子,並傳達要將父親 葬在家鄉的意願。

簡短的對談中,瞭解自三十多年前納尼離「家」出走後,未幾第一任太太病逝,四兄妹被迫分開由親戚們撫養長大。「三十多年後再見父親,已是冰冷的屍體。」 秋媛聽著對方哽咽 的聲音,眼眶不知覺濕了。

納尼一走,他的生平真相漸漸明朗了。原來他數十年來內心深處藏著愧疚,不願回鄉,是因為無法面對曾被背棄的家人。

隔天,停屍間外除了菊茍和鄰居,還有志工初見的納尼家人。不僅長子大衛(David @ Nani)前來,次子齋賓(Jaibi @ Nani)也把妻兒帶來了。身在蘭腦 的兩名女兒,也已在等候父親遺體運返鄉。

從齋賓口中,得悉四兄妹已成家、含飴弄孫,日子過得充實。「爸爸離開時,我才十二歲,懷裡還抱著妹妹。」齋賓感慨說道。提起父親,兩個大男人淚光閃爍,心頭百般滋味。

終於見到「沉默」的父親,大衛和齋賓哭了。替父親換上新衣裳,篤信天主的兄弟倆,虔誠給父親祈禱祝福,場面感慨亦令人感動。

「感受到孩子原諒了父親,那種胸襟與情懷很動人。」張杏碧從大衛兄弟身上看到何謂「孝道」;或許曾經懷恨父親的離去,或是不解命運為何如此,但最後兄弟卻以行動希望父親釋 懷。當兄弟倆將手放在父親的胸膛,宛如父子擁抱在一起,一切愛恨情仇煙消雲散,留下的只剩下原諒。



圖左 : 自2005年慈濟志工得悉其情況,援助納尼一家生活,讓老人家喘了口氣。[攝影者:吳勇樻]
圖右 : 納尼一家乃慈濟志工張杏碧(右一)所照顧的第一個慈濟個案,八年來彼此培養了深厚的感情。中為菊苟[攝影者:楊秋鳳]

圖左 : 停屍間除了菊茍,還有納尼失散三十多年的長子大衛(右一)、次子齋賓(右三)和妻兒,場面感慨亦感人。[攝影者:楊秋鳳]
圖右 : 大衛(左一)與齋賓(戴眼鏡白衣黑褲)雖從小被父親遺棄,卻不記恨,專程來送父親最後一程,他們胸襟、情懷叫人動容。[攝影者:楊秋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