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1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雪隆分會 叛逆兒子變柔和 度到父親當法親

叛逆兒子變柔和 度到父親當法親

E-mail 列印
“還好有慈濟,否則今天我不知會變成什麽樣子?踏入慈濟門其實不是很難的一件事;一直以為父母因我壞,把我放進來慈濟……”叛逆的周政斌未踏入慈濟前,愛和父母唱反調;做 慈濟後學會感念父母恩,懺悔自身的過錯。

“那一天很清楚的記得是環保日,志工幫我登記;過後逢環保日都有去,卻抱著玩玩的態度,只知道鐵歸鐵、紙歸紙,卡帶滿天飛。感恩志工帶領我由環保入門,再來是醫院關懷、訪 視發放、共修,到參與其他的活動。

在做慈濟的日子裡,漸漸體會人生無常,孝順和很多的人生法則。數年過去了,我依然在做慈濟,身邊且多了一張熟悉的臉孔,那就是我的父親。”……翻開周政斌自寫的“慈濟家 譜”,娓娓道出他的“慈濟因緣”。

二十七歲的周政斌,六年前(2006年)加入慈濟志工行列,今年11月與父親周文良同期受證,成為慈誠隊的一員;政斌是亞庇最年輕的慈誠,和父親周文良亦是亞庇唯一的父子 檔慈誠。

“他們父子亦師亦友,政斌對父親更洋溢孺慕之情。”志工如此形容。做起環保,周文良父子倆從不缺席,而且默契十足。難以想象七年前的周政斌,是個愛與父母唱反調,讓父母擔 心的孩子。

◎ 頂撞父母 愧疚在心

“在進入慈濟之前,我跟媽媽的感情沒那麼好,你要我跟她坐在一起,是不可能的事,講兩、三句話我就頂撞他們了。”談起以往對父母的態度,政斌收拾起笑臉,愧疚如漣漪般在 內心蔓延開來。

“他進進出出,無視我們的存在。”回溯數年前,政斌的我行我素,做事依隨心情起伏不定,母親丘淑寶一臉無奈。經營雜貨店的她,工作時間長,拖著疲憊身軀回到家,看到政斌有 隨手放東西的習慣,忍不住碎碎念。“你唸他,他就臉黑黑,又不聽你講,跟你作對就是了。”

“若繼續唸,他就躲進房裡,一個星期不出房門。”周文良對孩子如此激烈回應,除了擔心亦拿他沒轍。“政斌也愛跟媽媽鬧情緒,甚至冷戰數天說不上一句話。”為父者曾懊惱摸不 清孩子的想法。

2006年,政斌的叛逆到了巔峰期,家中氣氛常處於“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張。“記得爸媽叫我去雜貨店幫忙,我一定擺臭臉,不然就言語頂撞。”父母的話,政斌視為耳邊風; “雜貨店顧客多,你在前面忙,他就在後面睡覺。”媽媽淑寶不想政斌單獨一人在家,想盡辦法把孩子帶在身邊,而政斌卻誤解父母“剝削自由”。

◎ 一路相隨 親恩浩瀚

面對情緒起伏的政斌,父母嚴陣以待。“不小心說了他不中意的話,又開始跟你鬧彆扭。”父親回憶著說,以前如果惹著了政斌,他一個不高興就開車出去,根本不理會父母是否擔 心。“凌晨兩、三點才回來,我們也不敢動氣,你奈他何去?”有段時期,夜深人靜,客廳依然坐著兩老,忐忑不安等著孩子歸來。

“他弟弟是意外去世,所以如果看不到政斌回來,就會掛心。”觸及埋在淑寶內心已久的悲慟,她紅了眼眶。十六年前,政斌唯一的弟弟在住家外頭,在踏腳車玩樂時不幸發生意外, 送院後不治,同在現場的政斌目睹了一切,而弟弟走了,留給家人的是不可磨滅的傷痛。

少了弟弟這個玩伴,政斌無法敞開心懷,對父母態度尤其惡劣。就算政斌如何出言不遜,父母一一包容,因失去了一個,不能再失去第二個。“內心的痛至今未能痊癒,如何安慰政斌 呢?”淑寶每談起小兒子, 眼淚即不聽使喚,一家人選擇以沉默等待“傷痛”被撫平。

“自他弟弟過世,擔心政斌太孤獨,就想到讓他去慈濟。”2007年偶然機緣,淑寶在報章上看到慈濟活動,與丈夫商量後鼓勵政斌去當志工。希望透過團體善的力量,為孩子打開 心房。禁不起父母軟硬兼施,政斌起初只願參與敬老院關懷或醫院訪視。

“志工常撥電話來邀,就隨便找一個藉口推掉,情願在家打電動。”政斌靦腆道出以往做慈濟的心態。“有人叫就去,沒人邀就當著不知道,回想起來真的要懺悔。”

“為了安住孩子的心,只要他肯去慈濟學習,我一定奉陪。”父親的一句承諾,打動了政斌,嘗試踏入慈濟大門,做父親的就這樣一路相隨。政斌負責音控,他就當香積志工,邊做邊 學。

“做慈濟叫我體會良多。”政斌分享透過訪視而見苦知福。“尤其看到敬老院的阿公阿嬤,晚年沒家人侍奉在旁,警惕自己要珍惜父母。”他體悟原來父母給的愛不是必然,有機會盡 孝道乃是福氣。“感覺之前的行為很愚蠢,畢竟一生中只有一對父母。”

◎ 父子同道 彼此成就

“以前他不理你,現在回來會叫你,起碼他懂得尊重。”孩子的轉變,叫淑寶打從內心欣慰。週六工作半天,政斌下班後自動到雜貨店陪伴母親,母子並肩而坐話家長。若遇上週日慈 濟有活動,政斌與父親達成共識,其中一人陪伴淑寶去早市添貨,另外一個人則去做慈濟。父子輪流陪伴淑寶,彼此成就菩薩道。

“我投入慈濟,回報慈濟恩或父母恩。”他坦承之前做慈濟有計較心,所以起了煩惱,亦曾火燒功德林。“上人的法,教會我不要抱怨,做事要積極。”政斌期望可完全了解上人的法 並落實在生活中。

投入環保後,讓政斌意識到許多資源白白被耗掉,“我不會隨意購買東西了,珍惜身邊的一切。”

除了政斌有了大轉變,周文良也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沒想到最後受益的竟然是自己。”原本“陪太子”的周文良初期做慈濟,常處在家業、事業及志業中的掙扎。“每天一早要到 雜貨店幫忙,過後趕去上班工作至晚上七、八點,甚至週日也要加班,如何做慈濟呢?”

直到有一天聽聞上人開示:“世間財賺夠就好,累積功德才是最重要。”一語驚醒夢中人,叫文良反覆思考,最後決定與老闆溝通,週日不加班,把時間留來做慈濟。漸漸晚上也不加 班了,把握時間去參與共修、讀書會等,汲取 上人的法。淑寶也決定將長年無休的雜貨店,定在週末不營業,讓父子安心去做慈濟,也挪更多時間陪伴家人。

“上人說:人要克服難,不要被難克服。”周文良以此作為其做慈濟的座右銘。為了擬寫“慈濟家譜”,對中文不好,又不看書、不愛寫字的文良來說,是一分苦差。花了幾個月的時 間,看完數本 上人著作包括《慈悲三昧水懺》,還邊做筆記。

“寫家譜是我的一大挑戰,但也成就了我對佛法的體會。”

◎ 不造口業 口吐蓮花

“他無法忍受員工愛偷懶、工作慢吞吞,看不過眼就發脾氣,開始罵三字經。”老闆娘聶玉媚表示文良工作認真,只是脾氣暴躁。

“看到他人習氣不好,反省原來我的習氣也是如此,;我無法接受他人,他人也一定無法接受我啊!”以他人的習氣作為鏡子,文良學習放下身段,之前壓抑“口業”到最後自覺性 “口吐蓮花”,與人結好緣,一家人感情變得更為融洽。

從來不下廚的周文良,來到慈濟卻負責香積,炒“大鍋飯”難不倒他。從沒嘗過丈夫廚藝的太太,也有機會嘗到下文良親自準備的早餐。

“有笑容了,不再臉黑黑。”淑寶道出丈夫的黑臉,曾讓她吃了不少苦頭;淑寶笑說周文良:“現在他才是及格的丈夫。”周文良以菩薩心陪伴孩子,以慈濟法內修外行,改習氣;周 政斌從付出體悟人生,學習感念父母恩,自度度人。父子倆同師同志同道做慈濟。

圖左 : 周文良(左)一諾千金,孩子做慈濟,就一路相隨。[攝影者:楊秋鳳]
圖右 : 十六年前,政斌唯一的弟弟(左一)不幸發生意外,送院後不治,留給家人不可磨滅的傷痛。[攝影者:周家]

圖左 : 週六下班後,政斌自動到雜貨店陪伴母親。[攝影者:楊秋鳳]
圖右 : 文良親自下廚準備早餐給太太,除了感激太太的付出,也以行動來證明自己的改變。[攝影者:吳勇樻]
圖 : 周文良(前右二)與周政斌(後右一)在臺灣與同期受證的志工合照留影。[攝影者:周文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