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雪隆分會 守護美麗島嶼 環保教育見成效

守護美麗島嶼 環保教育見成效

E-mail 列印
巴生港口漁業碼頭處,不時傳來幾響船笛聲,劃破靜謐悠哉的清晨,散發著絲絲生氣。一艘漁船從遠漸進,滿船物品;岸邊等待的志工們探頭張望,期盼它的到來。漁船上載的不是漁 獲,而是吉膽島三個星期以來豐碩的環保資源……

自2011年10月啟用的吉膽島資源回收站,至今總共回收了約十一噸的塑膠、三十九噸的紙類、七點八噸的衣服、五百六十七公斤的魚網及一噸的玻璃。這一些成果,不是一朝一 夕就能顯現,而是慈濟志工不遺餘力地在島上宣導,及廣邀島民參與環保後的亮麗成績。島上唯一的慈濟委員陳秀蘭,回首來時路,不勝唏噓。

「剛開始在推動環保時,並沒有想像中的順利。島民會質疑,『你們所回收變賣的資源,都用去哪裡?做環保真的會讓吉膽島變得乾淨嗎?』我們沒有反駁也不去爭辯,反而以行動來 告訴大家,做環保對吉膽島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兩年了,終於得到了島民的認同。」陳秀蘭的嘴角透著笑容如斯說著。

◎教育宣導 垃圾量減少

吉膽島(Pulau Ketam,又稱螃蟹島)是個漁村,位於馬拉西亞雪蘭莪州巴生港岸外的一個小島,百分之九十的島民皆以漁業為生。以一個島民的觀點,要把收集好的資 源,再用船隻載到陸地,對家庭收入有限,經濟不好的年代,大家會聯想到經濟效益的問題。雖然學校老師都在教育「不要隨地丟垃圾」,但在沒有人愿意載垃圾出海島的前提之下, 唯有隨處一丟,待海水漲潮時流向大海。

過去,吉膽島在政府的提升下成為雪州的一個旅遊景點。每逢假日,遊客人山人海,增加了島民的收入,卻也為這座海島帶來了不少的垃圾量。如果沒有環保志工,約六十噸的回收資 源該何去何從?一個好習慣的養成,及一個小小的動作及心念,兩年來,島民救了約兩百顆二十年樹齡的大樹,減少了約32%的能量消耗。可見,環保站的成立,不止讓島民更有向 心力,也讓這座海島增添些許人文氣息。

清脆的踩寶特瓶聲、敲打鋁罐的撞擊聲及學生們爽朗的笑聲,迴盪在這間五臟俱全的資源回收站,十多位來自港尾競智小學的師生,總在每星期一,或徒步或踩著腳車到環保站報到。

「我今年3月開始進行這個活動,參與的多數是五年級的學生,目的是灌輸他們正確的環保意識,再由他們去帶動家人,希望這樣一直循環,大家都為吉膽島美麗的將來而努力。」家 鄉位於檳城,身為帶動者的張菁伊老師,十年前被分派到競智小學任職,從開始的不情願,到後來因島民淳樸的民風而接受,如今更是歡喜在此教書,不捨離開了。

「十年前後的吉膽島改變很多。我早期到此,被島民隨手丟垃圾的舉動,及看到每次漲潮時海面漂浮著的垃圾而嚇著,日子久後終於明白他們的無可奈何。身為一個老師能做的,就 是趁機教育學生們,不可將垃圾丟進海裡,習慣很難一次就改,只能不停叮嚀。相比現在,我會發現漲潮的海面乾淨多了。」

◎點滴付出 護美麗海島  

習慣成自然無法馬上改變,張菁伊只能時時刻刻都與學生分享。成為慈濟會員後,她從慈濟志工陳秀蘭口中獲悉吉膽島資源回收站的成立,感到很開心,獲得陳秀蘭的鼓勵,她開始帶 著學生到回收站付出。

學生謝芷櫻很用心的踩著寶特瓶,再到鋁罐區幫忙,一邊做著一邊和身邊的朋友聊天嬉笑。

「剛開始因為很多同學都爭著要來,所以老師是用挑選的。當時我還為沒有被選而覺得很失望。我在做環保的過程很高興,除了可以保護地球之外,學到要珍惜現在所擁有,還可以為 吉膽島的環境保護出力,就算功課沒有完成也無所謂,哈哈哈!」謝芷櫻感受到做環保和讀書一樣重要,都刻不容緩。

小朋友的童言童語,讓旁人莞爾。開朗的笑顏也在謝靜瀅及王凱晶臉上展現,已畢業的她們在老師邀約下,一齊到環保站付出。「我們偶爾都會跟著老師到島外做義工,幫老人院的老 人們抹身,這些都是很特別的經驗。」謝靜瀅忙不迭地說著。

身旁的王凱晶不落她後,說著她做環保的心得:「以前都不知道大家把垃圾丟進海裡有什麼不對,來到這裡後發現到寶特瓶很多,如果這些寶特瓶都丟進海裡,會怎樣呢?老師說過它 沒有這麼快腐化,真的會影響海洋生態咯!」

年紀小小的她們,期望以自己微薄力量來為吉膽島付出,讓它成為名副其實的美麗海島。誠如張菁伊老師的期許:「在我還在吉膽島的一天,我都會讓我的學生們繼續來這裡學習,因 為環保這塊福田需要大家的響應和耕耘,那麼這座海島離乾淨清潔就會越來越近了。」

夜幕低垂,這群師生們在慈濟志工「快快樂樂回家去,回家去,回家做環保」的歌聲護送下,歡歡喜喜地踏上歸途。

◎你我有責 人人來支持

特製的漁網回收袋,裝著的是細細分類的資源。交通的不便利,讓吉膽島在進行環保推動時,更是困難。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開銷,志工們都將資源分類得精緻,保持清淨在源頭的作 業,讓這些資源可以賣到更好的價錢,幫助更多的人。

「這些資源都要通過水路載到巴生港口,直接賣給回收商,所以就要分類得很細及精緻化。假若要分得很細,我們就需要多人來成就,讓來付出的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陳秀蘭 歡喜說著。

坐在一隅六十五歲的郭妙琴阿嬤,手腳俐落,很快就可以將寶特瓶分成幾個部分。和藹可親的她,如果沒有到環保站,就是在家裡看電視,顧孫子。「來到這邊很歡喜,可以做環保, 還可以跟大家聊聊天,雖然只有一兩個小時,卻得到滿滿的喜悅。這種難得的機會,我也去邀朋友一起來付出,以行動來支持。」

「哇!今天載來的紙皮有兩噸多耶,我們又為地球救了三十四顆樹了。」岸上的志工一聲歡呼,不為什麼,只因為島民的環保意識已逐漸加強。而這條島上環保不歸路,還是需要大家 有志一同來耕耘及完成。

如同證嚴上人叮嚀,只要把無明去除,慈悲無私的大愛就可以展現出來,帶動普天下人認識大地、節能減碳做環保;讓人人知道,應避免開發,讓物資循環回歸源頭,清淨也在源頭, 這是人人要用心做的……

圖左 : 每逢星期一,慈濟吉膽資源回收站迎來競智小學的師生,為環保站帶來了朝氣與活力。[攝影者:蘇特興]
圖右 : 島民騎著腳車,將家裡回收的資源載送到環保站。[攝影者:蘇特興]

圖左 : 張菁伊老師以身作則教育學生們,帶領他們定期從港尾到街上的環保站做環保,師生齊為吉膽島的環境保護出力。[攝影者:蘇特興]
圖右 : 在島上推動環保真不容易,此地唯一的慈濟委員陳秀蘭與幾名志工用心經營兩年的環保站,終於獲得島民以行動支持。[攝影者:蘇特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