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新加坡 克服萬難 漂洋過海至臺取髓

克服萬難 漂洋過海至臺取髓

E-mail 列印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世界各國紛紛邊境管制,大愛精神卻能克服萬難,讓一名新加坡血癌病患成功接獲臺灣捐髓者的骨髓。

◎髓緣救命共同圓滿

4月24日取髓交接與致詞時,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 欣榮表示,這是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成立以來,第一次以中轉不入境的方式接受包機取髓,也是花蓮航空站與航警局花蓮分駐所從未有過的經驗,感恩花蓮縣政府與衛生局全力支援,所有相關單位共同圓滿了搶救生命的艱難任務。

林欣榮表示,對血癌疾病患者來說,骨髓幹細胞配對成功後,會進行一連串化療等療程,如果沒有在預定時間內進行移植,病人可能會發生嚴重感染,甚至死亡。

這次跨海尋求造血幹細胞配對的是一名年近四十歲,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女性,在新加坡骨髓庫找不到合適的捐贈者後,去年(2019年)底透過新加坡慈濟基金會的推薦,轉向位於花蓮的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尋求生機。

◎邊境管制增加變數

一般情況下,由取髓的國家派人前往捐髓的國家領取。然而,防疫措施讓取髓過程不再順暢。新加坡的血癌患者原訂3月底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捐贈者也安排休假準備前往花蓮慈濟醫院捐髓,不料各國宣布邊境管制,一度中斷取髓的準備作業。

臺灣與新加坡分別自3月19日與3月23日起實施邊境管制措施,航班多數減班或停航,無論由臺灣送髓還是新加坡取髓,人員都得在抵達與回程隔離十四天,為取髓流程增添太多不確定的因素。

血癌患者的家屬主動提出新加坡包機取髓的計畫後,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與慈濟志工積極向臺灣六部門溝通,獲得相關人員的大力協助。最終雙方安排在四月下旬由新加坡出發的專機,在花蓮航空站的機坪完成交髓。

為求交髓過程符合防疫和出入境流程,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於專機抵達前兩天於花蓮航空站場勘及演練,以求萬無一失。從新加坡起飛的飛機,歷經四小時三十分飛行直抵花蓮,真正停留時間不到一小時,新加坡取髓人員帶著臺灣的愛心之髓,返航新加坡。交接過程,所有人員穿著防護裝備,見證防疫期間髓緣的跨國之愛。

花蓮縣衛生局長朱家祥指出,在新冠肺炎病毒肆虐情況下,跨國骨髓捐贈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事。「新加坡的護理師與慈濟醫療團隊都做最好的防護措施,不僅醫護團隊,包括航警局、航站人員,各種感控措施都依循感控人員的指示,確實做好每個防疫步驟。整個過程讓人非常感動,相信這是一個世界創舉。」

非親屬的骨髓配對機率很小,約為一萬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根據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統計,每一位受贈者背後約有五百人努力,包括志工、關懷小組、醫護人員、與最重要的成功配對者及其家屬的成全。但在疫情下跨國捐髓所涉及的努力,已遠遠超過五百人。

◎新臺髓緣二十六載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原名「慈濟基金會臺灣地區骨髓捐贈資料中心」是全臺灣第一個,也是唯一的骨髓資料庫;在慈濟基金會創辦人證嚴上人的號召下,成立於1993年10月。二十六年來,慈濟志工四處奔走勸捐、勸髓之下,帶動臺灣骨髓捐贈風氣,也發揮濟世救人的精神。

新加坡骨髓捐贈計畫中心比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早成立四個月。當時,新加坡慈濟是二十九個支持該骨髓中心成立的其中一個團體。成立初期,新加坡慈濟和該中心經常聯辦骨髓宣導的講座,並為該中心募集款項。

1994年9月26日,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的首例「非親屬」跨國骨髓移植手術也在新加坡的醫院完成。受髓者是一名來自馬六甲的十六歲吳氏少女。當時馬來西亞尚未建立全國的骨髓資料庫,馬國政府醫院也無法完成非親屬骨髓移植手術。透過馬六甲的慈濟,吳家在臺灣找到十九歲的陳氏少女骨髓捐贈者。骨髓抵達新加坡後,移植手術也在新加坡醫院完成。

事隔二十六年,骨髓再次從臺灣飛來新加坡,完成移植手術。疫情之下,雖苦難重重,但兩地皆以大愛的精神,完成了救人的使命。

圖左 :一架來自新加坡的包機4月下旬飛抵花蓮機場,停留時間不到一小時,新加坡取髓人員帶著臺灣的愛心之髓,返航新加坡。(花蓮慈濟醫院提供)[攝影者:楊淑元]
圖右 :為符合社交距離規定,花蓮慈濟醫院人員穿上防護衣完成骨髓交接,並向前來取髓的代表,揮手致意。(花蓮慈濟醫院提供)[攝影者:楊淑元]

圖左 :新加坡取髓人員在返航中所攝。(新加坡骨髓捐贈計畫中心提供)[攝影者:楊淑元]
圖右 :新加坡取髓人員抵達新加坡後,把骨髓交給相關的醫護人員。(新加坡骨髓捐贈計畫中心提供)[攝影者:楊淑元]
圖左 :1994年,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的首例「非親屬」跨國骨髓抵達新加坡。新加坡慈濟志工前往機場取髓。(新加坡慈濟提供)[攝影者:楊淑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