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0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新加坡 銜接斷鏈 疫情下關懷仍如常

銜接斷鏈 疫情下關懷仍如常

E-mail 列印
「Omicron奧密克戎」變種新冠病毒株來勢洶洶,阻斷病毒傳播的同時,也阻斷人與人的連結,一般人的焦慮和不便,落在社會暗角的人身上,可能就是求助無門、絕望沮喪的困境。

為了防疫,這段日子訪視工作的推 進速度,隨政府新頒布的措施不斷變換,有時慈濟志工要緊急踩下刹車,完全暫停家訪、嚴控門訪戶數,改以電訪、視訊連線方式進行;有時可以慢速前行,在特定情況下,由一至三位訪視員上門家訪、陪同看診。

◎疫下難關 及時拉一把

疫情以前,每月的第一個星期天原本是慈濟訪視員穿梭大街小巷,一戶戶敲開照顧戶的家門,進行家訪關懷的日子。

疫情下,即便家訪暫停、照顧戶因染疫或隔離在家,訪視員仍設法送上防疫物資、聲聲關懷問候、代購日用品和藥物、提供衛教資訊……充當他們與外頭世界的重要樞紐,銜接心靈和生存資源的連結。

訪視幹事梁慧貞回憶2021年10月,政府剛剛試行居家康復計畫期間,她在值班時收到小如(化名)的WhatsApp訊息,告知她和家中女傭同時確診冠病。

擔心害怕之外,小如還提到家中大姐常用特殊膳食食品吃完了,讓她六神無主。小如的大姐是智力障礙者,有吞嚥困難,平常須要在食物中使用增稠劑。

現在增稠劑吃完了,但即使只是買補充品、買蔬菜這樣看似簡單的事情,對這個家也不容易,要外界人力和時間支援,家中還有二姐和老母親,但母親中風,疫情間患上憂鬱症的二姐嗜睡、不願出門,小如和女傭染疫必須待在家。

當時疫情嚴峻,但梁慧貞評估後覺得可以幫小如協助採買藥物和食物,經過輾轉協調,很快請到志工協助採購,也準備安心祝福包,希望給予心靈上的慰藉。

◎紓困支持 關懷無漏失

自政府在2021年8月宣布過渡到與病毒共存,新加坡當地「新冠」病例一度升溫,甚至達到每天數千起。

延續數月的疫情中,有些家庭安然度過,也有照顧戶因收入銳減、工作受影響,而出現困難。

新加坡慈濟及時啟動「照顧戶確診或隔離的關懷通報機制」,為有需要的照顧戶或家人提供客制化的紓困支持,避免有家庭被社會安全網遺漏。

疫情下的就業影響、社區後援的減少、規律作息的改變、媒體上令人焦慮的資訊轟炸,以及人與人連結的斷裂,給照顧戶帶來莫大的心理壓力,梁慧貞說:「疫情讓案家比平常更緊繃了。」

像小如的母親和大姐因為日間護理中心受疫情影響,只能待在家由女傭照顧,二姐在疫情下失業而患上憂鬱症,而家中女傭與家人衝突頻繁下突然離職,導致小如必須馬上辭職回家照顧家人,還因沒有提前通知辭職,要賠償公司一筆費用。

不幸接踵而來,讓小如瞬間承受不住,梁慧貞表示,像這樣如骨牌倒地般連鎖失序的例子,在照顧戶中還有很多,通常家中主要經濟支柱是最重要的,像小如如果倒了,不只是她一個人倒,是整個家都會倒。

除了協助照顧戶度過急難時刻,幫他們申請輔助、讓對方知道什麼管道可以求助,更多時候是借出耳朵傾聽,讓對方緊繃的情緒有抒發的出口,讓他知道問題不是一個人面對,而是有整個慈濟團隊在陪伴。

梁慧貞欣慰地說:「曾經聽到案家和我說『接到你們的電話,我很開心!』這是最令人驚喜的。」

她還提及,有的病人無法自行外出,但疫情下只能有一位訪視員陪伴看診,有時防疫措施異動,連訪視員也不一定能陪同看診,較難掌握病情變化。

◎牽掛關懷 電訪效果有限

2020年疫情在新加坡爆發以來,訪視志工改以「電訪關懷」混合「門訪送物資」的方式,持續進行慈善訪視,偶爾有新的照顧戶誤以為是電話詐騙,電話怎麼都不接。

因疫情無法上門親訪,效果大打折扣,加上看不見肢體與面部表情,少了很多可以觀察的蛛絲馬跡,也因此更留心說話語氣和溫度。

「看不到對方表情是最大挑戰,比如案家有時講到傷心處,不願意繼續而停下,我們又看不到對方,就不知道要怎麼接下去。」 梁慧貞說道。

疫情後,少數還能接近照顧戶的機會,是訪視員在門訪時送上「安心祝福包」等防疫物資,不過送完物資、問候幾句就得馬上離開,儘量減少接觸,與照顧戶互動的時間有限。

資深訪視員徐雪友表示,訪視是很需要面對面累積「愛的存款」,現在都沒辦法建立,從前電話不接、不回電,還能設法上門親訪,如今就無計可施,只能等防疫措施放寬,尤其部分沒有任何網路通訊工具的獨居老人最棘手,但如果「愛的存款」足夠也有緣分,電訪絕對沒問題。

◎視訊訪視 一解離鄉惆悵

疫情之下,即使服務量能受限,但訪視團隊都想要在限制中創造最大的服務可能性,只為能夠帶給照顧戶一點點前進的力量。

去年初時,訪視主責鄒佩君和組員姚慧欣、陳玉真嘗試了視訊訪視和陪伴,各自在小小的電腦視窗前,一邊拍手一邊大聲地唱鄧麗君的歌曲,最終以創意和毅力的陪伴,敲開照顧戶心門。

阿英(化名)是一名越南外籍配偶,初來陌生的新加坡,華語不佳加上文化迥異,讓她經歷著不為人知的煎熬,心事無從對人說起,也不太願意面對慈濟志工的關懷。

但志工沒有打退堂鼓,面對阿英這股離鄉惆悵,三位同樣也來自他鄉的訪視員,知道自己任務來了。

大家在會議中討論,可以借由放聲歌唱,讓阿英抒發心情解憂, 陳玉真說:「音樂最容易讓心靈沉澱,讓她在那一個月的短短一、兩小時裡,可以暫時忘記她的痛苦,最起碼她在新加坡不是一個人,她不孤單,有我們來陪伴她。」

考慮到阿英的中文程度,最終選擇了鄧麗君的歌曲,而非慈濟歌曲。阿英沒有拒絕唱歌的建議,但知道她害羞,三位訪視員起了頭,大聲用力哼唱出歌詞,或許是直接感受到志工的深深關懷,漸漸地阿英也小小聲跟著哼唱,最終在很滿足的笑容之下,圓滿結束這一曲。

「那天起,她開始主動問我們,下個月幾時上線和她們聊天,之前要約訪,她總是很多問題,以各種理由推託。」阿英態度的轉變,令鄒佩君又感動又驚喜。

當阿英分享自己的心事,訪視團隊傾聽她的心情,然後分享《靜思語》,並協助解決生活問題。

其實視訊訪視並非完全沒有障礙,經常因為網路不穩而斷線,雖然電訪、視訊隔著一道螢幕,但透過團隊用心耕耘,這些問題都可以解決,因為科技產品本身並不帶來陪伴,「人」才是最重要的支持。

全島像鄒佩君這樣的訪視主責共有三百五十人,還有過百名的訪視幹事和組員支援,服務約七百戶照顧戶。

來到2022年,「視訊訪視」已經取代「電訪」成為慈濟訪視員的主流,很多人接到電話,知道是慈濟志工打來視訊關懷,都感到親切,分享很多心事。

梁慧貞說:「家訪時間很緊湊,沒辦法待很久,最多半小時要離開,但視訊訪問要聊多久都可以,有的案家還會興奮跟我展示家裡的情況……」

雖然不能像過去可以用拍拍肩膀,或擁抱的方式膚慰安定情緒,但梁慧貞覺得疫情下大家不再局限於每月一次的家訪,會私下保持關注聯繫,反而關係拉得更近,無損傳遞「我們都在」的陪伴訊息。

◎長路相伴 志工勸打疫苗

抗疫是長期戰,個案關懷也不只是接案、評估、給予輔助,更是要深入現場,瞭解他們的狀況,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礎上,設身處地為他們思考適切的支援方式,並同步給予身心靈陪伴。

「新冠疫苗」能拯救人命應該是毋庸置疑的事,但還是有人不願意接種疫苗。因應疫情升溫,新加坡慈濟在去年九月進行照顧戶需求普查,詢問照顧戶在疫苗接種、防疫物資、心理和健康的狀態,訪視員也會勸導那些有條件但未接種疫苗的家庭。

據訪視幹事彭麗玲觀察,那些不要接受疫苗接種的照顧戶,並不是什麼反科學或反疫苗的陰謀論者,也不一定是出於無知或自私,他們猶豫不決的原因很多是因為心理因素,想要成功勸導他們接種,靠「疫苗接種宣傳無死角」也還是不夠,需要在長時間觀察下抓緊機會、見縫插針,「處理」掉他們抗拒疫苗的心理因素,才能成功勸服。

彭麗玲分享,有位吳太太(化名)因為擔心疫苗產生嚴重副作用,沒人可以照顧丈夫、帶他去洗腎,而一直以不同藉口延遲接種疫苗,甚至還會有防護心態,在家訪時反問訪視員,是否害怕接觸沒有接種疫苗的她。

直到有一次吳太太到診所看病,醫生告知她,若繼續不接種,下次不能再來問診。醫生的態度令她生氣又無奈,彭麗玲趁機鼓勵她趕快去接種,不能再等了。

「當然她又有很多憂慮,除了擔心副作用太強、沒人照顧丈夫等等……」彭麗玲繼續安撫她、解她的顧慮,除了不斷給建議,甚至直接幫她查詢民眾俱樂部的開放時間,在彭麗玲的不懈努力下,吳太太終於突破心防,主動接種疫苗。

有的照顧戶則是想要選擇疫苗品牌、有案主擔心副作用,只要真誠以待,當照顧戶是自己的家人,尊重他門的想法,他們就會知道你是真正關心,就不會有太多顧慮。

慈濟人都會說「我愛師父」,而師父總會回過頭來說:「愛師父就要愛師父所愛的。」這句話深印在梁慧貞心裡,照顧戶就是證嚴上人所愛的人。

疫情下訪視工作其實比以前龐雜,但知道證嚴上人心繫苦難人的心,梁慧貞歡喜承擔使命,第一週安排不上和照顧戶視訊訪視,她就下一週繼續聯絡,確保每個照顧戶都有被關懷到,這分使命感來自於上人。

梁慧貞就是要讓對方知道,「慈濟人一直同在」的陪伴訊息,因為這也是每位訪視員必續不斷重複強調的重點。

圖左 :當照顧戶不幸染疫或隔絕在家,訪視員是他們可以稍有連結的人,也是連接外界的重要樞紐。[攝影者:戴小慶]
圖右 :2021年11月,慈濟啟動「安住這一關,11關懷行動」,除了鼓勵照顧戶施打疫苗,也發放了六百六十六份防疫物資,提升視訊訪視的品質,也線上上活動加強照顧戶的衛教觀念。[攝影者:藍培皚]
圖左 :2020年初,當病毒在本地傳播的初期,訪視員就與照顧戶分享正確的疫情資訊和宣導衛教觀念。[攝影者:李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