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03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新加坡 比拔牙補牙更重要的 是專業以外的關懷價值

比拔牙補牙更重要的 是專業以外的關懷價值

E-mail 列印
療養院裡,一名阿公同時患有高血壓與中風,在這邊長期臥床,儘管有專業看護,想好好刷牙卻很不簡單;長久下來,阿公不僅口內傳出異味,牙齦更腫痛發炎,碰到時還會流血……牙齒的疼痛,讓阿公的情緒有些躁動,寢食難 安。

◎待人敦厚 視病如親

年近七旬的牙科醫師鄧國榮和義診團隊,扛著攜帶式牙科設備進到病房時,阿公的神情有些戒備,瞪大了眼睛。鄧國榮於是彎腰輕拍阿公的肩膀,靠近老人家的耳朵,提高音量安慰:「Uncle,幫你洗牙,會有一點痛喔,不要害怕!」

雖然不在診所,但牙科治療特有的尖銳聲,牙鑽不時在口腔內噴著水,偶有不可預知的疼痛,讓人在身體和精神上都高度緊張。對付刺耳的機械聲,鄧國榮和團隊有法寶,那就是醫師、助理和志工的膚慰和接納,以及不時飄蕩在空中的音樂。

臥床的阿公無法坐診療椅,鄧國榮和助理站著彎腰低頭,俯身的角度比平常更深。「慢一點喔先左邊,然後我們數十下。」貼心對著阿公輕柔數數和安撫,仿佛只要數到十,惱人的牙疼就會消失無蹤。

「輕拍院友的肩膀,或輕輕撫摸著手背,直接和他們溝通,這樣的安慰最有效。」與鄧國榮共事多年,亦長年一起在義診現場合作付出,診所經理余紹香分享道。

鄧國榮聲音輕柔,待人敦厚,交待事項時嚴謹認真,卻也不劍拔弩張。他的溫和是不動聲色的,無論在怎樣的醫療環境,鄧國榮總輕抿著嘴角微笑,有著諒解一切的淡然。

◎幫頭幫尾 隨時補位

團隊兵分兩路,鄧國榮有時輪值負責樓下的診療定點,服務行動較自由的院友。院友們分批由護士,逐個推到流動診療臺旁等待,從臺灣引進的特製輪椅支架已經架好,只要躺下就可以看牙,但這樣的有序安排,卻不總是順利無礙的。

在等待或治療的過程,會有院友難以久坐躁動,或因對看牙有恐懼,開始找藉口要離開。鄧國榮與團隊得時時留心,安撫他們的情緒變化;亦要留意老人家看牙的「體力」,因長者由於口腔肌肉退化,往往沒法長時間張口接受治療。

「要做一做、停一停,再做一做、停一停這樣,可能每次只洗其中一邊的牙齒,若有好幾顆牙齒要補,也要分好幾次補完。」在全場遊走「幫頭幫尾」,不斷與各方團隊協作 ,餘紹香這麼解釋院內情形。

療養院的院友因行動受限,又常患有多重慢性病,口腔衛生不易維護,容易有口腔疾病,口臭、蛀牙、牙周病都是家常便飯,這些病況不僅是影響生活品質而已,若口腔細菌隨著食物進入氣管,還可能引發吸入性肺炎,有致命風險。

在彈丸之地新加坡,牙科診所多達二百五十間,一般民眾看牙都相當便利,但對行動不便或臥床的長者來說,要出門看牙醫卻是極困難的事。即便家人有心幫助他們出門去,一般牙科診所可能欠缺相關設備,與知道如何應對特殊需求者的醫護人員。

現在每月的其中一個週末,鄧國榮會與二、三十人的團隊到療養院,為難以出門的院友,做口腔治療和護理。長時間維持同樣姿勢,一離開治療站,腰酸背痛總是瞬間襲來,但鄧國榮知道,今晚可以安心睡個好覺了。

說著說著,早已過退休之齡的他突然站起身來,示範起肩頸操,笑說:「牙醫和白領的職業病是一樣的,手腕和肩頸常酸痛,要常常動一動,休息好,才可以做得久。」

◎窮盡妙法 解除病苦

二十多年來走入新加坡社區底層,也參與過斯里蘭卡、柬埔寨、菲律賓等無數次海外義診,談及義診現場的甘苦,謙遜的鄧國榮不愛居功,總是聲聲感恩團隊的彼此成就。

他多次強調,不只是醫師,任何人在義診團隊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犧牲寶貴週末的口腔護理師(Oral health therapists)與牙醫助理;還有總是在看診前後安撫患者,仔細注意他們的舉動,並承擔後勤與行政工作的志工。

鄧國榮態度真誠地說:「不是醫生做的事才重要,像Sis Jennifer(餘紹香)總是補充和準備好所有必要用品,確保每臺電腦都備有患者名單和病例,而每一位去義診的志工總是比我們先到,比我們遲走,付出更多。」

「視病如親」,是醫學界人人能上口的四個字,在中央商業區的小小一方診所裡,鄧國榮的日常實踐中,「視病如親」是把有經濟困難的患者,當自己家人般相待,毫不猶豫承擔醫療費用;是病情觀察期間,休假日仍致電病人,跟進牙痛消炎進展,多一聲的關心問候;是相識多年的患者往生時,向家人送上的安慰及弔唁。

在事業與志業都是好夥伴,余紹香輕聲透露,鄧國榮醫師永遠真心為患者設想,說:「他會以病人是他的親人,來思考治牙的方法。」窮盡妙法來解除患者因為生病帶來的所有痛苦,不管是生活的困境、身體的病痛或心中的悲苦。

2004年,參加同窗林深耀醫師的告別儀式,鄧國榮因而有緣認識慈濟,這些年義診足跡遍及本地社區與國外偏鄉,無論治療對象是大人或小孩,他透過音樂、舞蹈、醫用手套做的氣球和平易近人的性格……建立良好的醫病互動。

承擔新加坡慈濟人醫會牙科召集人,近來鄧國榮忙於新義診中心牙科部的籌備,也透過接引陪伴與培訓課程,不斷在培育、訓練更年輕的義診團隊。

即將邁入古稀之年,他也剛剛在新加坡國立大學進修完畢,為期兩年的老年牙醫學研究生文憑課程(Graduate Diploma in Geriatric Dentistry)。「遵循科學證據為長者們治療,行醫時更有信心了,這讓我感到安心。」鄧國榮說道。

◎聞聲救苦 醫病醫心

踏破拖鞋遠道求醫、拔牙後小朋友送上兩顆小石榴……憶起海外義診的種種心疼與感動,時隔多年,感性的鄧國榮仍毫無預警紅了眼眶,湧出眼淚。

醫者與患者相遇的故事說不盡,他仍記得以前在義診中心,有位婆婆初來乍到,明明自己遲到了,卻大聲嚷嚷埋怨,搶著要先看診。鄧國榮一開始覺得婆婆有些不講理,後來陪同志工上門訪視才發現,婆婆家中有許多不幸,兒子因病無法像正常人一樣直立行走,成年了也只能靠雙手在家爬著移動……

那一刻,鄧國榮突然意識到,人生確有坎坷的一面,那些看似不合理的要求,可能是因為病人正在受苦,而能否找到病人行為背後的意義,與他們同在,甚至幫助自己在情緒上調整,則非常關鍵。

雖然身為基督徒,但鄧國榮在慈濟的世界,看到共通的博愛與關懷,佛教與基督教共同的價值理念是他心中珍惜的。大愛跨越種族、宗教和國籍的界限,常月義診團隊中,有新加坡人和外國人,也有佛教徒、穆斯林和錫克教徒。

「其實人生不要求什麼,能夠吃東西是最重要的,可以用我們的專業,解除病人牙痛或沒法吃東西的痛苦,那簡直是最棒的事。」鄧國榮頓了一頓,補充道:「專業不在於頭銜,在於醫者願意用你的微笑、你的碰觸,去傾聽病人,瞭解他們的需求,再用心治療。」

多次強調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不重要,但鄧國榮的舉手投足之間,字斟句酌之中,對聞聲救苦有著與生俱來的責任感。牙醫只是一種專業身分,而為患者「拔苦與樂」,是他的使命和專業素養。

圖左 :為病患解決有口難言之急,鄧國榮認為,真正的「拔」苦予樂,始於關懷。[攝影者:伍書永]
圖右 :為病患解決有口難言之急,鄧國榮認為,真正的「拔」苦予樂,始於關懷。[攝影者:伍書永]

圖左 :為病患解決有口難言之急,鄧國榮認為,真正的「拔」苦予樂,始於關懷。[攝影者:伍書永]
圖右 :為病患解決有口難言之急,鄧國榮認為,真正的「拔」苦予樂,始於關懷。[攝影者:伍書永]

圖左 :為病患解決有口難言之急,鄧國榮認為,真正的「拔」苦予樂,始於關懷。[攝影者:伍書永]
圖右 :為病患解決有口難言之急,鄧國榮認為,真正的「拔」苦予樂,始於關懷。[攝影者:伍書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