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新加坡 在高度競爭的社會 陪伴青年揚善

在高度競爭的社會 陪伴青年揚善

E-mail 列印
那天在義順池塘公園旁拍照,顏明德身穿「藍天白雲」制服,動靜像少年,應攝影師要求,他沿著池畔邊快走、邊擺拍,對準鏡頭用力微笑。旁邊是慈濟人文青年中心,顏明德只有中午二十五分鐘的空檔拍攝肖像照,接著就要忙 著帶動慈濟大專青年(簡稱:慈青)的大組共修。

他說,資訊爆炸、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一顆清淨的心不容易,世界有「成、住、壞、空」的變化,年青人要遠離焦慮,先要照顧好自己,時時撫慰雜亂躁動的心,做好眼前事,扎根當下的真實。近年新加坡慈青展開的社區計畫,如給予照顧戶孩子課業輔導,總能看見顏明德掌舵引導的身影,希望接引有志一同的年青人,在校園和社區發揮愛的力量。

「如果是婚紗照,會是這樣拍。」顏明德雙手插著口袋,側身站立回視,察覺到攝影師對成果不甚滿意,他主動提議調整姿勢。後來才得知,在大學時,他曾與朋友共同成立攝影工作室,課餘斜杠婚禮錄影師,靠自己努力完成大學學業,沒向家裡要過生活費。

談及近十年拍片剪輯的經歷,顏明德微微得意地說道:「如果我媽媽遲個五年、十年生我,我就是YouTuber了!」說罷還略顯可惜的樣子。

◎清楚志向 父子爭執

顏明德從小就識趨勢,適應力強。十五歲起就興趣自學程式設計的他,中學後順理成章到新加坡就讀電腦工程相關專業。父親早逝,到國外升學花費高,顏明德念理工學院時,為了省錢,幾乎每日往返於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柔佛巴魯,還保持佳績,連講師都讚歎;後來自學影音拍攝和後製,大學時與夥伴創業,自給自足。離開校園踏入職場,他加入大公司任職軟體工程師,事業穩步發展。三十歲就成家立業,仿佛典型的「新新雙城」成功故事。

顏明德謙虛地說:「我蠻幸運的,十五六歲時就很確定未來要做什麼,省掉煩惱的過程。」早著先機,走得比同齡人總是快一步,似乎令人稱羨,但在年少時期,他反而因此遭遇很多不解。

當時顏明德已相當清楚志向,把課餘時間都花在電腦螢幕前,亦擅自退出慈濟青少年班,「慈青哥哥來到家門口要載我去靜思堂,我繼續躲在房間,不理就是不理。」父親覺得他是沉迷電腦,擔心會荒廢學業,父子間常起爭執,家庭氣氛很不安寧。

既和同齡人玩不到一塊,父親也誤解他「難管」、叛逆,雖然說多數人的成長,都難免伴隨程度不同的創傷性體驗,但世事無常,還不等顏明德真正長大,父親就在毫無病痛預警下,突然離世,那年他僅十六歲。

回想當年,顏明德覺得「在前一天,我還跟父親對峙!這人生功課也太慘痛了!」

◎回到慈濟 勇敢懺悔

父親過世後,顏明德對身邊人設有更長一道防線,不太主動關心別人,也不允許任何人窺探自己的內心,「從來沒有和任何人談過父親過世的事。」直到一次隨緣到慈濟做小幫手,促成他走出喪父之痛,被迫跳出自己小圈圈的契機。

2013年柔佛巴魯慈青主辦《父母恩重難報經》手語舞臺劇演出,恰逢理工學院放假,二十歲的顏明德閒來無事,隨口答應友情協助舞臺燈光組。在彩排過程中,一次次的被歌詞所震撼,對自己的無知叛逆感到萬分羞愧。

他聳肩笑笑,坦言:「因為一直重複彩排,已經很熟悉下一步要操作什麼,無聊的時候就開始去思考,就想到還有什麼辦法再行孝。」

在感恩茶會,顏明德被邀上臺分享,他勇敢懺悔昔日的 「叛逆」,也突然理解到,和自己年齡相差四十三歲的父親,可能以為孩子整日對著電腦,就是不務正業,所以才不放心。理解父親的不理解,接納自己的「不孝」,都市年青人向來的客氣與疏離,被這裡慈悲、利他的氛圍所感化。

「是父親用生命換取了兒子受用無窮的慧命。」顏明德賦予慘痛人生功課新的意義。

那之後,他愈加投入到慈青這個大家庭中,這固然是對「行善行孝不能等」的體悟,也是因為認為,大專年華是最有餘裕思辨人生的寶貴時機,教育不止一條路,人生不止一個版本,「儘管我的經歷、我走入慈青的因緣和別人很不一樣。」

同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步調,顏明德一路走來,不忘給予慈青同儕最大的尊重和包容,像是比如路上總有夥伴脫隊,難免令人失落,顏明德卻很能理解對方的選擇。

他說,一個人成長了,步進社會,想法可能變得不一樣,而大城市如此令人營營役役,有一些磨蝕人心的價值觀,使人在工作過後,可能變得更務實,而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最大程度認真地活著,只要每天過得認真順暢,散發的氣場就會積極且正向,這樣對周圍就是貢獻和滋養。

◎職志平衡 尊重現實

顏明德想起自己成日坐在電腦前,每一個看似微小的努力,都是在累積改變未來的能量;因此看到現在的年輕人,因為跟別人節奏不同而慌張,也更「同情」他們少了自己以前擁有的試錯空間和餘裕。

他感嘆說,今天的年青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跑得更快,有些連社會都未曾準備的問題出現,沒人願意落後:「社會太競爭了,現在的年青人還沒上大學,就計畫著要完成多少個實習工作,然後一定要交到女朋友,才能申請預購組屋,全部都要很順暢地接軌成一條龍,一切都預設到太完整了。」

顏明德自己做著一份軟體工程師正職,斜杠人生的副業就是做慈濟、帶慈青,投入的時間資源可說是同時擔任兩份或以上的專業工作,並隨時兼顧在柔佛巴魯的家業。

請他給青年分享平衡多元人生的貼士,顏明德又說出了和其他慈濟人「不一樣」的反高潮答案,表示志業和職業的平衡,源于自己尊重現實,有所取捨。

他坦言,若從事教育、醫療這類「對社會有明顯貢獻和意義」的工作,可能就沒有足夠心力做志工,也坦言難以想像自己成為慈濟職工,說:「我選了一份不會那麼跟人有互動,不會『幫助社會太多』的工作,不然我二十四小時在為這個社會付出,我花更多時間在照顧自己,這是我目前可以做到平衡的方式。」

人生不只有一個版本,如何不斷設計並活出你的滿意人生?在自己和夥伴身上,顏明德看到了一個共同點,一開始青年或許帶著各自的課題,想來慈青尋求解法。隨著深入到慈善、環保、長者關懷不同領域,大家對自我的關注度愈來愈小,開始想要力所能及地為他人提供幫助、創造價值。

顏明德說:「在『做』中去瞭解生命的意義,見苦知福之餘,也是學習去愛護和提升自己。」

圖左 :經歷過喪親之痛,是慈濟的關愛打開顏明德的心防,現在他希望接引帶動有志一同的年青人,在校園和社區發揮愛的力量。[攝影者:伍書永]
圖右 :顏明德想起自己成日坐在電腦前,每一個看似微小的努力,都是在累積改變未來的能量。[攝影者:伍書永]

圖左 :顏明德分享,自己「在『做』中去瞭解生命的意義,見苦知福之餘,也是學習去愛護和提升自己。」[攝影者:伍書永]
圖右 :顏明德在慈濟人文青年中心,帶動慈濟大專青年(簡稱:慈青)的大組共修,希望接引有志一同的年青人,在校園和社區發揮愛的力量。[攝影者:王家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