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1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新加坡 百歲婆婆長者風範 志工關懷廿年不離棄

百歲婆婆長者風範 志工關懷廿年不離棄

E-mail 列印
「婆婆,你以前太極拳打的可真好哦!可以比劃給我們看嗎?」暖暖的陽光照在新加坡仁慈療養院的院子裏,3月1日的例行訪視,難得一百零五歲的陳婆婆精神特別好,慈濟志工周 碧雲、王麗娟、範優麗用輪椅推著婆婆到病房外的走廊走走,曬曬太陽。

雖然婆婆耳朵重聽,認知能力、記憶力嚴重退化,但是看到藍天白雲的志工身影,婆婆就像見到親人般開心不已,滔滔不絕地說著話,感覺就像多年前,志工每個月到婆婆家做家訪一 樣的熟悉親切。

◎經歷二次大戰 婆婆樂天知命

早從慈濟新加坡分會還未正式註册成立(1993年)之前,慈濟就已開案關懷陳婆婆。當時婆婆已經八十五歲,和乾兒子同住。「心景婆婆」是志工對這位長者的昵稱,每當志工這 樣叫她時,婆婆都樂在其中,非常歡喜。

1908年出生的心景婆婆,在十多歲時就離鄉背井,從中國廣東到南洋來找尋賺錢的機會,好寄錢回鄉養家。她做過女傭、清潔工,也經營過小生意,最後在新加坡落戶定居。

當年,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綿延到新馬,心景婆婆曾經目睹戰爭的殘酷,經常和志工分享,她如何在戰場上跨越屍體而逃出的恐怖經歷。戰爭帶給她終身難以揮去的陰影,卻也讓她更 懂得珍惜生命,進而樂天知命。

心景婆婆曾經有過一段婚姻,後來先生早年往生,兩人膝下並無子女,婆婆從此自力更生、獨自生活。四十六歲時,她認養當時十九歲的鄰居爲義子,兩人非常投緣。

義子自幼失去雙親,從未感受過母親溫柔的愛,心景婆婆把他當成自己的孩子般照顧,義子也對心景婆婆尊敬有加,數十年來,母子情深、互相扶持,在平淡中過日子。

◎過著清苦生活 婆婆樂善好施

後來心景婆婆年紀大了無法出門工作,就靠義子微薄收入來維持家計。平日義子出去上班,婆婆就會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念經或和鄰居聊天,生活簡樸。而當慈濟志工去探望她時,就 是她最開心的時刻。

心景婆婆總拿出年輕時的舊照片,一遍又一遍地和志工分享。會打太極拳的婆婆還經常要志工站起來,打幾招給她看看,非常活潑有趣。每當志工結束家訪要離開時,她都依依不捨地 送到電梯門口。後來,婆婆因退化而行動不便,就把鑰匙留在門邊,讓志工自己開門進屋。然而當志工告辭離去時,婆婆卻還是堅持送志工到門口。

「那時候,我們擔心婆婆要怎麽回去關門,她總說沒關係,其實我們都躲在電梯轉角處偷看她有沒有順利走回家,那分情誼就像家人般親密。」十多年來,一直陪伴婆婆的志工周碧雲 笑著說。

心景婆婆生活清苦,平日省吃儉用,卻很捨得布施,經常捐錢給慈濟來救濟需要幫助的人。1999年臺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時,婆婆二話不說,馬上將她積存多年的積蓄約一千六百 新元(約新臺幣三萬八千元)捐出來濟助灾民。「錢不多,意思、意思。」是謙虛的婆婆最常說的話。

因爲志工的愛,也讓婆婆對慈濟非常認同及護持,只要收到邀約,婆婆和義子一定準時出席慈濟的活動。2003年,新加坡分會舉辦十周年成果展,婆婆還是其中的一位看板人物。 當婆婆滿面笑容地站在自己的看板前時,也真實地見證了慈濟在新加坡的美善足跡。

◎母子之情深厚 婆婆心繫義子

然而好景不常,2004年底,當時已經九十六歲的心景婆婆在家中不慎跌倒,緊急入院開刀治療。工作、家庭兩頭燒,義子體力不濟,爲了全心照顧婆婆只好停止工作,家庭經濟頓 時陷入困境。

慈濟於是將婆婆從陪伴關懷的個案,轉爲生活補助的照顧戶,從2005年初起,每月補助生活費300新元,直到6月義子向政府申請補助有著落,而減至一百五十新元。

這時候,已經七十歲的義子健康逐漸走下坡,每日還要照顧年邁體弱、行動不便的婆婆,身體頗爲吃不消。2005年6月,在政府醫院的社工協助下,婆婆住進了仁慈療養院的長期 療養病房,)儘管如此,婆婆心心念念的,除了慈濟志工外,就是這個已經古稀之年,至今獨身的義子。

爲了不讓心景婆婆憂心,義子每天兩次,風雨無阻地帶著婆婆愛吃的食物到療養院探視婆婆。性情溫和的義子在醫院裏照料婆婆時,也會自動自發地服務其他老人家,讓旁人倍感窩 心,連護士都十分讚歎。

不幸地,義子於2007年7月發現罹患癌症,多次療程後病情都未見起色。他的身體日益消瘦,到後期變得形容枯槁。在治療過程中,義子因爲身體狀况不佳,再者也不願意讓婆婆 看到他的狀况而擔心,所以再也不能如期探訪婆婆。

在這期間,幸好慈濟志工爲他們母子搭起了橋樑,除了代替義子每週到療養院探視婆婆,志工也定期探訪義子,給予他支持及陪伴。

2008年初,義子病情惡化,他知道自己不久人世,無法繼續照顧婆婆,非常掛念,希望臨終前能見上婆婆一面。家人爲了圓其心願,便請慈濟志工攜帶婆婆,於2月17日在慈懷 中心,讓他們母子團聚。當時婆婆爲義子虔誠祝福,場面令人感動和唏噓,而義子心願已了,在2月20日安詳往生。

◎懂得知足感恩 婆婆輕安自在

2013年,已經一百零五歲的心景婆婆,是慈濟新加坡分會最年長的關懷戶,也是關懷時間最長的一個個案,至今爲止,慈濟人依然時時探望心景婆婆,給予最溫馨的呵護。回顧二 十年來的訪視過程,志工覺得學習良多。

王麗娟表示,每次探望婆婆後,婆婆總是回以滿滿的祝福話語,「我總覺得我們帶給婆婆的不多,只是做他的親人,陪伴她而已。但是,在婆婆身上,我看到了長輩的典範,生活雖然 苦,但是她不慳貪,捨得布施,慈悲喜捨,輕安自在,這是我從婆婆身上學到的精神。」

「每次我們探視她時,問她有什麽需要,她總是說沒有,卻一直謝謝我們去看她。心景婆婆就是很懂得知足、感恩的長者。這是我們要學習的精神啊!」周碧雲說。

不管生命的坎坷,不論生活際遇的困苦,一百零五歲的陳心景婆婆懂得知足感恩,輕安自在,就是一位長者給予我們最好的風範及身教。

圖左 : 2003年慈濟新加坡分會舉辦十周年成果展,婆婆還是其中的一位看板人物。當婆婆站在自己的看板前時,也真實地見證了慈濟在新加坡的美善足跡。[攝影者:新加坡分會文史組提供]
圖右 : 心景婆婆生活清苦,平日省吃儉用卻很捨得布施,經常捐錢給慈濟來救濟需要幫助的人。當得知慈濟在推廣竹筒歲月時,婆婆也當下響應掏出紙幣投入竹筒內。[攝影者:蕭明蘭]

圖左 : 義子鼻咽癌病情惡化,即將不久人世。家人爲了圓其心願,便請慈濟志工攜帶心景婆婆前往慈懷中心探望,讓他們母子團聚。[攝影者:蔡榮富]
圖右 : 心景婆婆耳朵重聽,認知能力及記憶力嚴重退化,慈濟人依然時時探望和婆婆說話,也不時拿出證嚴上人法照和一些舊照片給婆婆看,讓婆婆喚起了許多美好回憶。[攝影者:劉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