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敘利亞三歲半難民兒童 痛有口難言

E-mail 列印
「他躺在檢查床上,只能張嘴大聲哀嚎,因為稚嫩的年紀,除了痛,講不出其他的話。」約旦分會同仁林綠卿,第一眼看到亞敏(Yamen Anwar Albayadr)時,他小小的身軀,痛苦的哭喊,無助的神情,至 今說起,心疼依舊。

2024年5月1日,約旦分會醫療志工在敘利亞醫師的診所,看到一個三歲半掛著尿袋的敘利亞難民兒童,亞敏因膀胱結石已十天無法排尿,危及生命。但爸媽無錢負擔醫療費用,孩子與慈濟有緣,志工伸援,一段醫療之愛翻轉小小孩的命運,也讓所有參與的志工有了深刻的領悟與感恩。

◎難民悲歌 沒錢就無法活下去

三歲半的亞敏是敘利亞人,跟著父母,一個哥哥,四個姊姊,住在紮塔里難民營(Zaatari Refugee Camp)。爸爸安瓦(Anwar Hasan Albayadr)現年四十四歲,沒有工作。以前他們是住在敘利亞達拉 (Daraa)鄉村,以種田為生。2012年12月24日因內戰逃到約旦,被安排住在難民營中,不必付房租水電,每個人每個月有食物券十五約幣 (約合新臺幣七百零五元),目前靠聯合國的救濟過日子。

他們曾有一個兒子韋杉(Wisam Albayadr),在2019年罹患腦癌,當年孩子十二歲,因為湊不到八千約幣(約合新臺幣三十七萬元)的手術費,在等待三個月之後就往生了。亞敏家中還有一個五歲的姊姊莎拉(Sara),是腦性麻痺兒,本就命運多舛的家庭,孩子相繼生病,是難以承受的重擔。

5月1日,爸爸安瓦帶著掛著尿袋的亞敏,來到人醫會醫師莫納德(Dr Mohanad)的診所看診,因為他已經十天無法正常排尿。稚齡的他,在膀胱中有一顆一公分大的結石。五天前,爸爸想方設法借了一百約幣(約合新臺幣四千七百元)到安曼莎拉診所(Sara Saudi Center)裝了導尿管,但是五天後,孩子又無法排尿了。

「這顆結石,如果不開刀取出,病症不會解決,孩子會有生命危險。」醫師檢查後告訴他們,而開刀費用需要一千五百約幣(約合新臺幣七萬元),昂貴的手術費,猶如天價,他們無力負擔。

◎人醫仁心 孩子與慈濟的緣分

難民營裡面只有最基本的醫療照護,例如感冒發燒。如果不幸生重病了,只能自己想辦法到外面尋求幫助。幸運的孩子跟慈濟有緣,在敘利亞醫生莫納德的診所,遇到同仁林綠卿與醫療志工阿布烏貝達(Abu Obaida),見情況緊急,急急帶著他們到兒童外科薩拉醫生(Dr. Saleh Ayyoub)診所做進一步檢查。

「必須馬上住院,孩子有脫水現象,如果照X光之後,確定有結石,明天早上一定要緊急手術取出。」薩拉醫生診查後,當天立刻安排孩子住進露茲米拉醫院(Luzmila Hospital)。

位在安曼的露茲米拉醫院,起源於1948年阿以戰爭後,拿撒勒天主教修女會決定將她們當時的學校改造成醫院,為巴勒斯坦難民提供醫療服務。他們以西班牙露茲米拉伯爵夫人的名字,命名這家醫院,這裡也是薩拉醫生最熟悉的開刀醫院。

在約旦的醫療體系,每個醫生會有自己的診所,病人來看診之後,如果需要手術醫治,醫生就會安排去醫院開刀,所以診所裡是沒有辦法開刀的。此外,要在約旦的醫院住院還是要付保證金,所以慈濟的病人通常是醫生安排到熟悉的醫院,以醫師之名保證,就可以儘快安排住院,做檢查。

另一方面,來臺灣參加慈濟周年慶,約旦分會執行長陳秋華,知道這件事後,憂心忡忡的叮囑志工團隊要盡心盡力照顧亞敏,因為尊重生命,孩子是未來的善種子。志工團隊合心協力,提供最大的幫助,努力讓亞敏脫離險境,恢復健康。

◎人醫志工 陪伴行經生命幽谷

大家都驚訝那麼小的孩子為什麼有膀胱結石?這個病因有三:其一,家族遺傳,爸爸也有腎結石病徵。其二,紮塔里難民營水質不好,民生用水是抽地下水的,水質很硬,礦物質很多。其三,加上馬夫拉克區(Mafraq)沙塵暴多,天氣炎熱。如果不多補充水分,容易造成腎臟負擔。

5月2日,一早,薩拉醫師就通知檢查的結果,確定在膀胱中有一顆一公分的結石,要緊急開刀。決定要開刀,志工們趕緊前往醫院陪伴,正好人醫會麥旦尼醫生(Dr. Michael Al Madani),是這家醫院的內科醫生,也一起來關懷,手術期間麥旦尼醫生,在手術室與等候室中來回奔走,告知父母手術進度,寬慰安定他們的心。

「祈求上天憐憫,祈求孩子手術成功。」坐在等候室的爸爸媽媽,心中充滿焦慮, 只能默默流淚,撥動念珠祈禱。早上九點半進手術房,直到十一點半,醫生走出手術房報平安:「結石已經移除,現在在膀胱中裝了一個暫時的導尿管。」

薩拉醫生出來後,耐心跟家屬說明,手術過程與後續要做的治療,所有的人都鬆了一口氣,為亞敏重獲新生感到開心。同住在難民營中的叔叔也打電話來關心亞敏手術的狀況。爸爸深鎖的眉頭終於展開,有了笑容,他難掩心中的激動,大聲地跟叔叔說:「是慈濟,是慈濟幫助了我們!」

五月,感恩的日子裡,志工說明,五月的母親節是慈濟日,此刻,大家衷心祝福「慈濟生日快樂!祝福上人法體安康!與全球慈濟人身體健康!」

5月4日,經過兩天的住院觀察,亞敏一切都平安,可以出院回家了。原本清秀的臉龐,只能哭泣,如今展露歡顏,天真又可愛。父母的愁容一掃而空,因有這麼多愛匯聚,生病的孩子得以恢復健康,在約旦再一次展現奇蹟。

5月8日,亞敏回到薩拉醫師診所拔掉引流管,傷口恢復情況正常,健康狀況良好。病痛解除了,不必再掛著尿袋,沒有病苦的折磨,今後可以盡情地玩,回家後的亞敏很開心。

◎愛是解方 哪怕只付出一點點

「我跟他們介紹慈濟與上人,我們談到了『竹筒歲月』,關於布施,伊斯蘭中說布施可以改變命運。」在陪伴過程,志工如思(Mohamed Khir Alriz)跟亞敏的爸媽介紹慈濟與證嚴上人。

也是敘利亞難民的如思,一樣有段艱難過往,直到遇見慈濟。真誠地告訴他們,有些時候,人生會走到一些不好不順的時刻,好像阿拉離你很遠,這種時候就要更用心去付出,可以改善生活,改變命運,生命會變得美好,都要歸功於感恩跟付出。他用力重申,真心說道:「就算能力所及只有一點點,希望大家都可以去付出與布施。」

「我們非常歡喜,昨天看到亞敏的時候他有生命危險,感謝阿拉,今天他開了刀,手術很成功,感恩慈濟。」在生命交會時刻,如思感動更感恩,道出所有志工的心聲。

醫療陪伴志工阿布烏貝達(Abu Obaida)心喜藏不住:「就像慈濟一直在幫助人一樣,我也喜歡幫助病人,服務他們,帶他們到薩拉醫生的診所做檢查,協助他們住院,確保在手術前一切都準備好。像慈濟照顧我一樣的去照顧病人,減輕他們的憂愁。因為慈濟幫助了我,我也應該做善事,幫助慈濟,幫助病人。」愛出愛返,滿溢的快樂,讓他不知如何表達心裡頭千萬的感恩,只好反覆說著。

「當在跟家屬交談的時候,感覺這對爸媽是很純樸的人。在跟他們對話中間可以感受到他們那種無助跟很卑微的請求,讓人覺得心痛。」為了孩子,陪伴不缺席的林綠卿說出心底感觸及不捨,看著他們把自己縮得很小很小,然後很可憐的在請求的時候,會覺得一樣生而為人,為什麼他們要遭受如此沉重的,巨大的痛苦。孩子生病,痛在父母心,孩子生病,又沒錢治病,他們之前已經承受過一次失去孩子的痛苦。

「這種心酸感覺,尤其在翻譯的時候感受特別深。」言談間,林綠卿彷彿又看到他們很小心翼翼地求助,很卑微的想要他的孩子活下來。因為他們曾去聯合國及其他慈善組織都問不到,沒有人可以提供幫助,慈濟是他們唯一的希望。

「不是只有在約旦,很多地方都有如此殘酷的事發生。世界上還是有很多人,因為沒有錢,他們活下去的機會就失去了。」志工心有所感,更體悟自己肩上的責任,感恩上人醫療志業聚大愛,造無量福,救了許多沒錢治病的人,在暗角,點亮無窮希望。

圖左 :三歲半敘利亞男童,亞敏(Yamen Anwar Albayadr),掛著尿袋的孩子到人醫會醫師莫納德的診所來看診。他躺在檢查床上,只能張嘴大聲哀嚎。[攝影者:林綠卿]
圖右 :滿臉愁容的爸爸安瓦現年四十四歲,一家八口住在紮塔里難民營,靠聯合國的救濟過日子。[攝影者:林綠卿]

圖左 :人醫會麥旦尼醫生(左)是露茲米拉醫院的內科醫生,也一起來關懷,手術期間麥旦尼醫生在手術室與等候室中來回奔走,告知父母手術進程,寬慰安定他們的心。[攝影者:林綠卿]
圖右 :無助等待的爸爸,只能默默流淚,撥動念珠祈禱。他們曾有一個兒子韋杉, 2019年罹患腦癌,當年十二歲,因湊不到手術費,在等待三個月之後就往生了。[攝影者:林綠卿]

圖左 :坐在等候室的媽媽,心中充滿焦慮, 只能無聲流淚祈禱。祈求上天憐憫他們,祈求孩子手術成功。[攝影者:林綠卿]
圖右 :在陪伴過程中,志工如思(右)跟他們介紹慈濟與上人,竹筒歲月,布施的重要。[攝影者:林綠卿]

圖左 :薩拉醫生(中)跟大家說明,手術成功和後續治療,心懷感恩的他提及因有慈濟,有這麼多愛匯聚,孩子才得以恢復健康。[攝影者:林綠卿]
圖右 :經過兩天的住院觀察,亞敏一切都平安,可以出院回家了。原本清秀的臉龐,只能哭泣,如今展露歡顏,天真又可愛。[攝影者:林綠卿]
圖左 :回到薩拉醫師診所拔掉引流管,傷口恢復情況正常,亞敏的健康狀況良好,爸爸終於不再眉頭深鎖。[攝影者:林綠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