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0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家是考試的地方 永不放棄

家是考試的地方 永不放棄

E-mail 列印
為期四天的「2019年印尼四合一幹部研習」,從桃園靜思堂、臺北慈濟醫院及內湖環保站參訪,直到9月1日晚上來到花蓮靜思堂。

9月2日起到9月4日安排一連串的課程,將近九十位的學員安住聆聽「師徒之間」、 「法脈宗門」、「醫院的服務精神」、「慈濟的故事」、「靜思人文的責任與使命」,及靜思精舍師父分享的「靜思家風」等,一系列精彩的內容,期待大家溫故知新,充電再出發,回到社區深耕落實,播撒愛的種子,一生無量。

◎行在家裡

屬華人移工第三代的黃麗君,因早期祖父從中國大陸遷徙到印尼販賣米與各項土產而發跡,她身上有著祖先堅毅、仗義的性格。

當1998年印尼發生暴亂,很多受害者,心靈受到嚴重創傷,黃麗君與先生發心想去輔導這些不幸的人,當時,恰巧有一團體也發起輔導的工作,他們便加入;輔導人員的培訓設在一位慈濟志工的公司裡,當黃麗君看到那牆上掛著的出家師父法相時,感到特別親切,原來是1993年朋友告訴她,在臺灣花蓮蓋醫院的證嚴法師。

1999年黃麗君因為先生朋友的介紹而加入慈濟會員,2000年開始參與志工也參加培訓的行列,接著因為兩個孩子陸續誕生,直到2010年才受證成為慈濟委員。

原本很內向的她,因為參加慈濟常常與人互動、關懷別人而變得樂觀、敢開口,脾氣也變得溫和許多。一直以來她是一位愛打抱不平、對孩子很兇的人,慈濟讓她改變,她說,「以前我會很生氣與做錯事的人講道理,現在我不會生氣了,會先跟他說,不要這樣做,你應該要怎樣做。」現在會先設身處地為他人想,再幫忙解決,而不是一味地發脾氣。

「慈濟是學習的地方,而家是考試的地方」,在慈濟裡可以控制脾氣學習如何去包容;而家裡要面對一個很聰明卻不愛讀書,覺得人生不完美、沒意思的孩子,和照顧一個易發脾氣、動作緩慢的唐氏症寶寶,尤其需要更多的用心與耐心。就如此次學員接著要到臺北慈濟醫院三天的學習,先生承擔他們的翻譯人員,她就必須趕回去換先生前來。她說,「我們夫妻必須要有一個在家,要輪流照顧。」

「行其實是在家裡;靜思語有一句『不要被難克服』讓我體悟很深。」她堅定表示,要克服萬難,以更大的愛心陪伴兩個小孩。

此次回臺精進,第一天抵達桃園時,「如常」影片中一位年長的慈濟志工用最後的生命陪伴活在貧困中的人,令她很感動。影片最後一幕,深夜裡一部車子行在彎曲的鄉村小路,似乎看不到盡頭,仍然平穩前行;前面雖然是一片黑暗,車燈卻照亮眼前的路。「這就像不知前面的路如何,仍然要勇敢向前行,終究會走出黑暗,抵達路的終點。」

這是她第四次回臺參加四合一研習,回來充電、學習,要將所學帶回印尼落實在社區,陪伴、啟發志工的愛心,凝聚大家的向心力;另一方面帶大家回來參加臺北慈濟醫院的醫院志工學習,為即將在2020年11 月啟業的印尼慈濟醫院準備,讓醫院具有更完善的慈濟人文。

◎看見改變

原在印尼做輪胎生意的許書興,2003年因為阿姨的邀請參加印尼分會的痲瘋病院義診而認識慈濟,對慈濟人的身行與人文深受感動,而在2007年參加培訓;但是因為工作的關係,一直到2015年才受證成為慈濟大家庭的一員。

「人類的成功是勇於從失敗中爬起來。」他曾經因經商失敗破產,這句靜思語讓他從新站起來。

進入慈濟,許書興不僅觀念改變了,生活習慣也改變;他不再抽菸喝酒,想法變得比以前更樂觀,以前做生意若不賺錢就會擔心到睡不著覺,他笑著表示:「現在看很開,虧本也沒關係。」已改行從事礦產貿易的他,掩不住滿意之情:「現在生意反而越做越旺了!」

目前許書興在社區承擔慈濟義診活動中總協調的工作,不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他發願要照顧好每一位志工的心。參加慈濟後讓他不再執著,更懂得溝通協調,他說,「希望每一位志工都不退轉能再次來參加。」他更發願要招募更多的志工一起參與。

公司合夥人對他的改變看在眼裡,也深受感動,不僅支持他做慈濟,也參加今年在臺灣舉辦的實業家靜思生活營,並分期捐善款成就榮董。許書興很高興分享,「合夥人明年就要回來受證了。」

今年是他第二次回臺參加印尼四合一幹部研習,期待回到心靈故鄉,能更深入了解上人的法與醫院的人文,回到社區運用,也為即將啟業的印尼慈濟醫院做好準備。

每一位慈濟人身上都有一部大藏經,走過的足跡也是慈濟美善的歷史,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也是一部令人細細品味可以一再閱讀的詩篇。

圖左 :原本很內向的黃麗君,慈濟讓她改變,現在會先設身處地為他人想,而不是一味地發脾氣。[攝影者:莊煌明]
圖右 :將近九十位的印尼四合一幹部研習學員安住聆聽一系列精彩的內容,充電再出發,回到社區深耕落實。[攝影者:黃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