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3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不分宗教 汲取醫療人文

不分宗教 汲取醫療人文

E-mail 列印
來自馬來西亞雪隆的蘇毅醫師,是馬大醫學院教授,及無語良師總監。自2005年,已來臺參加四次人醫年會,在大馬積極帶動無語良師團隊。2019年是第五次來臺參加年會,引領十三位醫護同仁及學生,來臺參與慈濟人 醫年會,學員中有回教徒、佛教徒、基督教徒,不分宗教學習新的醫學知識、醫療人文,如何更貼切對病人及家屬的關懷,汲取更具體的教學方案。

◎推動無語良師

2004年,印尼「蘇娜美」海嘯後,因為馬來西亞與印尼是比鄰,當時蘇毅參加骨科學會,想去幫助災民,因此接觸慈濟。慈濟在各地賑災後,半年至一年間,持續陪伴關懷,他覺得慈濟的組織很特別,隔年就加入慈濟人醫團隊。

在大馬有很多不同種族,因為宗教因素,基督徒、回教徒,不可捐贈大體及器官,必須在一天之內下葬大體,但可捐贈細胞。無語良師的捐贈幾乎都是佛教徒,有些異教徒則是透過報章雜誌,了解大體捐贈是要貢獻醫學或科學研究,認同此理念而主動聯繫。通過此管道,而進一步認識到證嚴法師及慈濟,非常認同慈濟的大愛無私精神。

2012年,透過馬來西亞大學,與慈濟大學合作簽屬備忘錄。馬來西亞的大體是由國外請購來,蘇毅有解剖的教學,也了解慈濟的無語良師捐贈過程,在2015年正式成立無語良師捐贈工作團隊,透過與慈濟合作,使醫學院學生提升慈悲心與人文醫療。關於回教徒在醫學方面的參與,為讓彼此尊重宗教宗旨,課程設計讓學生明白,大體捐贈的過程,及無語良師生前紀事,讓大家感受其中,感動不已心懷慈悲心。

回臺參加人醫年會,最想學習的有三部分,學習新的醫學知識、抄刀的技術、醫療人文,如何更貼切對病人及家屬的關懷,學習怎麼去做一個好醫生,希望學到具體的教學方案。

無私捐獻的無語良師,必需家訪才能知道其生平事蹟,將此過程記錄,透過此教學方式讓學生了解,除了醫病關係外,為什麼往生後,願意貢獻己身,成為醫學方面的巨大貢獻;更期望未來的大醫王都要心懷仁醫仁術,為社會貢獻良能。

◎無欲則剛 心才能清淨

9月12日早上,人醫年會學員到靜思精舍巡禮。蘇毅悠然漫步在精舍步道,遠眺雲霧渺渺的中央山脈,每次來都有不同的感受。蘇毅提到,來臺參加人醫年會五次,只有一次遇到下雨在室內進行活動。2019年4月,會同馬來西亞的幹部回到精舍,與常住師父出坡,到當歸園圃拔雜草,蘇毅說:「必須拔除野草,保護當歸的生長。」

在出坡中體會良多,感受非常特別,猶如在生活中得很用心尋寶,不能只是隨緣或順便的心態;如不用心,會見不到寶物就在眼前,用心找才能「如獲至寶」。拔野草找當歸,學到法,要在自己心中找。

這次精舍巡禮,從建築物及花草樹木中,找到不同的法則。德根師父帶領大家走入落雨松區的清涼地,迎來陣陣清風,頓時身心沁涼許多;德根師父解說,樹應該讓其自然生長,維持自然生態平衡,不要刻意再植入其它樹種,這也是上人的依戀。有些東西就是不要刻意去強求,平常心面對一切,「無欲則剛」,心才能真正的清淨。

圖左 :蘇毅是馬大醫學院教授與無語良師總監,在大馬積極帶動無語良師團隊。[攝影者:吳雪慧]
圖右 :蘇毅醫生(左三),第五次回臺參加人醫年會,希望汲取具體的醫療教學方案。[攝影者:吳碧華]

圖左 :9月12日早上,人醫年會學員到靜思精舍巡禮。[攝影者:鄭村池]
圖右 :由德根師父導覽,蘇毅(右二)與人醫會學員,漫步在靜思精舍,蘇毅表示,每次來都有不同的感受。[攝影者:鄭村池]
圖左 :蘇毅與醫護同仁及學生,精舍巡禮中,從建築物及花草樹木中,找到不同的人生法則。[攝影者:鄭村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