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3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排除萬難 投入前置再精進

排除萬難 投入前置再精進

E-mail 列印
2019年10月17日來自臺灣的臺中、彰化、高雄、屏東、苗栗和南投等地,兩百七十七位慈濟志工搬運一箱箱物品搭著火車,中午聚集花蓮靜思堂,為隔天18日至20日為期三天的「2019年中彰投港苗高屏區培訓委 員慈誠尋根暨精神研習會」做好前置作業,以安頓好學員的學習和生活起居。

功能團隊約四十人,一到花蓮把握時間回靜思精舍,在指導法師德佩師父、德劭師父建議下商議課程與相關細節。經過二個小時的討論,將細節研商到最完美的程度,期盼能讓研習會順利圓滿。

◎一家四口 同門精進

課務規劃團隊是研習會的靈魂,在講經堂裡,幾位志工有著灰白頭髮,年紀大都介於六十歲到七十歲之間,正彎著腰一蹲一站、來來回回地用心貼著地標。

「小小地標雖不起眼,卻可以指引學員動向定點;最重要的它是『環保紙黏土』」場地及動線規劃的彭賢彥說:,不但不會傷害地板,而留下傷痕:還可以一再地使用,是慈濟一直致力環保的理念。

彭賢彥以前是遠東百貨公司主管,他將要求部屬的心,回到家同樣要求孩子,必須如他就讀臺中一中的優異成績,常以打罵方式教養,所以親子關係一直不好。雖然兒子彭鈺祥曾經透過妻子轉達,感恩父親對他的嚴格讓他沒學壞。

彭賢彥在2011年應邀參加《法譬如水》經藏演繹,經過法的薰陶及齋戒一百零八天,感受到自己的壞脾氣;因此,他開始思維尊重每個的想法與天分,主動關心孩子的生活與工作,也戒掉菸、酒及檳榔的惡習。

正式研習雖然在隔天才展開,音控五人組為研習會多場地的規劃,著手認識各音控室的放音狀況,在營隊期間擔任課程影音播放。其中彭賢彥的妻子鐘妙理及女兒彭琬婷同時投入音控工作。

鐘妙理因為兒子彭鈺翔是培訓學員,所以在女兒的邀約下,與團隊的安排,第一次擔任音控工作。十年前即接觸慈濟環保的鐘妙理,在做環保前,感受到心中的煩悶如堆積如山的回收物,待分類與丟棄的垃圾後,不知不覺地感受到煩憂一掃而空,心情無比開朗,才逐漸地投入慈濟推展志業,至今已受證八年。

彭琬婷因為父親彭賢彥以公司主管的習慣,極度苛求她與哥哥彭鈺翔的課業,所以他們只要看到父親下班返家,立即躲到樓上房間。但是六年前她看到父親加入慈濟後逐漸的改變,返家主動關心她的工作與生活;同時,看到大學同學在工作中高樓墜落意外往生,彭琬婷才體會出人生無常,於是接受母親的建議與安排,參加社區志工見習,接續委員培訓受證。

自謙不擅言語的彭琬婷,選擇擔任音控工作持續四、五年,體會到「用心在當下」的重要,稍有閃失將影響課程的進行,她也認為擔任音控可以與很多人結好緣,增進學員的慧根。另一方面,讓平日工作的壓力及浮動的心再一次洗滌,並學習「誠」與「情」,增進人際的溝通能力。

◎放鬆身心 用心當下

總務機動組與生活茶水組,年齡層分布於五十歲至七十歲之間,他們遠從臺中來到花蓮,為了尋根精進學員有個安心與美好的學習環境,在身心寬暢區桌椅的設置,還將在桌上擺放小品花。

工作長桌上有長、短的葉瓣與玫瑰花,幾位志工低著頭、眯著雙眼,仔仔細細地修剪。經過片刻令人賞心悅目的小品花就此完成。資深志工呂清音說:「插上小品花,學員在身心寬暢享用點心之餘,也可以欣賞美美的花藝,有助於放鬆身心,用心當下。」

生活茶水組夥伴每天提供兩次點心,且茶點日日有變化。每位都戴上口罩與手套,挖除芭樂籽,切成小瓣成品;沖泡調配小葉紅茶,提供功能團隊享用。首次負責研習會生活茶水的莊苓華表示,為了確保食材的新鮮和降低運費成本,所使用的食材大部分採購於花蓮當地,也相信「原產地的產品就是品質的保證。」

◎供餐擺盤 沉澱身心

香積組除了準備色、香、味俱全的菜餚外,特別準備了「師公飯」和「鹹豆腐」,要讓學員體會早期「慈濟克難功德會」篳路藍縷艱辛的過程,體驗當時清貧之苦。

志工林心罕以多次參與營隊的經驗,告訴香積夥伴:「擺盤就是要讓自己學習禪定,讓心沉澱下來,不去牽動他人的心,而是修煉自己的心。另外在擺盤的時候要輕輕放下,才不會轉動盤轉。」

餐桌上擺放的惜福水,是提供用餐後涮碗之用。志工宋宛蓁自願承擔裝盛惜福水及擺放工作,雖然回來營隊多次,但是這工作卻是第一次承擔。林心罕提醒惜福水必須是溫水,不要讓大家喝到冷水。

宋宛蓁聽過林心罕的提醒,心想「廚房小型飲水機只提供冷水,沒有熱水,怎麼辦?」三位夥伴幾經討論及詢問下,才又發現廚房有另一臺大型僅提供熱水的開飲機。所以,她們想到先備妥各桌半壺的冷水,再添加熱水,即能順利裝妥整壺的溫水;或是事先準備整壺的熱水,隨著室溫漸漸降溫。這樣的討論過程,讓宋宛蓁學習到凡事不一定一成不變,而有更多的選擇是學習的精髓。

◎發揮良能 不負所學

學員關懷組分別擔任起報到、隊輔及醫療任務。來自伸港的林月英,生長於一貫道的家庭,在良善環境的薰陶下,從小良能即被啟發,具備愛心。開業助產士的她,曾經受初中同學邀約認識慈濟,在1978年開始每個月主動匯繳善款。

2006年林月英在一次陪骨髓捐贈個案來到花蓮,與中區人醫會紀邦杰醫師結識,在其鼓勵下,即投入慈濟人醫會行列。隨即參加委員培訓,此後發心立願,全心投入。舉凡訪視、鋪磚、醫療志工、人醫義診……都有她的足跡。人醫志工,為善不落人後,每次尋根課程,她都義不容辭地出現人醫身影。

林月英一向口吐蓮花,最喜歡說「平安就好」,每次出班人醫,緊急處理好學員身體狀況,都深深覺得「發揮良能,不負所學」,她表示慈濟是真正的修行道場,所以總是做得法喜滿滿;她也簽了身後器官捐贈,準備化無用為有用。

◎無畏病苦 積極投入

六、七十歲志工,推著寢具被套等,分送各寮房。來自苗栗近七十歲的徐美蘭說:「在醫院裡看到病人哀哀叫,太辛苦了,我才不要這樣……」,所以,她護著腰跟著大家一起分送被套。

三個多月前,徐美蘭因為烹飪美食時,端起過重的米漿,加上姿勢錯誤,不小心閃到腰而痠痛,到醫院接受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腰部脊椎滑脫,需要手術治療。徐美蘭想到在醫院當志工時,看到病人的苦狀,她極度不願意加上害怕手術,所以藉故請假外出接受中醫推拿,不料第二天漸漸好轉,而免除手術之苦,她強烈自願出院,繼續接受中醫推拿復健,也逐漸不痠疼。

「希望身體不再故障,做就對了……」喜愛製作美食的徐美蘭,不斷工作成為日常,義賣所得投入救濟所需,相對的身體越來越好,所以,投入寮房組工作。

臺中港區洪櫻枝,一個多月前不捨也是慈濟志工的丈夫童正雄往生,常在家傷心獨自落淚。子女們不希望她待在家裡觸景傷情,加上慈濟法親的邀約,洪櫻枝終於願意共同承擔寮房组工作,提供尋根精進學員安眠的環境。工作中,她漸漸展開笑容。洪櫻枝已規劃這次尋根任務結束後,將在下個月承擔醫療志工的任務,讓自己化小愛為大愛。她說:「就是要把握當下,趁著現在還能走、還能動的時候,能做就是福。」

雖然每年都舉辦尋根暨精神研習會,但是學員對靜思精舍的環境熟悉度,和精舍可使用的空間位置,都是一大考驗。德佩師父溫馨提醒團隊,不論是在用餐、巡禮、飲水座談……一定要讓學員熟悉環境、掌控時間。

這次精進研習會學員來自七個地區,這也考驗著工作團隊的默契。德佩師父期勉大家:「以虔誠的心,展現合和互協的能力,事事都要做最好的準備,就能通過所有的考驗,相信一切都會順利。」一番的期許,讓功能團隊穩定軍心。

一比一的服務,功能團隊各司其職,只為歡迎新發意成員深入慈濟,一同為天下眾生謀福祉;也給學員在尋根暨精進研習會上精進求法,回到社區落實在生活上,帶動親朋共同走入慈濟發揮大愛。

圖左 :先行抵達的課務團隊,放好個人隨身行李後,立即到一樓講經堂確認各自的定點。[攝影者:吳明土]
圖右 :營隊指導法師德佩師父、德劭師父期勉大家:「以虔誠的心,事事做最好的準備。」[攝影者:楊文道]

圖左 :來自七個合心區培訓幹事,透過總協賴耀宗師兄介紹,依序起立與大家打聲招呼致意。[攝影者:楊文道]
圖右 :工作人員不畏辛苦蹲、跪在地上,合力拉著水平線,為了讓學員在莊嚴道場中,培養慈濟人文氣息。[攝影者:楊文道]

圖左 :生活組志工戴上口罩與手套,把芭樂裡的籽,慢慢挖出,變成一個半月形成品。[攝影者:鄭春金]
圖右 :茶水組趙麗月(左),因為她有八位幕後一起回來尋根,麗月特地自願承擔茶水組,回來陪伴他們。[攝影者:吳明土]

圖左 :呂清音師姊(左)分享:「學員用點心時,眼睛可欣賞美美的小品花,就能心到眼到,用心在當下。」[攝影者:鄭春金]
圖右 :鐘妙理(右)、彭琬婷母女,為兒子(兄長)彭鈺翔培訓研習,投入音控工作。[攝影者:張美齡]
圖左 :近七十歲護腰的徐美蘭(左)說:「在醫院看到病人哀哀叫,我才不要這樣……!」[攝影者:張美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