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3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回眸 那條篳路藍縷的慈濟路

回眸 那條篳路藍縷的慈濟路

E-mail 列印
德慈師父分享五十多年來跟隨上人,草創「克難慈濟功德會」的過程與艱辛。當初,上人出家不容易,因緣在那就在那,安住在花蓮。

他們四位因為聽上人講經,想皈依上人,上人就非常擔心,自己都不夠吃,怎麼能收弟子 ,後因隨順因緣、有緣就要度之心,於是又回普明寺借住。「上人沒錢,他們也沒錢,還不准他們回家拿錢。」因為,上人怕他們會有依賴性,不能吃苦耐勞。上人期待弟子們要老實修行,能夠自力更生的出家人。

上人和三個弟子,四個人借住在普明寺,空間只有六尺四,因為沒錢,所以借地種地瓜當飯吃,種花生換花生油。自力更生,第一份工作是打毛線,七個人要生活,半個月才領薪,窮到一毛錢都没有。之後因普明寺後方有田地,想到種田,於是借牛、借犁,頂著大太陽耕田,常曬到快暈倒。

沒錢買菜就吃野菜,下雨天拔不到野菜,就吃鹹豆腐配飯,生活相當艱苦……。德慈師父回憶起過去的種種,提到上人因為營養不良,全身無力,經常心臟病發作,但是上人怕花錢,都沒看醫生,他們都感到很心疼。

有一天師父在鳳林的醫院,看到了一位難產的婦女,因為沒錢繳保證金治病,被扛了回去。師父回來之後,因為牽掛被扛回去的兩條生命,不知是生是死?而哭了好幾天。因此,有了成立功德會,幫助貧困的想法。

可是,當時自己都窮到連一毛錢也沒有,怎麼有辦法去幫助別人呢?但是上人堅持,對的事情,再辛苦也要做。慈濟第一位長期照顧戶,是一位八十幾歲,從大陸來臺灣找丈夫的林曾老太太,不過當時她的丈夫已經去世了,所以慈濟開始長期照顧直到她往生。接著又幫助罹患青光眼的婦女開刀,但是,後來因為被丈夫責難,她自殺了。因此,開啟慈濟後續定期關懷家訪的序幕。

為了籌備慈善救濟的善款,精舍師父們克己、克勤、克儉、克難,做了各種家庭手工,一點一滴累積善款。雖然是做好事,「但還是遇到很多考驗,常常這個月在擔心下個月,要如何拿出錢來做救濟的工作。」

師父們借地、借油、借米過生活,上人的母親買土地讓他們蓋房子,最後精舍蓋好,還欠一大筆錢,再加上農作虧損,負擔更是沉重。慈師父告訴大家,不知道這些日子是怎麼過來的。

德慈師父說,上人要他們到山上鋸竹子,會員一天省下五毛錢,三十位一個月增加四百五十元,加上基金七百元,這樣就超過一千元。雖然社會救濟工作很辛苦,每個月都很緊張,收入支出常常無法平衡。上人的原則,「我們已經出家了,要承擔救濟眾生的責任,靠自己的勞力,第一代的弟子要徹底㩘牲。」因此十三年救助工作就這樣熬過,幫助了很多有困難的人。

因緣,短短五十多年,慈濟足跡遍布五大洲,在每一個國家,能有當地的人在當地帶動慈濟,讓苦難的人能得到照顧。大家都是義務而來,深入民間親自拔苦予樂,做得越多福就隨之而來,從做中改變習氣,培養德行,有做就有得(德)。

德慈師父說,今天分享的時間短,雖不能詳述,但請大家用心體會,白手起家的精神和過程,挑起如來家業,人人成為種子帶動當地,只要有慈濟人的地方,社會就祥和。

來自印尼名丁宜的Erik Wardi是第一次回來花蓮,看到法親們這麼用心、熱誠的招待,深深的感受到好像回到家一樣!德慈師父話說當年上人克難創辦慈濟,上人和師父們艱困的生活,還是堅持救濟眾生,那種毅力令他感動,就是上人的堅持和毅力,才能有今天的慈濟。父母和姊姊都是慈濟人,他很自然的進來,但他更相信自己走入慈濟是對的,因為可以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來自印尼雅加達的梁潔心,在社區擔任導覽和人文志工,有讀、聽過很多慈濟的故事,只知有一位婦人難產而讓上人發願要蓋醫院的決定,但她並不知上人和師父們,早期是那麼辛苦,在聽到德慈師父細説克難白手起家的經過時,她感動的落淚。

梁潔心說,自己是生意人,只知道做生意賺錢,不知「窮」是什麼滋味。她更難以想像,窮得什麼都没有的上人和師父們,還要去救別人。梁潔心認為,也許自己可以改變什麼,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如今,梁潔心即將受證成為慈濟人,她發願以後要用心做慈濟,一心一幫助苦難人。

圖左 :德慈師父雖說得很平實,學員們卻能感受到當時上人和師父們的處境,人人都仔細聽講,勤作筆記。[攝影者:邱瑞連]
圖右 :德慈師父講古,學員們感受深刻,紛紛提筆記錄下重點。[攝影者:邱瑞連]
圖左 :來自印尼雅加達的梁潔心,在聽到德慈師父細説克難白手起家的經過後,她感動得落淚,難以想像窮得什麼都没有的上人和師父們,還能發心助人。[攝影者:洪岱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