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0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靜思家風 脈脈相傳

E-mail 列印
人生的因緣際會常是探索中的改變,不是自己能決定,與其說是上天的安排,不如說是貴人相助的福報,改變一生,做自己想做的志業。

「2019年中彰投港苗高屏培訓委員慈誠尋根暨精神研習會」第二天,10月19日 上午進行「靜思家風 脈脈相傳」座談,由慈濟資深志工靜淇師姊主持,邀請靜思精舍德晴師父、德佩師父、德劭師父,向即將皈依、受證的四百六十六位培訓學員說起他們的慈濟因緣,與在精舍生活的心靈風光。

◎ 推動慈濟電腦化第一人

三十七年前,住在繁華的臺中市,二十四歲才華橫溢、年少志氣高的年輕小姐,她畢業於最熱門的電腦科技科系,懷著遠大報負,貢獻社會。卻在一次花蓮的旅遊,一晚的精舍住宿,一小時的證嚴上人的聽法,出家改變了一生的命運。

這位小姐就是目前慈濟花蓮精舍的德晴師父,師父是慈濟克難功德會電腦化的第一位推動者,1988年初慈濟開始推動電腦化,在簡單的長桌、長椅上,辛勤的教導志工們,如何使用電腦打中文,如何將二十二萬筆的會員資料資訊化,有條不紊的降低人工,提供工作效率。

德晴師父說: 「難道我要上班到退休過一輩子?難道薪水高的背後要付出健康的代價?人生更有意義的日子是什麼?我要的是甚麼?」,「『出家』是我人生最好的選擇,在慈濟出家實現職業與志業合一的心願,幫助慈濟勸募的電腦化。」很少離開臺中的我,毅然決然答應上人的邀約,在家人的祝福中,迎向內心的渴望。在精舍作息規律下,展開人群互動,精進學法、慈濟電腦化的職志實現。

「忙人無是非」是德晴師父的座右銘,因為她認為很多事情,都學習承擔;在心寬念純的心境,忙碌也是很快樂,自然沒有煩惱。分擔慈濟家業,是一項調節生活成如規如矩的作息的方式,且培養專注力。守戒律的生活,讓身心更健康。

◎為常住眾的身形莊嚴

出家前的德佩師父具有縫紉專長,因為做第一件僧服供養上人,但是太大件不合穿,所以到精舍接受德仰師父的指導。後來因為父親生病往生,為報親恩而住進精舍卻沒有陌生感,像是回到自己的家。之前就發願要報親恩跟緊上人,兩年後因緣成熟就出家修行,這堅定的心是源自於上人的法。

德佩師父說,當時受戒總共有五、六位,他們跪在上人的面前,上人對著他們說:「你們的身,是父母給的,我是用「口」生你們;我疼你們的心,不會輸給你們的父母。」在精舍二十多年來,德佩師父感受到上人對弟子慧命成長的那份心念,所以他抱著「盡形壽獻生命」報師恩的心在精舍付出。他在精舍與常住眾們共修,感受到和合互協氛圍中學習,德佩師父更感恩有這個因緣學了一技之長,能為常住眾的身形莊嚴,覺得很有福,以感恩的心安住在精舍裡。

目前精舍有二百多位師父,上人很注重穿著,至少要乾淨整齊,除了平常小的修補由常住眾自己來外,其他的僧服、淨住女、清修士常住眾服裝,以及被單、枕頭套,甚至慈濟大學每年七十幾位無語良師的白袍,都是由精舍衣坊間製作。

「有人就有事,有事就有非,要是非當教育。」精舍生活,德佩師父體會到人與人相處團體生活中需要彼此包容,師父認為時間會過,因緣會變,只要心念轉,沒有嚴重的事,也能將惡緣轉善緣。

◎精舍修行 學到許多功夫

話說1989年國中三年級的女學生,即接觸上人靜思語,透過廣播電臺了解慈濟,知道上人的悲願,在花蓮啟建綜合醫院。1990年在臺中參加「幸福人生講座」聆聽到上人的開示,即發願要就讀慈濟護專,所以1993年高職護理科畢業後才進入慈濟護專就讀。在兩年護專生涯,每逢假日即到精舍做志工,蒙受師父們的照顧與疼惜,也期望她能在精舍常住。「上人是我追尋的明師,希望因緣具足時能夠出家。」

1995護專畢業後回到臺北工作,但是每當放假日或是大夜班下班,即到花蓮靜思精舍做志工。數月後到花蓮慈濟醫院工作,期間她陪著父母親到精舍。她藉機請求上人能夠出家,不料上人告訴他們:「女兒如果沒在這裡出家,也期待她出嫁;如果沒有出嫁,也煩惱一輩子。」在二十歲女孩的心理認為:「上人是反對我出家!」想到這她悲從中來。

事隔三天,她再請示上人,上人才說:「年紀輕輕二十歲,父母親會捨不得」,也就是要給父母親時間,因此1995年11月,她開始在精舍常住下來。1998年辭去醫院的工作,專注於精舍工作,2001年二十五歲因緣成熟她出家了。

目前已出家十八年的德劭師父,在精舍生活已二十幾年,細數精舍出坡高達五十多項,且不包括如大寮、香燈、打掃寮房、淨房……正執事項目。甚至1998年間拆除觀音殿,增建寮房、主堂時綁鋼筋、洗石子、模板油漆;地下室挖土,鎖螺絲……什麼工作都參與其中。德劭師父歡喜分享:「因為來到精舍修行,才能學到這些功夫,也培養信心、耐力、毅力與勇氣。」

德劭師父說起第一次輪值大寮時,碰到全球人醫年會的進行,一天中餐需供應一百五十桌的餐食,再加上精舍師父第二輪的用餐人數。她感恩所有師父合和互協,她負責備料,其他師父每人負責一道菜餚的烹調,順利在十點五十分準時供餐。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

◎繼續走慈濟的路

三位師父現身說法,從出家到清苦的修行方式,是如何應對,之前在俗家的小愛家庭,茶來伸 手飯來張口,如今在上人引導的大家庭裡修行環境,娓娓道出修行的歷程。

學員林忠青醫師,從慈濟大學畢業後,回到熟悉的花蓮的心情大大不同,過去是到慈濟大學看老師、同學,重溫七年的醫學院生活;這次回花蓮是到精舍、靜思堂,珍惜三天時間,拋開醫院的繁忙,靜心、專心、用心的聆聽上人的開示,機會是難得的。

「慈濟家風克勤克儉讓我體驗很深,當醫生不能只有名利,不能只有教學與臨床,更要秉持 慈濟家風深入研究領域,這才是醫生的本分。」回到花蓮心靈的故鄉,讓林忠青改變了人生方向,不再是利益的導向,而是更大愛的價值觀。林忠青道心堅定地說:「培訓只是開始,訪視、關懷弱勢、救人是我的心願,我將繼續走慈濟的路。」

臺中市豐原區慈濟長照C計畫的負責人蔡承翰,長期置身在老人照護的志業,第一次回到花蓮心靈的故鄉,心情格外激動,尤其是在「慈濟家風 脈脈相傳」的課程中,感受到三位師父在精舍親聞上人的法,「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認真的講述法脈分享培訓學員。

蔡承翰說:「精舍師父分享的身教、言教、經教,是我收穫最大的,我可以回到職場利用到長照的照護,用上人的『日行三好』,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與老菩薩分享;不僅是聽經、說法,更重要的是力行,這是我回花蓮的最大收穫。」

◎三姊妹 學習做有意義的事

臺中學員張玉珠、張月枝、張碧月,從慈濟志玄基金會「靜思茶道」課程的因緣進入慈濟,因為上人說:「走路要輕,怕地會痛」,那種悲天憫人、仁愛為懷、大愛無私,深深感動她們,邀約一起培訓,集小力為大力,群力願行,矢志成為上人的弟子。

「靜思家風 脈脈相傳」課程,三姊妹感受到上人「平等、尊重、愛」,是他們要學習改進的,因為在過去總是有分別心,看高不看低,缺乏慈悲喜捨的心,上人的無私大愛彰顯人性的價值,縮小自己,用佛法改造無明的內心。另外,「克勤、克儉」的慈濟家風是要堅持的,不要再被百貨公司的物質所吸引,降低對奢侈物質的欲望,省下金錢,救助苦難,學習上人做有意義的事。

三位姊妹各用一句話表達內心對慈濟的感恩。大姊張玉珠:「我要更精進!更歡喜!」二姊張月枝:「永不退轉!」三姊張碧月:「忠貞不二 !」 三姊妹的全家有七仙女,還有四姊妹尚未受證,她們共同的心願是,不久的將來會有「七姊妹」都是慈濟志工,都是上人的授證弟子。

一場侃侃而談,深入淺出、妙語如珠的座談,道盡慈濟家風的規範、行為準則、追求的核心價值與信念,作為世世代代承襲的慈濟人文典範。

圖左 :三位精舍師父分享個人入慈濟因緣與使命,學員深怕自己遺忘,書寫著妙法重點。[攝影者:楊文道]
圖右 :學員課堂上專心聆聽精舍師父分享「靜思家風脈脈相傳」,並且用心勤作筆記。[攝影者:楊文道]

圖左 :德晴師父分享:「一趟花蓮旅遊、一日精舍行、聆聽證嚴上人一小時的說法,改變了我的一生命運。」[攝影者:簡鴻海]
圖右 :德佩師父具有縫紉專長,感恩有因緣學了一技之長,能為常住眾的身形莊嚴,覺得很有福,以感恩的心安住在精舍裡。[攝影者:簡鴻海]

圖左 :德劭師父歡喜分享:「因為來到精舍修行,才能學到這些功夫,也培養信心、耐力、毅力與勇氣。」[攝影者:簡鴻海]
圖右 :德學員林忠青師兄珍惜時間,拋開醫院的繁忙,靜心、專心、用心聆聽上人的開示。[攝影者:簡鴻海]

圖左 :第一次回到心靈故鄉的蔡承翰師兄,能如此貼近上人聽聞佛法,心情格外激動。精舍師父分享的身教、言教、經教,讓他收穫滿滿。[攝影者:簡鴻海]
圖右 :學員張玉珠(左)、張月枝、張碧月(右),三姊妹共同受證成為慈濟靜思弟子。[攝影者:簡鴻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