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3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行經 莫在人群中缺席

E-mail 列印
這是一個「經典款的師徒之間」,呂慈悅師姊在「2019年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花蓮場」課程「佛陀的一生」,開宗明義就這樣敘說著。而此種特別的場景和意境,也將在今年(2019)的慈濟歲末祝福裡,綿綿展 開……

慈悅師姊表示,今年歲末祝福演繹的內容有別於往年,係以「佛陀的一生」與「行願半世紀」這兩大主軸來進行音樂創作,音樂的前奏所呈現的畫面,就是「莫忘那一年、那一件事、那一群人」的事蹟,而小小間奏所呈現的,乃是慈濟人「誠、正、信、實」的情懷。

呂慈悅並說,佛陀的一生,示現「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問道、苦修、悟道、轉法輪」,每一段音樂前奏、間奏的呈現,就是要契合「生老病死」這四苦。

了解佛陀的一生,印證行願半世紀,牽引出慈濟大大小小的事,讓眾人知曉,原來我們都一直走在菩薩道上,願行如常、足跡綿長。而如何廣邀更多人,一同進入靈山法會,也將是今年重要之事。所以,它融合戲劇、舞蹈、手語,並搭配慈濟人遍布角落足跡的影片,深入淺出地詮釋佛教的經典意涵。

「開示悟入理契機,悲智願行緊相繫。運載群生無明離,清淨了悟真實義。」在這「轉法輪」之中,凡事方向必須正確,走偏散掉是一件很容易的,這就正如上人所經常提及告誡的「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所以,現在最重要的,就是「精神點」。而這精神點,就是慈悲利他;只是,如果不去動它,則它會永遠會在睡覺。

明天,2019年10月26日,慈濟全球首場的「委員慈誠授證暨歲末祝福」,將在花蓮靜思堂的講經堂展開。只是,究竟是否會如以往一樣,由上人親自授證並發放福慧紅包,慈悅師姊說,晚上還要返回精舍,做最後的確定。因為,上人最近身體微恙,而整個過程如果仍相以年那樣,則上人必須連續站立一個小時左右,體力將恐難以負荷。

在課程的最後,慈悅師姊特地播放了一小段幾年前花蓮靜思堂道侶廣場浴佛的畫面。當司儀「恭迎上人」聲起,電視畫面逐漸拉近靜思堂窗口時,卻遲遲不見上人的蹤影,直至音樂即將結束之前,才驚見上人以手扶著窗櫺,緩慢且吃力的出現在大家的眼前。見到這個畫面,很多人都忍不住眼眶濕潤起來……

來自大陸的王姍娜,在談及這個場景時,仍然不禁眼睛紅潤。她表示,當看到上人扶著欄杆走上來時,真的很心疼。身為靜思弟子,應該要挑起這個重擔,真正行好這條菩薩道。她認為,只要這一念心在,師徒之間的這份情,一定可以感受到,不因千山萬水而有所隔閡。

曾在高雄見習,後來因先生前往美國進修而在洛杉磯培訓,今年八月才又返回高雄的簡玟琦,看到上人扶著窗臺的畫面,讓她相當不捨。上人這樣艱辛,只是不辜負弟子的期待,圓滿大家的夢想。她表示,能夠回到花蓮,也算是一種福報,不一定要由上人親自授證和發放福慧紅包。其實,上人平素的殷殷叮嚀,就是一種最大的祝福。

上人叮嚀弟子:「莫在人群中缺席。」在這海外學子授證的重要時刻,這句話似乎更具有一番特殊的意義,著實值得第一代的靜思弟子深深省思。值此重要時刻,衷心祈願,「初發心」永在,「行經路」長流……

圖左 :曾在高雄見習,後來因先生前往美國進修而在洛杉磯培訓,今年八月才又返回高雄的簡玟琦(右)表示,看到上人扶著窗臺的畫面,讓她相當不捨。[攝影者:周幸弘]
圖右 :「佛陀的一生」由慈悅師姊授課,她提及今年的歲末祝福,係以「佛陀的一生」與「行願半世紀」這兩大主軸來進行音樂創作。[攝影者:周幸弘]

圖左 :一樓感恩堂的蓮花池上,朵朵蓮花散布,建構出一個溫馨「知心相契」的場景與氛圍。[攝影者:郭雪珍]
圖右 :「知心相契」時間,簡玟琦(右三)和王姍娜(右四),一起和隊輔以及同組的師姊分享經驗。身為人文真善美的王姍娜,還承擔小組的記錄工作。[攝影者:李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