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3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堅持人文 廿五載慈大成長茁壯

堅持人文 廿五載慈大成長茁壯

E-mail 列印
2019年「海外培訓慈誠、委員精神研習會」花蓮梯,第二天(10/24)的課程繼續在花蓮靜思堂進行著。

慈濟大學校長劉怡均,分享「教育的力量與世界影響力」。九百位學員聚集在講經堂,劉校長的分享,每每獲 得如雷的掌聲,因為慈濟大學屢創佳績,讓學員又驚又喜。

◎慈濟教育完全化

劉怡均校長開宗明義就說,慈濟大學有別於其他大學的特色,不僅正規的教育系統非常完整;社會上也有兒少班、大愛媽媽、慈濟青年聯誼會、教師聯誼會;大學、中小學也都有慈誠懿德爸爸媽媽。慈濟的教育遍布社會的各個角落,非常完全化。

話說證嚴上人做慈善之初,發現貧病相依,為了要醫貧必須先醫病,所以發願建立慈濟醫院,慈濟醫院建立之後,發現臺灣東部沒有醫護人才,因此在1989年創辦慈濟護專(即為今天的慈濟科技大學);接著為了培養自己的醫療人才,所以於1994年創辦慈濟醫學院(是慈濟大學的前身)。更於2000年創辦慈濟中小學,慈濟的教育已達完全化。

劉怡均校長說:「這都是基於上人的那一念心,布下善的種子。每位學生都是非常純潔善良的種子,所以要提供沃土、養分與優質的教育,讓他們長成大樹,成為社會奉獻的棟樑。」

◎富有人文的教育

種子淬鍊成大樹,教育的影響力,是今天劉校長分享的故事。

所有慈濟學校的校訓都是「慈悲喜捨」。慈就是必須要有一顆清淨無染的心,對眾生都能夠平等對待,才能人傷我痛,人苦我悲,也才能付出無所求,能夠歡喜付出,就是喜捨。「如果只有專業,沒有慈悲心,沒有喜捨心,專業只是冷冰冰的,一點溫度都沒有。」劉校長說,慈濟的教育因為有人文,才能有今天的成果。

1993年劉校長來到慈濟大學,如今已經在慈大工作二十六了。她回想當初經常需要應付學生的情緒。因為,這麼優秀的學生在剛創辦的環境學習,感到很委屈,教授需苦口婆心跟學生說明,希望學生能善解並跟學校一起成長。但學生年輕氣盛,不見得每一個學生可以接受學校的說法。現在第一屆、第二屆的學生,很多都已經在醫院當主治醫師、科主任,在學校當教授。前一陣子,當年的學生跟王校長碰面,提到現在才了解學校當年的處境,非常感謝師長當年的教導。

慈濟醫學院創辦之初,建築物前雜物堆積,凌亂不堪,一片泥濘,突然獲知教育部官員要來訪視。校長李明亮教授與同仁商議,記得當時動員慈濟志工,同心協力,連夜鋪連鎖磚。投影片上,劉校長呈現整理前後的兩張照片,在強烈對比之下,獲得一片掌聲。這是慈濟志工的團隊精神的展現,所以劉校長說:「慈濟大學不是國立大學,也不是私立大學,是全球慈濟志工護持的公立大學。」

1994年的慈濟醫學院與2019年的慈濟大學相較,硬體的改變不大,但軟體已經有長足的進步。現在的慈濟大學有醫學院、教育傳播學院、人文社會學院,國際暨跨領域學院。

◎世界大學影響力 臺灣第一

令人振奮的是,今年英國《泰唔士報》公布的世界大學影響力的排名,慈濟大學獲得全球第六十七,亞洲第十,臺灣第一。二十五歲的慈濟大學在全球的大學當中,算是嗷嗷待哺的學校,非常年輕。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全臺灣第一,大家都覺得非常驚訝。

劉校長表示,慈濟大學獲此殊榮,都是基於上人辦學的理念。二十五年前,上人創辦慈大的時候,遠遠超前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設定。

全球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有十七項指標,此次評比,是以其中與大學教育最相關的十一項作為評比標準。四百六十二所全球大學參加,有七十六個國家進入排名。大學教育是否能兼顧經濟成長,社會的進步,還有能否提供環境的保護概念,培養下一代優秀公民。這些是很重要的評比指標。

SDGs12的指標是「確保永續的消費和生產模式」,因為上人的辦學是依據佛教緣起相依的觀念,也就是人生在這個世上跟全球的生物,或是各種動物、植物都有一個互相依存的關係,跟環境也是。如果其他的生物生長得不好,環境遭到破壞,大家的生命也會受到威脅。

所以,在這觀念當中,慈濟校園裡面提倡環保,辦活動不使用一次性餐具,隨時攜帶環保餐具,校園裡面提供營養的蔬食,教導學生護生與愛地球,校園中著重垃圾減量,且愛惜物命。所以在SDGs12這項指標,我們也得到全球第二十六名。

◎第一代大學生佔高達46%

SDGs10的指標是「減少國內及國家間的不平等」,有關所不平的相關的研究,有多少第一代大學生?收了多少身心障礙學生?學生反歧視的資料,填資料的時候,很驚訝的發現,慈濟大學第一代大學生佔比,居然高達百分之四十六。

甚麼是第一代大學生?就是家族裡面,這學生是第一個上大學的。現在的臺灣,教育已經很普及,沒想到很令人感動的是,有將近百分之四十六的慈濟大學學生是第一代大學生,因為長期跟慈濟慈善合作,所以一些長期接受新芽助學,還有訪視照顧的家庭孩子,他們上大學的第一志願是慈濟大學。

慈濟大學也收了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學生,林琪蘿就是很好的例子。她是從南非來的女學生。今年林琪蘿慈濟大學公衛系畢業,畢業的時候榮獲「德育成績優良獎」,這就是教育的影響力。是種子布下去後,很多人的細心灌溉,長成大樹。

在SDGs12的指標「降低不平等」,慈濟大學也得到全球第五十二名的成績,在SDGs5的指標「性別平等」,第一代女性大學生,慈濟大學也有很高的數目,女性教職人員比在慈濟大學,在醫學院當中,男性與女性教職員比,幾乎是一半一半。

SDGs也評「教育品質」,師培生的比率,終身學習的配套措施,在海內外都有,社會教育推廣中心,不只著重正規的大學教育,也把教育推廣到社區當中,所以慈濟大學的教育品質在全世界排名是一百名左右。

慈濟大學培養最好的科學家,也培養最有愛心、最有慈悲心的優秀公民。除此之外,很有特色的「無語良師」,解剖教學也是廣為全球的大學所了解,慈濟大學的亮點是模擬醫學。

剛創校的時候,在臺灣,甚至在華人社會,大家對於捐大體作為醫學教育,不是讓人能夠接受的觀念。在上人的號召下,希望大家能夠化無用為大用。把自己的大體,捐給醫學教育,在身後做無語良師。劉校長說:「這麼多年來,慈濟大學的模擬手術教學,已經培育了三百四十九位學生,也培育兩千五百五十五位來自全世界的專科醫師。」

因為,人文整合到研究和教學,所以很多的研究成果就充滿溫度。

◎有溫度的「罕民在一起」APP

慈濟大學國際長蕭心怡,在東臺灣罕見疾病照顧模式,帶著學生跨領域設計照顧罕見疾病家庭的手機APP。親自帶學生去了解罕見疾病家庭的需要,並訪視這些患者,了解患者的困難,了解罕病家庭很孤立,被歧視,受到汙名化,同時,也沒具備疾病的相關知識,想要問人都不好意思。

所以蕭國際長,就把所有知識和工程整合,帶著網路世代的青年,一起設計「罕民在一起」APP,教導罕病家庭患者使用這個APP,也得到國健署的贊助。這APP可以照顧病患及家屬的生理及心理的功能,並且提供社工的知識。如果有任何問題,都可以透過APP跟縣府人員聯繫。也可以讓她選可愛的動物,顯示今天的心情?這是一個很有溫度的設計。也可以把他的生理功能、飲食,也都可以記錄下來。還可要提醒患者吃藥,定期回診看醫生。醫生才能掌握他們的狀況,這些都是非常的有溫度。

來自上海,從事教育的江練聽完劉怡均校長地分享,完整的了解了慈濟的教育,知道慈濟大學在世界影響力的排名是這麼靠前,感到既意外又不意外,慈濟的教育是有人文,有溫度的。反觀自己是從事教育的,可能更注重的是培養學生的技能與分數,所以期望以後自己在教育實踐當中,能夠落實慈濟的人文。

◎國際生快速成長

這幾年來,慈濟大學積極招收國際生,國際生人數,隨著慈善的腳步,向外擴展增加。慈濟大學的國際生人數,佔在全校的百分之十。有來自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越南、緬甸、和南非。

劉校長舉一個國際生的例子:緬甸仰光第一科大學很優秀的醫生,他已是仰光第一科大的講師,想到佛教大學念書,於是到網路上搜尋,搜尋到佛教慈濟大學。他發現有醫學院,有他想要念的生化科系,他就來申請,表現得非常好。

因為佛教的因緣,很多學生來到慈濟大學。慈濟大學先給他們密集的中文課程。每一位國際生會有一位臺灣學生相伴,陪伴他適應當地的生活。所有生物醫學相關領域教科書都是英文。除此之外,還有慈誠懿德爸爸媽媽來關心他們。

慈濟大學不僅迎接這些國際學生,也把臺灣學生送到國際。在海外有很多的姊妹校,有密切的合作。還有泰國最好的大學,有很密切的連結。成立了雙聯的博士學位。每年都薦送非常優秀的博士生來慈濟大學就讀。跟美國知名的大學、南加大有醫學生互訪PROGRAM,紐約大學、瑞典大學,日本佛教大學、馬來亞大學、香港兩所大學,都有交換學生。

來自印尼的黃達宏,看到慈濟大學只有二十幾年,在臺灣排行榜就拿到第一,知道慈濟大學以人文為基礎,也知道慈濟有招收國際生。但他希望慈濟大學能開放更多的國際生來就讀,因為印尼的工學院、商學院的科系比較熱門,希望慈濟大學可以繼續發揚光大。

◎志工的進修課程

由於國際生越來越多了,慈濟大學成立了「國際暨跨領域學院」。希望慈濟大學變成一所的國際性的、專業的志工大學。

第一層意義就是希望所有學生在慈濟大學就讀四年、六年、七年、八年之後,除了有專業厚實的基礎之外,還有志工的精神。畢業之後,不管在全球哪個角落,馬上可以志工服務,所以這是國際性專業志工。第二層意義是慈濟大學設計了一些短期的課程,還有學位的課程。歡迎全球慈濟志工回到慈濟大學來進修。劉校長說:「或許您已有很好的學位,可是在志工服務當中,你一定知道自己可以再精進的專業技巧。」

劉校長說專業訓練很重要,就像膚慰人家的時候,不會直接說:「就放下吧!一切都是因緣果報。」引來臺下學員哄堂大笑。

膚慰是有技巧的,有心理學的訓練,跟沒心理學的訓練,講出來的是不一樣。去災難現場第一線的急救的時候,有護理學訓練與沒有護理學訓練,是不一樣的,要能作為醫生的好幫手,而不是醫生的絆腳石。因此,歡迎志工回來進修短期課程。

慈大已經推出一系列的志工課程,劉校長歡迎大家回來參加短期的進修,修學分,可以再拿第二個、第三個學位。「現在有服務產業的管理學程,慈善、醫療、教育、救災都需要管理,非常實用,也歡迎大家回來選讀。也有生物醫學相關課程,請志工稍待,準備好就跟大家宣布」。又是一陣如雷灌耳的掌聲,顯然大家很需要,也很期待!

◎慈濟大學天空學院

慈濟大學的首頁,找到「慈濟大學天空學院」,那是一個虛擬學院,上面有很多的線上課程,全部免費,可以上去選讀,中間有測驗,通過,可以累積學分。

天空學院網站管理老師林惠茹是慈大第四屆的學生,畢業後,又念慈大碩士班、博士班。又到瑞典做博士後研究。回到慈大教書,從助理教授升到副教授,現在往教授之路邁進。

線上課程已是華人世界的熱門課程,每一年有兩萬人修她的課程。學校行政組幫她辦面對面的分享時,有遠從新加坡、馬來西亞來看她。林惠茹老師也是慈大教育的成果。從她身上,也可以看到慈濟大學教育的影響力。

◎因為獨特 更要堅持

慈大就像廖俊智院長所說「是一所很獨特的大學」。劉校長說,她不會忘記慈大的獨特性,會繼續帶領大家走下去,也希望全球的慈濟人繼續護持慈大。

課程最後,劉校長以慈大榮譽校長王本榮,帶領慈濟教育志業師生演繹的〈德行品〉影片作為結語。隨著大家觀賞慈濟教育團隊的演繹影片,劉校長加上旁白:「教育的功用,就是在五濁惡世的洪流當中,能夠掌握一條大法船,所有法船上的老師,要對準方向,把孩子從無明的彼岸,帶到清澈光明的此岸。」

劉校長又說:「慈大在美國、泰國設立了海外教育中心。慈大會繼續在各地拓點,希望在全球各地布下善的種子,勤耕教育福田。」

聽了劉怡均校長的分享,大家了解慈濟的教育,是有人文的教育,是有溫度的教育,是獨特的。大家深感與有榮焉,頗具信心,也更對未來充滿期待!

圖左 :劉怡均校長說:「如果只有專業,沒有慈悲心,沒有喜捨心,專業只是冷冰冰的,一點溫度都沒有。」慈濟的教育因為有人文,才能有今天的成果。[攝影者:江展楠]
圖右 :慈濟大學校長劉怡均分享「教育的力量與世界影響力」。九百位學員聚集在講經堂,劉校長的分享,每每獲得如雷的掌聲,因為慈濟大學創造的佳績,學員又驚又喜。[攝影者:張清和]

圖左 :來自上海,從事教育的江練(第二排左一)聽完劉怡均校長地分享,了解慈濟的教育是有人文,有溫度的。反觀自己是從事教育的,可能更注重的是培養學生的技能與分數,期望以後自己在教育實踐當中,能夠落實慈濟的人文。[攝影者:張清和]
圖右 :聽了劉怡均校長的分享,大家了解慈濟的教育是有人文的教育,是有溫度的教育,是獨特的。大家也深感與有榮焉,頗具信心,更充滿期待![攝影者:張清和]
圖左 :來自印尼的黃達宏(第二排左一),看到慈濟大學只有二十幾年,在臺灣排行榜就拿到第一,知道慈濟大學以人文為基礎,也知道慈濟有招收國際生,他希望慈濟大學能開放更多的國際生來就讀。[攝影者:張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