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等了二十八年

E-mail 列印
「聽說我們慈大有個國際學院?」「聽過,但沒看過,不知在哪個校區,也不知道這個學院教的是甚麼?」「昨晚住宿的地方,也是新開張的國際學舍喔!」別說外界不知道慈濟大學已經設立「國際暨跨領域學院」,或許長年在 慈濟大學校園走動的慈誠爸爸、懿德媽媽(慈懿爸媽)也不太清楚。

為了讓這群熱心付出的教育志工,更了解慈濟大學國際暨跨領域學院的教學領域,人文處特地規畫了關於國際學院的主題,邀請國際暨跨領域學院院長林光慧、國際服務產業管理學士學位學程朱正一主任、華語中心李孝慈主任、規劃設計國際學舍的院秘陳文華,來為慈懿爸媽們說分明。

慈濟大學目前有醫學院、教育傳播學院、國際暨跨領域學院、人文社會學院等四個學院,共計十六個學系、五個培育教育教學中心。四個學院中「國際暨跨領域學院」成立的時間最短,今年邁入第三年,國際暨跨領域學院要做些什麼事?

◎培育慈大生的跳板

林光慧院長表示,國際暨跨領域學院做的是協助整合相關課程,也就是開設課程,其中大部分的課程是因應未來愈來愈多的國際學生。再透過簡報說明組織架構和教學內容,為外籍學生開設全英文的基礎數理化課程,還會和其他系所合作開設課程,如:和東方語文學系合作幼兒人文暨華語教育學分學程,和醫學系合作生物醫學英文碩博學分學程等等。

國際暨跨領域學院包括三個中心:華語中心、媒體製作暨教學中心、英語教學中心;一個學系:英美語文學系;一個學程:國際服務產業管理學士學位學程。華語中心開設一些季節班的課程,季節班結業之後,如果覺得很好,就會申請來慈濟大學一起學習。已有學生到護理等各系,也有人畢業了繼續讀後中醫系,也有人已經就業一陣子,選擇來慈大華語中心學華語。

林院長以莫三比克的三位學生為例,他們都是財團法人印證教育基金會的公費生,早上在華語中心學華語,下午則幫他們安排一些和禮儀相關的課程,希望經由一年公費生的經歷,可以申請在慈濟大學就讀;上人期許這些學生學成之後回到莫三比克服務。

今年三月開設了海外華校教師教學增能營,讓海外華校教師學習精進華語的課程。九月中旬與越南慈濟分會合作「幸福企業管理哲學營隊」,當地實業家與志工參與華語學習、慈濟人文、醫療企業人文、企業社會責任。這些培育課程計畫都是由國際暨跨領域學院所承擔。

◎等了二十八年

「等這一刻,等了二十八年。」二十八年前慈濟大學的規模小,主動來的同仁並不多,朱正一是其中之一,現任國際服務產業管理學士學位學程的主任。

回想起第一次到靜思精舍面見上人的情境,他笑了。「上人看了看我,問:『你是讀什麼的?』『我是讀管理的。』上人停頓了很久,然後很慈祥地説:『我這裡不需要管理。』」
「怎麼會這樣呢!包袱款款ㄟ(臺語:收拾行穰),回家吧!」雖滿心疑惑,還是留了下來。

其實上人的話,他一直都記在腦海裡:「如果每一位同仁都是像慈濟師兄、師姊一樣,真的就不需要管理,因為上人要的是自我管理。很慚愧的是二十八年來,同仁雖然很敬業,但是有人的地方難免還真的需要管理。」

非營利組織和服務是慈濟所擅長的領域,朱正一主任感謝劉怡均校長努力爭取,林光慧院長的大承擔,更感恩的是上人首肯,慈大才有了第一個以服務管理為方向的學程,應該在既有的基礎上把慈濟的服務精神發揚光大。

◎未來的大趨勢

前些時候媒體報導中南部大學關了一百多個學系,慈濟為什麼這麼勇敢的開設「國際服務產業管理學士學位學程」呢?朱主任信心十足地說:「因為我們有足夠的優勢,還要給孩子們最好的機會。」

大環境促使愈來愈多的工業發展遇到瓶頸之後勢必要改變;當工業必須改變、必須縮編的時候,服務業的機會就來了,無煙的服務業是未來很大的趨勢。

臺灣只有極少數的學校在碩士班,才有針對非營利事業或服務產業的管理學系,在大學階段,慈大確實是走在前端。朱主任強調開設學程的理念:好的經營領導人才,一定要誠正信實,無論如何輝煌騰達,如果基礎是靠著壓榨別人而成功的不是我們要效法的。

接著說明課程規劃,除了必修、選修的語文課程,還有兩個學群,是為了幫助全球從事服務產業的慈濟志工培訓國際人才。因為慈濟有很扎實的健康照護的基礎,在公共衛生學系、護理學系、社會工作學系的支援下,可以發展非營利組織和長照管理的學群。

◎周密規畫 準備到位

非營利組織、長照管理的學群,除了奠基在原有的公共衛生、護理、醫學、物治等相關科系的基礎之上,還會開設專業的、針對個別產業的服務管理的相關課程,這些都是目前所努力的課程設計。

朱主任坦言:即使如此周密的規劃,挑戰還是很大,讓他寬慰的是:學校給了很大的資源,提早邀請老師在課程上做規畫,等學生來的時候準備就都到位。

還有兩個很特別的技術選修,一是人文禮儀,這是慈濟一直以來的根基,服務業很需要的是溫度,而慈濟是一個很有溫度的團體,還需要的是細度,要服務顧客時要做到非常的細緻,無論慈濟志工或是志業體同仁在細度上也有很好的帶領。有了溫度、有了細度,服務產業中的忠誠度、顧客的忠誠度就可以建立起來。

另外一個技術選修就是資訊媒體課程,好的產品要讓別人知道,媒體資訊的力量就非常重要,面對時下扭曲的媒體世界,我們有責任把正向的媒體概念,帶到產業裡做推廣、做行銷、做公關。

◎新方向 新機會

二十八年前,朱主任跟隨慈濟志工到尼泊爾賑災,回臺灣後到臺北分會分享,臺下聽眾大約有三百位。「那時候好緊張喔!剛開始還講得蠻順的,講到一半的時候,遞來一張紙條,一看就講不下去了。」原來紙條上寫著:請師兄說臺語。「當下就掛在那裡了,因為我是外省第二代。」

昨天晚上,太太問他:「等了二十八年,會不會緊張?」他回答:「二十八年後,太了解慈濟,不會緊張;因為我說得好,師兄師姊會知足、感恩;如果講得不好,他們會善解、包容。」知足、感恩的掌聲久久不停。最後,朱主任懇請慈懿爸媽,把國際學院學程的訊息帶回去轉告高二、高三子姪輩,請他們拭目以待慈濟大學提供新的學習方向、新的機會。

「國際服務產業管理學士學位學程」最終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具有國際視野、正直領導,還要提升年輕人最缺乏的問題解決的能力。期待在新的學程裡,幫我們的子弟服務,來達成上人的心願。

◎國際學舍開張了

親切開朗的華語中心李孝慈,感恩林院長的精闢的介紹後,略作補充:每一季大約有來自十五個國家的五十位外籍學生來華語中心學習華語,去年一整年結業的學生就有四百五十位,比起十六年前成立之初,學生數五根手指頭都還有剩。近百倍的成長獲得如雷掌聲。

華語中心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讓更多外國朋友透過學習華語認識慈濟,確實有很多學生回到自己國家之後會參加慈濟。孝慈主任見證:311日本大地震的時候,看到日本學生穿著我們的制服接受大愛臺訪問。他告訴記者:我在慈濟大學學中文,我知道慈濟人一定會來幫我們,所以今天我來當翻譯。

這位日本學生在華語中心時,從來不曾穿得這麼整齊,每天都是汗衫、夾腳拖。上人常說境教的重要,校園環境氛圍,不需要一直跟他說慈濟,他就會認識慈濟、了解慈濟、懂慈濟。「慈濟提供了很好的學習環境,非常優秀的師資,老師們的言教、身教,慈懿爸媽的陪伴。」她接著說:「在環境部分,我們一直努力改變、創新,讓慈濟大學更有競爭力,除了在地生,還希望吸引更多外國學生來就讀。」

◎創新為實踐

「人文社會學院的環境美不美?」美,不僅校園美、人也美。校園是為了培養學生氣質,主體建築的特色不能改,但是回到宿舍是不是可以讓學生覺得宿舍更溫馨,更有年輕人的朝氣,可以聽聽音樂,做一些想做的事。孝慈主任邀請在宿舍的規畫設計上,做了很大的努力和創新的院秘陳文華,為慈懿爸媽們說明國際學舍的概況。

上人創辦學校不是以賺錢為目的,成立華語中心也是如此。但是,學校的經費來源必須朝向自給自足的方向去營造,因此將人文社會學院男生宿舍B區一樓、C區的三、四樓改造為國際學舍。國際學舍以人文特色與創新為實踐,建構舒適整潔、便利的生活空間,迎接全球學者及學員。年輕亮麗的文華院秘表示,為提高住房率,收費標準參考人社院校區附近民宿定價,歡迎慈濟家人踴躍入住國際學舍,護持慈濟大學。

念茲在茲,不忘工商廣告:「歡迎入住國際學舍,護持慈濟大學。」這群熱愛付出的慈懿爸媽們,不等孝慈主任說完,忙著拿出手機掃描QR Code,還有人問:「有沒有打折啊?打幾折?」銀鈴般的笑聲中傳來:「有有有,打到骨折。」哄堂笑聲迴盪在整個演藝廳。

圖左 :為了讓熱心付出的教育志工,更了解慈濟大學國際暨跨領域學院的教學領域,人文處特地規畫了關於國際學院的主題,邀請國際暨跨領域學院林光慧院長,來為慈懿爸媽們說分明。[攝影者:張進和]
圖右 :這群熱心付出的教育志工,也是最認真聽課的學生。[攝影者:張進和]

圖左 :這群熱心付出的教育志工,不僅是最認真聽課的學生,回饋的也是最真誠的笑容。[攝影者:張進和]
圖右 :朱正一主任懇請慈懿爸媽,把國際服務產業管理學士學位學程的訊息帶回去轉告高二、高三子姪輩,請他們拭目以待慈濟大學提供新的學習方向、新的機會。[攝影者:張進和]

圖左 :華語中心李孝慈主任感恩地說:「慈濟提供了很好的學習環境,非常優秀的師資,老師們的言教、身教,慈懿爸媽的陪伴。」[攝影者:張進和]
圖右 :華語中心李孝慈主任:在環境部分,我們一直努力改變、創新,讓慈濟大學更有競爭力,除了在地生,還希望吸引共多外國學生來就讀。[攝影者:張進和]

圖左 :盡責的學生志工,謹守著音控、燈光的切換,讓精進研習圓滿完成。[攝影者:張進和]
圖右 :國際學院院祕陳文華表示,為提高住房率,收費標準參考人社院校區附近民宿定價,歡迎慈濟家人踴躍入住國際學舍,護持慈濟大學。[攝影者:張進和]
圖左 :人文處劉議鍾主任感恩慈懿爸媽長年來的付出,希望能夠持續護持慈大。[攝影者:張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