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海外家人精舍巡禮 找回自心

海外家人精舍巡禮 找回自心

E-mail 列印
「你們進到慈濟還要找方向嗎?」靜思精舍德根師父環視面前身著「藍天白雲」的慈濟志工,帶著笑容接著說,「對,你們已找到正確的方向。我們是自利利他的團體!」

10月27日,「2019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 精神研習會——花蓮場」學員分成二梯次,分別到精舍及協力場巡禮及與證嚴上人溫馨座談。今天是受證後的第二天,每個人都懷抱著興奮心情,雖然有些人已經多次回到心靈故鄉,但是他們歸心仍然蕩漾,想要找回那分初發心及回家的感覺。

◎精舍 慈濟人永遠的後盾

正值秋高氣爽的好天氣,一百多位來自馬來西亞的志工,集合在靜思精舍大殿前,雙手合十虔誠唱誦〈祈禱〉,為社會祥和、天下平安齊心祈禱。

隨後,大家分成三小隊,在德桔師父、德根師父、德守師父的導覽下,走遍精舍四周及協力工廠、靜思書軒。志工們都專心聆聽師父的解說,勤作筆記,準備帶回自己的國家分享。

德根師父說:「歡迎大家回來,很期待你們回家。」師父帶著大家繞著綠油油的草地,指著一旁天真單純,童稚小沙彌石雕說:「精舍生活就是這麼簡單單純。」

來到堆肥區,德根師父提醒大家:「沒用完的一些屑屑,都可以堆肥,再運用,生命力延長,一世功能累積就是延長慧命。不論幾世,遇到慈濟就能延續往後的慧命!」當經過菜園,師父分享,每一區都只有一人負責,「所以,志工是我們最大的力量。」

在協力工廠,精舍德偌師父分享自己的過往,因為父親不振作,以致母親一生辛勞,自己也沒能讀書,心裡一直有怨,但也因此造就師父練得一身做事能力,及出家修行的因緣。

「每次看到馬來西亞回來的家人都很感動……」德偌師父彎起腰說著;他敬佩海外志工的用心、合心,並讚歎馬來西亞法親長期護持靜思資糧。師父提醒大家,上人的擔子很重,每一個慈濟人都是左肩背著法脈、右肩背著宗門,期待大家不要忘了今天受證的感動,及使命感的重要,在自己的國家福地福人居!

德偌師父為大家解說從早期的薏豆粉製作,到今天研發各種產品,一路篳路藍縷,從無到有的開創、創新,黑糙米、香積飯、五穀粉、益生菌等等,一切產品都為了大眾健康,讓大家吃得安心。「工廠即道場」,德偌師父說,以愛為管理,以戒為制度,期待大家身心健康、福慧雙修。

在靜思書軒本店,德寧師父為大家詳盡說起法脈根源及靜思家風,「馬來西亞的菩薩都是從善門入,要多了解法源地,法脈是生活來源及慈濟人的後盾。」師父表示,早期只製作薏豆粉及蠟燭,也只有一家書軒,為了讓「靜思」走出去,走到國際,「只要有慈濟人的地方就有書軒,為的是從師父製作的資糧有所流通,也才能維護我們的家。」

德寧師父表示,書軒是接引人間菩薩道場,不論是心靈的道糧還是生活的資糧,都為了讓每個人安心使用,維護身體健康,師父說:「資糧好,若沒推廣,如何能知道它的好呢?」人人是靜思,人人是慈濟,德寧師父感恩馬來西亞團隊用心推廣。

◎因緣 人人不同方向不偏

來自馬來西亞新山的張美珠,因為丈夫生病無法工作,而一肩扛起家計。因所工作的幼兒園老闆是慈濟志工,她因而認識慈濟。今年回來受證,慈濟家人熱情招待讓她很感動。「為什麼這麼遲才回來?」她很懊悔,未能早一些找到慈濟這一條路。

第一次回來心靈故鄉的她,聽到德偌師父分享精舍草創時期,了解到常住師父的克難,很感動。張美珠發願要多懺悔,回去要更精進,讓法入心、法入行。

也是來自新山的李美玉,行經蠟燭間時,她想起1999年,父親往生又和男朋友吵架,讓她心情跌到谷底;此時,朋友送她一本《靜思語》。她分享:「很受用。」每一句靜思語都讓她心靈平靜很多,其中一句:「蠟燭有心也要點燃。」讓她體悟到,不能再自怨自艾,日子還是要過,要更積極。

李美玉表示,昨天(26日)看上人撐著虛弱的身體為大家授證,很不捨。一直在人文學校服務的她,發願回去要把握善的因緣,深耕教育、多承擔。她分享一句印象深刻,德慈師父所說的話:「一切善事要把握因緣,因緣散了就沒有了。」

第四次回到精舍的黃愛珍,回憶起2015年的一天傍晚,全家人回精舍「一遊」,巧遇德安師父為他們介紹精舍一景。「德安師父很關心,怕我們餓肚子,為我們準備便當。」黃愛珍很感動,她想,與師父談話不到一分鐘,並不熟,德安師父的關懷讓她很是感動,受寵若驚,而這也是她後來走進慈濟的原因。

一本書如人生的一條路,有人因為看了書,打開心房而得救,或因而減少一個壞人;德寧師父強調法的重要,並勉勵所有學員:「你們離那麼遠,要緊跟上人,貼上人的心,縱使在五濁惡世,人人能接到法,那人生方向就不會偏差!」

哪裡有災難,慈濟人就現身在那裡,師父期許大家守在地獄門前,讓法水流入人人心田,讓人人行善不造惡業。

圖左 :靜思精舍德根師父帶著笑容說,「你們已找到正確的方向。」[攝影者:詹進德]
圖右 :德寧師父期許大家守在地獄門前,讓法水流入人人心田,讓人人行善不造惡業。[攝影者:詹進德]

圖左 :黃愛珍(右二)是第四次回到精舍,師父的關懷讓她受寵若驚,很是感動,也是她後來走進慈濟的因緣。[攝影者:詹進德]
圖右 :來自馬來西亞新山的張美珠,慈濟家人熱情招待讓她很感動。「為什麼這麼遲才回來?」她很懊悔,未能早一些找到慈濟這一條路。[攝影者:詹進德]

圖左 :德偌師父為大家解說協力工廠,一路的篳路藍縷,從無到有的開創、創新。[攝影者:詹進德]
圖右 :在人文學校服務的李美玉(前左一),發願回去要把握善的因緣,深耕教育、多承擔。[攝影者:詹進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