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大捨之愛 成就後山醫學

大捨之愛 成就後山醫學

E-mail 列印
「當有一天,你們在我身上動刀的時候,就是我心願圓滿的時候!」這是「無語良師」(大體捐贈者)生前對慈濟大學醫學生的叮嚀。

出生在花蓮,自稱小時候都蹲在竹籬笆望向天空,不知未來在哪裡的慈濟大學副校長,也 是模擬醫學中心主任曾國藩教授,在2019年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大捨之愛」課程,一開始就提到,「後山的花蓮,有很多的美麗和哀愁!」

1966年,證嚴上人因不忍花東地區鄉親,長期在資源匱乏的環境中生活,在花蓮創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進而看盡當地的貧困問題,係來自於「貧」跟「病」的惡性循環,歷盡艱辛找地、募款,於1986年創立花蓮慈濟醫院,讓生病的鄉親不再因交通不便和地理阻隔,翻山越嶺到北部或西部求醫。

有了醫院,醫生哪裡來?曾教授表示,花蓮慈濟醫院成立後,醫療高階人員不願意到花蓮來,於是,慈濟決定走自己的路,1994年以醫學系起家,創立現今的慈濟大學,「期望醫學生可以體會家屬和病人的苦,為花東地區建立合理的醫療環境。」

醫學教育最根本的,就是了解人體的構造,「解剖學」便因應而生。「大體」又要從哪裡來?「最早是死刑犯,再來是挖掘已被埋下的往生者、路邊死亡或無人認領的無主遺體……」曾教授娓娓道來解剖所需大體的來源,「把大體當成標本,不知是誰,不會富予關心,當然就沒有儀式。」

證嚴上人呼籲:「身體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化無用為大用。」慈濟開創自己的路,選擇自己的做法,改變社會風氣,臺灣醫學教育所需的解剖大體,從過去的無主轉變到捐贈。

「生命末了,讓身體奉獻給醫學教育,在回歸自然之前再利益眾生,而且付出無所求。」曾教授將慈濟「無語良師」的無私大愛和教學過程,透過影片向學員說明,慈濟大學醫學生從拜訪大體老師的家屬,了解老師行誼,到送靈、感恩追思禮……「大體老師成為學生最佳的人品典範,把身體的教學提升到另一個境界──利他的典範教育。」

曾教授時而感性,時而理性的說明,臺下學員在感動之餘,許多人都不自禁地拿起手帕,拭去自臉龐滑落的淚水。

來自緬甸的學員蜜蜜薇(MYINT MYINT WAI)就提到,她原本不了解何為「捐贈大體」,經過曾教授分享,才了解慈濟是這麼尊重生命。

五十六歲的蜜蜜薇表示,在緬甸,人往生後只有火化一途,沒有其他用處,「慈濟對待大體是這麼尊重,有深度的化為大用,而我的年紀也慢慢年長了,可以將自己的身體貢獻出來,利用到最後。」此外,她更想把所見到與聽到的觀念帶回緬甸,與朋友、家人分享。

目前在緬甸,有將近三百位慈濟志工與農民志工,蜜蜜薇的姊姊就是慈濟志工之一。幾年前邀請她參加歲末祝福,在上人開示的時候,蜜蜜薇看到上人就像看到自己的媽媽一樣,感覺很親切。「聽了上人很多的法,知道上人給我們的是很明智又很有智慧的一條路。」蜜蜜薇決定參加培訓,並且懇切地說:「我找到了!我就是要跟著上人!」

圖左 :曾國藩教授透過影片,對學員說明慈濟無語良師的教學過程,處處令人動容。[攝影者:李昭田]
圖右 :曾國藩教授時而感性,時而理性的說明,臺下學員在感動之餘,許多人都不自禁地拿起手帕,拭去自臉龐滑落的淚水。[攝影者:李昭田]
圖左 :緬甸學員蜜蜜薇(MYINT MYINT WAI)提到,她原本不了解何為「捐贈大體」,經過曾國藩教授分享,才了解慈濟是這麼尊重生命。[攝影者:李昭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