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3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與慈濟相遇 改變人生下半場

與慈濟相遇 改變人生下半場

E-mail 列印
「桃竹宜花東雲嘉南區」培訓學員帶著歡喜心,10月12日回到慈濟發祥地「靜思精舍」慈濟人的家。映入眼臉的是青翠挺拔的行道樹,行進間一旁菜園裡,精舍師父們或蹲、或彎著忙農事,傳達的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的靜思家風。

◎慈濟的愛 重拾父女溫情

一群學員跟隨德柔師父一起在精舍巡禮,隊伍中有位短髮俏麗的女孩靜靜地跟隨著,她是就讀慈濟大學社工系的鄭憶淳,連假四天沒有回臺南的家,而來陪伴爸爸鄭智仁一同參與精舍巡禮。

鄭憶淳一邊跟著隊伍,一邊腦海裡回想起爸爸加入慈濟後的大改變,簡直變了個人。心想,爸爸未接觸慈濟前,看到爸爸那嚴肅的臉都會被嚇哭,「現在笑容變多了。」確實,以前的鄭智仁,一開口常掛著「三字經」,抽煙喝酒樣樣來,因從事營造業,一晚應酬花個十幾萬是常有的事,而為了錢忙碌,臉上總是少有表情。

現在,父女兩人的話題變多了,不像以前女兒打電話回家,如果是爸爸接電話,就直接回「喂!爸爸,媽媽在嗎?」直接跳過問候,因為不知道要說什麼?

如今鄭憶淳學會傾聽爸爸做慈濟的經驗及分享訪視的心得,這對她所讀的社工系也很有幫助,能以事會理,並增進彼此的關係。

◎提早退休 充當護法金剛

走在精舍裡,鄭智仁的臉龐掛著微笑,卻難掩心中些許的悔意,感嘆著:「如果早一點進入慈濟,我的人生可能會不一樣。」因中年轉業的他,為了奠定事業的基礎,內心壓力大卻很打拼,待一段時間事業稍有起色,卻檢查出身體出了狀況,有肝硬化現象,幸好及時動手術,身體漸有好轉,但體力卻大不如前。

生病期間一直努力調養身體,也因為太太葉淑鈴是慈濟志工,常有慈濟人來家裡關懷。但一開始,自己對慈濟人並不熟識,只是疑惑著為何他們那麼關心自己?經過長時間的互動,鄭智仁內心有份莫名的感動,覺得因太太的關係,慈濟人也把對家人的關愛擴及到自己身上。

因為了調養身體,鄭智仁不得不提早辦退休,且因粗重的工作無法做,只能待在家裡閒著沒事做。有一天,有志工邀約他:「我們訪視團隊缺一位護法金鋼,可以來幫忙嗎?」在半推半就之間,他勉強地答應了。

◎訪視體悟 想多盡一分力

隨著參與慈濟更多的活動與課程,及在訪視中「見苦知福」的體悟,讓鄭智仁在生活的消費觀念有了大大的改變,能省則省,不需要的不隨便亂花。鄭憶淳也心有所感:「起初真的不習慣,以前想買什麼都有求必應,現在爸爸反而會要求我們省一點。」

鄭智仁深入訪視,心得滿滿,了解到照顧戶需要的是長期用心與真誠的陪伴,如此才容易產生信任,也才能真正實質地幫助到他們,而有翻轉人生的機會,「雖然要付出的時間很多,但這比賺錢還要快樂!」現在他不再為世間財忙碌,想到苦難人那麼多,想多盡一分心力幫助他們。

「回花蓮尋根,聽到師父們分享上人的每一天行程,非常感動,那份毅力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鄭智仁想到此,想盡自己的本分努力做慈濟。

◎具凝聚力 有共同的交集

此時,大家正一步步走入兩排樹高聳直立的落羽松步道,行進間如同處在叢林中,有份與世隔離的寧靜。德柔師父分享:「落羽松的行道樹,春夏秋冬各展現不同的風貌,如同我們面對不同的境界,內心仍要如如不動的去面對。」

放眼望去,精舍的一草一木都是無聲的說法。隨著大家走到休息站,德柔師父殷勤招待:「紫蘇茶是我們家種的,早上從田裡摘的,剛煮好,很好喝;天氣熱,大家別忘了多補充水分!」

在精舍巡禮即將結束,德柔師父叮嚀及期勉即將受證的慈誠:「承擔功能面對人事物的分歧意見時,要有寬濶的心胸去接受;受證的一念心不能忘,進而運用所學的智慧去排解,才能幫上人承擔更多的如來家業。」

陪伴過程中,鄭憶淳特別為爸爸留下精舍巡禮的身影,開心的說:「現在我們家,不再是住在一起的陌生人,以往沒有共同的交集,慈濟讓我們家有了凝聚力。」

圖左 :鄭智仁(左二)專注的聆聽德倍師父「慈濟十戒」的講課,回首年輕因煙酒不離手,才造成疾痛纏身悔不當初,有幸進入慈濟家門更要遵守戒律,找回內心的平靜。[攝影者:郭明娟]
圖右 :隊輔何耀廷(左)在臺南火車站,將回花蓮尋根火車票,一一發給培訓學員,鄭智仁(右三)承接火車票作核對。[攝影者:李啟華]

圖左 :德柔師父帶領學員導覽主講堂,說明上人的用心,牆面的宇宙星空是無限寬廣,如同期許人的心胸要寬廣的對面與包容世間萬物的一切。[攝影者:李啟華]
圖右 :鄭智仁(最後一排左三)回靜思精舍巡禮,臺南區培訓學員與精舍德柔師父合影。[攝影者:吳雄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