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3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千里尋根 心靈故鄉汲法髓

千里尋根 心靈故鄉汲法髓

E-mail 列印
2019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第二梯次在板橋志業園區舉行即將進入尾聲,來自二十六個國家的海外慈濟人,在接受上人授證後,有的要回到僑居地;有的將回到心靈的故鄉─花蓮靜思精舍,來一場尋根之旅; 11月10日共有三百五十七人回到花蓮,透過精舍巡禮與志業體的參訪,讓回臺受證的新發意菩薩,更為堅定那份走慈濟路的道心。

◎淨斯資糧細製作

「自力更生,不接受供養。」是證嚴上人出家前的初衷,靜思精舍師父們一路走來做二十幾種工作,成立協力工廠生產「淨斯資糧」,除了自力更生,也是全球慈濟人的後盾;回花蓮尋根的學員共分八個中隊參訪靜思精舍,由德琨師父帶E中隊參訪協力工廠,首先說明製作穀粉的源起,並說明製作流程:爆開(臺語)、暴曬、篩選最後才能包裝,每個過程都要很專注,若不留意火太大就會焦掉,火太小就不會熟。

接著,德琨師父詢問大家是否知道香積飯的由來?大家都異口同聲地回答:「知道。」德琨師父前介紹三年前精舍正在培育類似冬蟲夏草的菌種,由於是用黑糙米培育,很天然完全沒有任何藥品成分,菌草要在無菌的環境生長,精舍師父每天都要無時無刻一瓶瓶檢查生長狀況,還對它們說好話,希望他們能乖乖長大,德琨師父說:「它們二十四小時都在吸收法華經精髓,是最精進的。」

結束參訪後學員在精思書軒前做短暫的休息,大家不僅讓身體補水,也想增長慧命請購不少法品及資糧要帶回去,精舍師父們送大家新產品彎豆酥,要讓大家先嘗為快,令大家開心不已。

◎回家的感覺真好

離開協力工廠後,各中隊帶著學員緩步往「心靈的故鄉」靜思精舍前進,每往前一步就覺得終於快到家了,心中雀躍不已,來到菩提大道前面,各組學員一一與精舍常住師父大合照,為尋根之旅留下難忘的記錄。

德泰師父一邊帶領隊伍往蠟燭工廠前進,一邊敘述早期的故事,參觀製作蠟燭的過程後,要往落羽松步道的路上,德泰師父告訴大家,精舍的每一位師父要負責照顧一大片田地,裏面蘊含很多佛法,一粒種子長成樹、開花、產生無量的種子,從中可以體會十二因緣法及因果觀,拔除雜草後將它掩埋三年,變成有機肥料,和自然結合會淨化心靈,雖然所種的蔬菜回收率不高,但很營養,這告訴大家不要追求外表。

來到落雨松步道周圍的景色美不勝收,讓人紛紛拿起手機拍起照來,泰師父指導如何取角度才能拍出美景,步道走起來很舒服,這可是費了很多人力才完成的,因此大家要珍惜上人授證的因緣(有授記的含意),大家要發大願,回去度更多苦難人進來,要把握修行的因緣,所有的環境只要心靜,就能啟發心念。

美國的黃佳琳表示:回到精舍的感覺真的很好,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樣,希望每一年都可以回家,今天進入精舍的主堂,看到宇宙大覺者,心中有股莫名的感動,回去會更精進,每天薰法香,做上人的貼心弟子。

來自馬來西亞的陳偉漢,對精舍的印象是來自大愛電視臺的畫面,今日回到精舍,發現與電視畫面是完全不一樣,精舍是開闊、莊嚴,有一種很難描述的感動,是真正的道場,上人在的地方是這麼樸素,可以感受到克勤、克儉、克難的精神。

參訪學員巧遇大殿前方連鎖磚施工以及精舍部分建築物整建,看到花蓮的師兄、師姊大家合作無間一起來整理,心裡很感動,更看到大家的用心,在打掃整建過程中難免塵土飛揚,噪音四起,他們了解為了讓上人回來就有一個乾淨舒適的家,特別利用上人行腳的期間進行整理。

結束靜思精舍巡禮,學員們享用午餐完畢,便搭乘遊覽車往花蓮靜思堂前進,學員長在智慧迴廊外叮嚀注意事項後,各隊伍開始志業體巡禮。

◎志業體巡禮勤叮嚀

導覽志工濟伴每到帶一個展區時,都會提問問題,想了解大家對慈濟認識有多深,大部分學員都能回答出正確答案,可是當他問道:「慈濟人在災難發生時,會如螞蟻雄兵般湧現,可是人跟螞蟻有何不同?」學員都想不到差別在哪,原來慈濟人是去付出,而螞蟻是將所見的食物帶回巢穴中,這才令大家明白是習性的不同。

德慈師父勉勵道:「很感動萬里求明師,二十六個國家的慈濟人回來給上人授證,大家是人間的菩薩,在人間救苦難,上人最需要每位弟子在各地傳承法脈及宗門,有苦難就親自去幫忙。」去救難是有形的,但無形的是替自己增福,前世有付出就有福報;若沒有就隨著八識田再來人間,因緣果報都跑不掉,都是要隨緣消業障。「能去幫人去付出是我們的福報,是上人的帶領,讓我們有頭緒去付出,所以要將法脈流傳世間,現在上人真的拖著命,為每個人印證,你們是人間的菩薩,要在當地發揮。」德慈師父殷殷叮嚀。

提到慈濟教育志業,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介紹慈濟辦學校的概念,是要向下紮根,向上茂盛,希望學生獲得最好的專業知識,最完美的品格,才能成為中流砥柱。讓學生參與志工服務,培養出慈悲心,才能了解人傷我痛、人苦我悲,付出是歡喜的,是無怨無尤的,師生經由服務學習,找到生命的真諦。

◎一念心 一份愛

在志業博覽會巡禮中,隊伍來到國際賑災的區域,來自菲律賓的Raymond R.Reposo(濟升)在一張海報前方駐留,海報畫面是他的家鄉,這是慈濟在菲律賓帶動第一次的以工代賑,身穿藍天白雲的慈濟志工走入他的生命,三年前他受證慈誠,今年回來受證慈誠委員,募心募愛在他的家鄉。

天然災害,年年攀升, Ophelia A. Ofredo(明隱)在與地球共生息的海報的前方發現自己的身影,這個畫面讓她覺得非常驚訝!2017年12月下旬的啟德颱風與天秤颱風接連侵襲菲律賓,引發洪水和泥石流,迫使上萬人撤離家園。當時明隱是圖片中接受慈濟志工物資援助的人,2019年11月9日,就是昨天Ophelia A. Ofredo穿上旗袍接受證嚴上人授證,今日身上所穿藍天白雲的服裝,映襯當時的時空背景,Ophelia A. Ofredo心中充滿無限的感恩,發願要回到當地帶動更多的人,做好慈濟委員的本分事。

來自澳洲布里斯本慈濟人文學校的林伊瑩老師,在營隊中從東非、約旦、土耳其師兄、師姊的分享中,看到在災難、風災後孩子攤開書本曬書的畫面,感受到他們求學若渴。回到花蓮精舍做巡禮的對應之前所見、所聞,內心很感動。她說:「剛剛德慈師父講到當年創辦功德會、建院的點滴,師父告訴我們,能夠克服困難的是那一念心,就是上人愛大家的心。的確有這一念心、有這一份愛,就可以跨越種種的困難。」

以前在當老師的時候,伊瑩學到的是「量力而為」,現在發現不是只要量力而為,而是還要有那一念心,那一念心用在對的方向,就可以一生無量。而慈悲喜捨現在在內心裡有更不一樣的感覺,猶如在《三十七助道品》經文中,慈悲喜捨放長情。伊瑩說:「在授證典禮時上人開示,一步踏出是福,一步踏出是慧,一步一步扎扎實實的,要越走越長,要越走越遠。」

營隊進入尾聲,學員將帶著透過課程與巡禮參訪的滿滿收穫回到居住地行走人間菩薩道的同時,每年承擔營隊司儀的徐翠苓語帶哽咽地提醒大家,在2018年(去年)要傳燈時,上人身體在搖晃,她看到上人調整讓自己不跌倒,才去扶燈座;今年上人只能手觸燈座,直接把手舉高。她希望大家要珍惜與上人及慈濟的這份緣,要常回來,常薰法,每個人的慧命增長,才能讓上人莫憂慮,才能讓上人常住世間。

圖左 :導覽志工濟伴,每次帶一個展區時,都會提問問題,當他問道:「慈濟人在災難發生時,會如螞蟻雄兵般湧現,可是人跟螞蟻有何不同?」學員都想不到差別在哪,原來慈濟人是去付出,而螞蟻是將所見的食物帶回巢穴中,這才令大家明白是習性的不同。[攝影者:鄭洊宏]
圖右 :學員們認真地聽德慈師父講早期成立克難功德會及建醫院的艱辛。[攝影者:鄭洊宏]

圖左 :來自馬來西亞的陳偉漢,對精舍的印象是來自大愛電視臺的畫面,今日回到精舍,發現與電視畫面是完全不一樣,精舍是開闊、莊嚴,有一種很難描述的感動,是真正的道場,上人在的地方是這麼樸素,可以感受到克勤、克儉、克難的精神。[攝影者:鄭洊宏]
圖右 :在志業博覽會巡禮中,隊伍來到國際賑災的區域,來自菲律賓的Raymond R.Reposo(濟升)在一張海報前方駐留,海報畫面是他的家鄉,這是慈濟在菲律賓帶動第一次的以工代賑,身穿藍天白雲的慈濟志工走入他的生命,三年前他受證慈誠,今年回來授證慈誠委員,募心募愛在他的家鄉。[攝影者:鄭洊宏]

圖左 :Ophelia A. Ofredo(明隱)在與地球共生息的海報的前方發現自己的身影,讓她覺得非常驚訝!今日身上所穿藍天白雲的服裝,映襯當時的時空背景,明隱心中充滿無限的感恩,發願要回到當地帶動更多的人,做好慈濟委員的本分事。[攝影者:鄭洊宏]
圖右 :來自澳洲布里斯本慈濟人文學校的林伊瑩老師(右), 以前在當老師的時候,學到的是「量力而為」,現在發現還要有那一念心,那一念心用在對的方向,就可以一生無量。[攝影者:呂瑞源]

圖左 :學員們排成兩列縱隊整齊的走上菩提大道,並向指揮交通的志工揮手致意。[攝影者:呂瑞源]
圖右 :來到落雨松步道周圍的景色美不勝收,德泰師父表示步道走起來很舒服,這是費了很多人力才完成的,因此大家要珍惜上人授證的因緣(有授記的含意)。[攝影者:呂瑞源]
圖左 :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介紹慈濟辦學校的概念,是要向下紮根,向上茂盛,讓學生參與志工服務,培養出慈悲心,才能了解人傷我痛、人苦我悲,師生經由服務學習,找到生命的真諦。[攝影者:呂瑞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