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3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德國工程師的省思 踏實做慈濟

德國工程師的省思 踏實做慈濟

E-mail 列印
冬天的德國漢堡,白雪紛飛。在一處公車站牌下,站著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伍薈伊,穿著厚厚毛線衣的她,孤獨等著公車。此時,她眼神飄到無盡頭的街頭,想著歲末年終,迎接來年的到來,家人圍爐的景象一一浮現,心中些許 的落寞。一回神,伍薈伊拍下了眼前這片白靄靄的景色,傳給遠在英國的朋友……

連續五天精彩的課程,「2019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濟精神研習會-板橋場」四百多位來自二十六國的海外學員,聚集在慈濟板橋志業園區研習,遠從德國回來臺灣接受證嚴上人授證的伍薈伊,珍惜每一堂課程的學習。

◎從不想動到很感動

2010年就讀大學基礎班第二學期,伍薈伊利用假期到吉隆坡姑姑家住上一宿,怕黑的她整晚睡不著一直點看YOUTUBE,直到天亮。一大早,姑姑邀她一起到菜市場逛逛,在市場巧遇慈濟志工正在募心募款,她很好奇,便過去問志工們,慈濟是甚麼?「一點點錢,你就可以拿來助人喔。」

伍薈伊便立即伸手掏錢,卻被姑姑制止了。「外面很多詐騙集團,你不要被騙了;我們沒有錢,不要捐。」慈濟志工就對她說:「年輕人,我們有一個『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大專生可以參加,你要不要參加?」伍薈伊不假思索,很爽快就留下個人資料,也開始匯款助人成為慈濟會員。

學校慈青社學長主動聯絡上她,並邀她參與慈濟活動。「參加的第一個活動是校園環保,那時候我們就在學生宿舍挨門挨戶去敲門問,你有沒有環保東西要給我們?回收後,大家將它們分成四大類。」伍薈伊分享著當初加入慈濟情景。

在參與愛灑活動時,播放證嚴上人開示。「師公上人講到海地地震的時候,哽咽了,很傷心,他說,當地居民多痛苦,當地情況多不堪……」伍薈伊也跟著掉了淚。為甚麼會有一個心地如此柔軟,對災民有這麼深的愛的一個出家人,這樣關心在別國度的陌生人,還要有這一分願力去救濟他們。她心裡存著很多疑問與震撼、驚歎,慈濟救濟的規模、上人的愛,及那一種關心,還有學長學姊和顏悅色的形象……無不讓伍薈伊覺得,就是很驚喜。

「這激發我一直想要幫人的那個心,那個時候勇氣被激發出來,真的很感動。」活動結束前,大家一起唱〈祈禱〉,當下伍薈伊有滿滿感動。「祈禱就是有很多令人感動的畫面,當下我就忍不住了,想說之後邀我參加甚麼活動,我都可以!」發下大願的她,決定參與更多慈濟活動,廣招更多同學一起投入。

2013年,伍薈伊到英國當交換學生五個星期,深受英國人文薈萃的影響,心裡開始嚮往歐洲生活。畢業後,她工作了兩年後,於2015年年底,為了一圓歐洲夢,學軟體工程的她申請到德國讀碩士。「因為德國是免學費,在德國讀書,經濟負擔不會那麼大。」

◎找到路不怕路遙遠

2015年底,伍薈伊隻身飛到德國漢堡,展開為期三年的人工智能AI碩士研究生涯。一直不知道德國有慈濟的伍薈伊,在英國就讀的慈青學姊收到她所傳的一張雪景下獨自等公車的相片後,通知她漢堡慈濟聯絡點的資訊,而開啟伍薈伊在德國的慈濟因緣。

每兩個月一次的共修,是漢堡的例常活動,她都積極參加,而歲末祝福、浴佛節,伍薈伊更擔任司儀,以中英雙語與慈濟人、僑居當地華人和德國當地民眾,分享慈濟訊息。

除此之外,她還參與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觀察員的工作,了解氣候變遷的資訊。伍薈伊常自我督促,慈濟在世界可以扮演甚麼樣的角色?可以為地球做些甚麼?

2018年底一畢業,她即參與慈濟志工見習、培訓。「如果想幫師公上人承擔,那就去做;因為師公上人老了,我們要把握因緣。」學長學姊一直鼓勵她回臺受證。「這一分力量讓我鼓起勇氣回來參與受證,就像德國師伯所說,受證不是一個階段的結束,而是開始。」

◎改變是重新再出發

回想九年前參與「慈青」的點滴,伍薈伊看到自己的改變,「進入慈濟後,我覺得自己是心態的改變。」一直以來,在團體活動中,她總不經意以「管」、「領導」等強勢姿態出現在大家面前,而三年的慈青生活讓她改變了看法與想法。「在大專慈青社所做的事情,是身為慈濟家庭的一份子,有募款活動就去募款,要幫助人就去幫助人,這樣的生活很有意義。」團體中互相成就與配合,讓伍薈伊找到快樂的泉源。

做甚麼事都難不倒她,伍薈伊對自己一向很有信心,在追求人生目標的過程中也總是無往不利。當隻身來到德國,她在陌生的環境,在工作上面遇到困難與失意,讓她嘗試到孤獨、無助,不僅自信心降低,也常自認甚麼都做不好。以前就讀大專時的年少輕狂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心中一直有很多疑問與不確定感。「我是想做,但我可以嗎?」現在的她,比較能反思,觀照自己。

五年的德國生活,課業壓力與工作忙碌,常讓她感覺時間不夠用,雖然她都「盡量」抽空做慈濟事,但是自認不夠精進的她,總在慈濟志工的鼓勵下投入慈濟活動。回到臺灣參與這幾天的研習,讓她再提起信心與勇氣,伍薈伊說:「這次回家受證的心情,其實是抱著一個認真學習的心情。」她期許自己再出發,找回初發心,重新學習。

「來到營隊的時候,師姑也會問,你現在受證了你有甚麼想要做的嗎?」伍薈伊總會脫口說,想啊,但是不知道可不可以,師姑就會跟她說,「你不要問可不可以,要問我們是不是需要。」她表示,轉這一個心念,是來營隊最大的收穫。

她堅信自己的力量和其他人一樣,伍薈伊充滿自信分享,「毅力是可以培養出來的,承擔也是做出來的。」五天的精進研習帶給伍薈伊滿滿的勇氣與熱情,她發願回去後要多承擔,當一個真正的慈濟人。

圖左 :「這次回家受證的一個心情,其實是抱著一個想認真學習的心情」,伍薈伊期許自己再出發,找回初發心。[攝影者:楊文道]
圖右 :思平師兄分享非洲行讓伍薈伊省思,「我到底要怎麼做,可以做些甚麼,可以有像非洲菩薩,自己的狀況也不是很富裕,但是他們願意把自己僅有的都給了別人。」[攝影者:楊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