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善的源頭 有愛無礙

E-mail 列印
2019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第二梯第三天(11/8),第十三組來自敘利亞的Sehir alfarih原是一位放射科醫生,在成為難民以前,在敘利亞擁有三家醫院,成為難民之後什麼都沒有了,目 前居住在土耳其,只能做做雜貨店小生意。

◎實踐以愛為管理

在敘利亞,Sehir alfarih可以計畫自己的未來;可是來到土耳其,好像到了懸崖邊一樣,他失去所有的一切,只能過一天算一天,沒有辦法計畫未來!雖然他很想讓自己的孩子得到很好的教育,但是他沒有辦法給他們,這是他唯一的奢望。

在土耳其放射科醫生是一個冷門的職業,沒有辦法找到工作,幸好經過主麻教授的介紹認識慈濟,他很珍惜2016年在慈濟義診中心三年的主任工作。雖然屬於行政人員,他希望在義診中心和所有的醫生和護士,都像兄弟姊妹一樣,大家都能相處融洽。Sehir alfarih「以愛為管理」,將上人的理念,用在管理義診中心,雖然因為某些政治因素義診中心被關閉,現在他有更多時間參與慈濟活動,深入了解慈濟理念。

Sehir alfarih覺得一般來說,認識一個朋友大概一兩個月之後,才會成為很好的朋友,可是他對臺灣人有一種特別的感情,也是一種緣份,讓他在一開始見面,就立刻能感覺到,那種很親密的關係。在伊斯坦堡看到的臺灣人都非常親切,讓他對臺灣人有非常好的印象,他想看看這個善的源頭來自於那裡,所以參與這次海外研習會,從飛機降落的那一刻,就感受濃厚的關懷和愛。

◎火獄或天堂 因所做不因宗教

慈濟是助人的團體,不會因為不同宗教,而有所排斥,Sehir alfarih 分享兩個故事來證明。有一個女人因為她把一隻小貓關起來,然後她要進入火獄,並沒有說這個女人是穆斯林或不是穆斯林或她是什麼宗教,只因為她做了這件事情,她需要進入火獄。有一個男人他可以得到進入天堂的機會,因為他用他的鞋子從井裡舀了一瓢水,去餵一隻快要渴死的狗,因為這樣子他可以進入天堂,故事裡也沒有講到,這是穆斯林或什麼宗教做了這件事,對他們來說,慈濟這個團體做了什麼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雖然每一堂課都有同步翻譯,但是重要的,不是課程中一句句的解釋或翻譯,而是Sehir alfarih本身想得到什麼東西。他覺得最重要的是,在慈濟裡面,慈濟如何待人處事,如何能夠用很柔軟的方式,去接納每一個不同文化,不同種族的人。第一次來台灣,Sehir alfarih想要做更多的觀察,從慈濟人的行住坐臥中去學習,從規矩裡面,去學到更多的東西。

明天證嚴上人會參加這次的研習會為海外弟子授證,Sehir alfarih這次回來只是見習,並未能受證。他說:「在這兩天經常想像一個場景,這個場景就是,當上人到這個地方來,我在(三樓座位)上面,可是上人坐在下面(一樓),我們中間的距離好遠,這個時候我該怎麼辦?我覺得會很難過。」其實只要提起勇氣,上臺分享,在居住地如何做慈濟,與上人就沒有距離,因為這是上人最想知道的事。

Sehir alfarih覺得慈濟不斷地在付出,應該去看看那一些得到慈濟幫助時,人們臉上露出的笑容。他提到在義診中心時,因為來看病,患者得到一些也許不是物質上的而是精神上的一些幫助的時候,他們要走之前跟醫生護士說,「我的心有如小鳥一樣,可以飛上天空這麼高興!」Sehir alfarih覺得這是最值得的,也是最欣慰的,這是他這次回來最想要分享給慈濟人的,感謝慈濟為敘利亞難民在土耳其所做的一切付出。

◎慈濟 與有榮焉的團體

同組的六十四歲Hasan來自約旦,他分享道,十九年前因為慈濟志工陳秋華的邀約,他開始參與慈濟的發放活動。當時因為工作忙碌,無法全職參與志工工作,但是他很喜歡慈濟這個團體,在這裡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的臉孔,很多來自不同國家的志工,如同兄弟姊妹,他們在這裡付出不求任何回報,讓他很感動,因此持續做慈濟到現在。

在約旦,慈濟有七個發放地點,從北到南都有慈濟的慈善活動。Hasan經常參與食物發放,有給鹽、糖、米、豆子等或是每個月金錢上的補助、資助。有一位女士她長期洗腎,慈濟除了給她食物、維他命,也補助她交通費用。慈濟救災不分宗教、膚色、種族、國家,看到需要,慈濟都會去幫助,也是讓Hasan最感動的地方。

Hasan回憶,記得在約旦北部,有一個家庭,媽媽有三個女兒都是殘障者,她們需要坐輪椅,而她們的父親已經離開了,志工陳秋華會帶著他們,去幫助這一家人,無論是食物或金錢上的補助,各方面都盡可能去幫助她們。Hasan說:「我很高興能幫助他們,當我看見他們的臉上展現笑容的時候,我打從心裡的歡喜,也很高興自己有能力去助人。」

第一次來台灣,在香港轉機時迷路,Hasan問一位太太,要去那一個Gate(閘門)才能搭機去臺北,那位太太看到他身上的制服,對他說:「你是慈濟志工啊!」Hasan很高興所參與的組織(慈濟基金會)名聲遠播,有很多國家都知道慈濟。這份以愛為名、與有榮焉的喜悅,一直與他同在。

圖左 :精舍師父與臺灣慈濟志工在板橋靜思堂外,排成長列歡喜迎接海外志工回家。[攝影者:陳坤富]
圖右 :六十四歲的Hasan來自約旦,透過每一堂課的同步翻譯,專心聽課。慈濟救災不分宗教、膚色、種族、國家,是讓他最感動的地方。[攝影者:陳坤富]

圖左 :來自敘利亞的Sehir alfari覺得最重要的是,在慈濟裡面,慈濟如何待人處事,如何能夠,用很柔軟的方式,去接納每一個不同文化,不同種族的人。[攝影者:陳坤富]
圖右 :2019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濟精神研習會,二十六個國家地區的四百六十多位慈濟志工參於,每堂課都有不同語言同步翻譯,學習無障礙。[攝影者:黃曾幼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