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加國志工精進 學習靜思家風

加國志工精進 學習靜思家風

E-mail 列印
「每次慈濟人回『家』的時候,上人、常住師父與常住眾,都是這樣照顧、滋養我們的身心靈,他們如何守住這一方,在天地間恆持一念修行之心,卻能有遍及全球的影響力?」2019 年12 月19日,在花蓮靜思精舍感 恩堂,司儀蘇嫺問起遠自太平洋另一端,加拿大歸來的學員。

飛越千山萬水,一百四十五位學員,不辭舟車勞頓,把握分秒,正於花蓮靜思精舍,參加自2019年12月19日至 12月23日,為期五天的「2019年加拿大尋根精進研習會」精進學習。

◎說靜思家風

感恩堂裡,隨著司儀蘇嫺問著一次、兩次、三次……在座學員紛紛舉手,表示自己回到精舍心靈故鄉的次數。「我們精舍的『家』也會隨時代變遷,而有不同的風貌;但是精舍同樣秉持著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農禪精神,上人與精舍師父一直都不接受供養……」蘇嫺向大家說起自己每次回來這個家,都感受非常溫馨,並邀大家一起恭請師父們與大家分享「靜思家風」。

「今天『靜思家風』就由我門三位師父來與大家分享。」德淵師父向大家說明,除了自己之外,還有德佩師父、德佺師父,共三位師父將以座談方式分享。

德淵師父以一張精舍師父出坡相片,開啟今天的分享。一段只看到「手」的影片,和著「你惦置這,榮華富貴,暫時擱門外;我惦置這,任何的心晟,咱攏先放下。山惦置這,水惦置這,乎人偎靠,佮咱陪伴,你親像水,你親像山,咱的心惦置這……」〈咱的心惦置這〉樂音,影片一幕幕,呈現一雙雙手以不同的工作,維護這一大「家」,看到精舍師父日常工作,如何落實「靜思家風」生活。

靜思精舍克己、克勤、克儉、克難,一日不做,一日不食;靜思道場的精神,在工作中攝心,讓心念不離佛法,展現於行動中,「做中學,學中覺,覺中悟」工作、生活、修行,三者合一。三位精舍師父從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大家分享靜思精舍平日生活。

◎惜食珍愛衣

「常住師父和清修士護持這個家,我們都發願要盡形壽,獻生命,終生護著這個法脈的家,給慈濟人一個心靈的依靠。」德佩師父以負責的職事說起「衣」,未出家前,師父便是從事做衣服工作。德佩師父說起以往常住為了生活從製作嬰兒鞋、成衣等工作,雖然現在這些工作已經都停止了,但是常住衣坊間現在仍然運作,製作常住衣服及大體老師衣服。「衣著很重要,儀表代表人文。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師父以此說明,精舍常住很惜福愛物,衣服總是縫縫補補。德佩師父說,衣服穿了二十多年,很珍惜,都是用手洗,保養得很好。

德佺師父與眾分享「食」,他說:「一盤菜要上桌,真是不簡單。」他表示,種子需要在因緣際會,天時地利合和情況下,才能發芽,生長。還要加以灌溉、施肥……悉心照顧直到能夠採收,需要七道功夫,一盤菜才能上桌,這樣的過程需要二至三個月。

◎住行皆有度

「住」的方面,德佺師父分享,他的工作是在天上、天下;在屋頂整理太陽能板,為所有回到精舍安單的家人曬棉被。「人生難得,陽光難遇。」德佺師父分享,為了曬棉被,因為要爭取地方,而對他人不禮貌;對此師父起了懺悔心,更體悟做人能遇佛法才有德香,過程中不斷提升慧命。

德佩師父則表示,二十多年來守志奉道,在精舍身心安住。師父提醒大家一定要珍惜「緣」,緣非常微妙、不可思議,修行要修心,要包容、感恩。佛法以因緣轉念,好緣不常在,要把握因緣,把握分秒。

對於「住」,德佩師父表示,雖然外面道場的寮房都是一人一間的套房,非常舒適。精舍寮房雖然是五至六人一間,浴廁都是在房外公用空間,但是師父卻感恩上人給予大家一個身心安住的地方。「屋寬不如心寬」師父表示,這樣的空間能夠讓大家省下整理時間,更能自我管理,他問起大家:是要被空間約束或是約束空間?

德佺師父以一張油桶相片說起精舍延續物命,油桶變成「智慧斗」的故事。一天打掃時,師父向同仁說著:「『笨』斗拿來。」但是同仁說,它是為大家服務的聰明「斗」,而後為了裝較多量垃圾,便以油桶至做成大「智慧斗」。

◎朝對的方向

「我曾一個人在探尋,何處是慈濟的大門……如今的我也已然走進了,走進了慈濟的大門,我願意在靜思中勤學習,學習著問自己的心。」在大家合唱〈問心〉聲中,現場學員哽咽、拭淚的畫面不斷浮現;歌聲結束之後,螢幕上出現一張熟悉的畫面,德淵師父以上人那隻遙指的手,鼓勵大家,聞法精進,追隨上人,朝對的方向。

在慈濟大家庭裡,無處不說法,無處不令人感動。紅了眼眶,帶著哽咽的語氣,第一次回精舍的畢佩賢感到精舍很簡樸,很溫馨。「剛回到精舍很激動,所有的師兄、師姊都熱情歡迎我們回來,每個都說歡迎回家,讓我感受到家的溫暖。」泛著淚水,她繼續說:「每個師兄、師姊都非常盡心,在每個臺階處,他們都會提醒,這裡有臺階,真的就是把我們當成家人。」

「在『靜思家風』課程,分享精舍師父的衣食住行。在此之前,有時候師姊會和我們分享她們在精舍的感受;這一次是自己回來,更能感受到師父的衣食住行。」

畢佩賢提起用餐時,隊輔告訴她們,精舍師父非常惜福。「師父把每餐的剩菜,從盤中乾乾淨淨刮下來自己吃,這讓我很感動。」

而課程中,穿著灰色上衣,綁著兩條辮子,一個年輕的身影,總是端坐聆聽師父們的分享。因為在工作崗位還有許多假期,王雅慧趁著這樣的因緣,把握機會回來參加這尋根精進研習會。帶著一臉青春洋溢的笑容,她說起,這是第三次回到精舍,前兩次回來都是在就學時期,參與慈濟青年聯誼會活動,善用機會回到心靈故鄉。

「師父問我們,是為做事情而做或是為工作而做?我們做事情不是為做工作而做,我們在工作場合當中,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師父說,做這些事情是提升自我。」在師父們分享精舍的食、衣、住、行中的這段話,讓王雅慧感到最震撼、深刻。

王雅慧表示,就如同現今,她在工作場合遇到困難瓶頸,用一種轉念的態度,往正向看,就可以學到更多,提升自我,讓自己更好,也可以幫助同事,成就更好的事情。

在〈問心〉歌曲影片中的一幕,讓她無限感慨和懺悔。「看到師公上人,為志工別上委員證,師公上人的手上插的點滴針頭,那一幕讓我哽咽。」王雅慧心疼上人不顧自身,承受這般的痛與病,卻又堅持為每一位志工一一授證,這精神讓她發願要更精進、更好,以後要做更多;在靜思中勤學習,跟隨上人的腳步,朝對的方向走。

圖左 :課程中,穿著灰色上衣,綁著兩條辮子,一個年輕的身影,總是端坐聆聽師父們的分享。因為在工作崗位還有許多假期,王雅慧趁著這樣的因緣,把握機會回來參加這尋根精進研習會。[攝影者:呂瑞源]
圖右 :第一次回精舍的畢佩賢感到精舍很簡樸,很溫馨。[攝影者:呂瑞源]

圖左 :德佺師父(中)與眾分享「食」,他說:「一盤菜要上桌,真是不簡單。」[攝影者:呂瑞源]
圖右 :飛越千山萬水,一百四十五位學員,不辭舟車勞頓,把握分秒,正於花蓮靜思精舍,參加自2019年12月19日至 12月23日,為期五天的「2019年加拿大尋根精進研習會」精進學習。[攝影者:柏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