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王智元追趕歲月 承擔隊長顧法親

王智元追趕歲月 承擔隊長顧法親

E-mail 列印
2010年工業技術研究院為因應泰國水患災區淹水環境,水利署、慈濟與工研院應用十餘年前慈濟設計用以運送飲水食物、接運受困者的急難救助艇,整合Qwater淨水系統,合作研發出淨水法船。而研發人員之一的周姍 姍因而與佛教慈濟基金會結了這分交流機會的善緣,後來周姍姍也應在慈濟當志工的學生婁中恆邀約,進而參與見習、培訓課程,正式加入慈濟大家庭。

2013年周珊珊的同修王智元,婦唱夫隨地完成雙培課程(委員及慈誠培訓)。就工作之便,這位道道地地的外省人,來到風情純樸的竹東客家庄,客家語半句都聽不懂,宛如鴨子聽雷的智元,在互動中常笑笑地叮嚀志工「要講國語」。

原本在外商工作的智元,因公司結束台灣業務而被迫提早退休,但因退休條件尚能接受,因而轉念正好藉此機會好好了解這個可愛的客家庒,也在慈濟人多力量大,又是個可以信頼的團體,因而從會務團隊、活動組功能幹事,就一頭栽進去不可自拔。

一切看似平順的日子,沒想到考驗才正開始。家族經營的事業面臨關鍵時刻,讓智元不得不停下腳步,協助家人打理,走過風雨。智元於2022年11月正式退休,重新投入慈濟大家庭。也由於這幾年的「中斷」,讓智元用追趕歲月的心情,重塑自我定位,勇敢的接下竹東和氣隊長的重任。

竹東這片土地的慈濟人三分之二以上都是高齡者,對於慈濟事都有一份熱情式的使命感。大家很團結也很認真做好本分事,往往一呼萬應相互補位,唯一的問題是,幹部、窗口沒人願意承擔,這也是智元承接隊長後的首要任務—找人。

在資深的志工建議下,不採用以往的推薦方式,而是直接「把名字填上去,告訴他當選」的概念,想當然爾,他嚐試到失敗。智元開始詢問當事者意見,電話再三詢問,若是因緣不具足也善解「每個人都有他的難處」,也因為這樣法親間多了一份熾熱互動的關懷與人情,有時也在開著菩薩車四處載志工之便,利用車上短暫的時間與志工聊聊天話家常,加深了彼此情感交流機會。

日前得知常年在環保站開堆高機的志工吳松政受傷,智元一聽消息,即刻出門買水果探視,傷勢雖輕還是叮嚀多休息,也因為這種即時又貼心的關懷,讓松政的同修王秀珍,不但沒有因為松政的受傷而責怪組隊,反而露出笑容非常開心。

另有一次,環保站的舵手邱文郎被通報「腳受傷」,智元雖然中午才剛到家,也是急忙忙前去關懷,一進門便聽見文郎的另一半黃美玲唸著:「我很生氣,他有上班,還叫他承擔幹部!」一句話看似責備,卻也蘊含著道不盡對承擔者的不捨!

智元語重心長地表示,平時就要與法親間多互動,不是非得要受傷或生病才去,年紀大的志工白天沒人陪或僅有老伴兩人,不是單單送餐問題,主要還是串串門子,聊聊慈濟事,聽他們講故事,這樣長者志工會很歡喜,更會因為感覺沒有被遺忘,還可以跟上社區的腳步。

每周兩次的長照班,因應多元化的課程安排,班級都有額滿,這也是智元有感於社區長者老化速度太快而必須加強的項目。去年底更為了活化慈濟道場,開始大愛農圃的運作,栽種有機蔬菜,提供給環保站供餐或是義賣,主要讓長照班的長者平日藉著種菜,讓身心得到舒展;最近籌畫開設巧藝班,讓社區大德加入,進而為慈濟大招生。

重新承擔是責任,溫馨關懷是方便法門。智元體認到唯有把法親家人真誠的照顧好,慈濟志業才能在地方落實生根,成為社會安定的力量。

圖左 :幾年的「中斷」慈濟事,讓智元用追趕歲月的心情,重塑自我定位,勇敢的接下竹東和氣隊長的重任。[攝影者:林衢宏]
圖右 :智元深深覺得法親關懷,就是平時就要與法親間多互動,不是非得要受傷或生病才去關心。[攝影者:王智元]
圖左 :聽到志工吳松政受傷,智元即刻出門買水果探視,傷勢雖輕還是叮嚀多休息,松政夫妻感受到智元的真誠關懷,也跟智元開心合影。[攝影者:王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