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1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縫製布衛生棉 藍毘尼婦女走向經濟獨立

縫製布衛生棉 藍毘尼婦女走向經濟獨立

E-mail 列印
在尼泊爾,人們認為女性月經是不潔的象徵,因此有一系列針對女性月經期間生活起居的限制和禁忌,例如規定女性該吃什麼、該在哪裡睡覺(月經小屋),以及可以與誰互動。甚至有許多人相信,打破月經禁忌會招來厄運和死 亡。

就因為尼泊爾民風保守,女性對生理期的知識也相當不足,無法好好照顧自己。於是慈濟與尼泊爾「衛生環境及氣候行動基金會(Health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Action Foundation,簡稱HECAF)」,一起走入校園為女學生進行衛教,教導她們如何使用衛生用品。

◎去除月經污名 從自身衛生做起

教室裡,衛生教育掛報的主題是少女們必須學習的「如何與生理期共處?」,5月28日是「世界月經衛生日」,尼泊爾衛生環境及氣候行動基金會(HECAF)女性職工與慈濟志工相偕拜訪了各個學校,展開校園「經期衛生和安全醒覺活動」。

HECAF職員莎麗塔說:「我們參訪了七所學校,教女孩們正確認識生理期,據我觀察,這些學校的一個大問題就是衛生問題。廁所相對於學生人數,太少了,也不太乾淨。」仔細檢視過每所學校,發現最切身的衛生需求——廁所,就是首要應改善之處。

女性一生平均經歷約四百次月經,所以真的需要懂得照顧這個「好朋友」。巴關普爾學校(Shree Bhagwanpur Basic Level School)學生吉然,認真的聽著衛教宣導,有著滿心的收穫,牢記著課程所教導,她說:「我們學到了要勤更換衛生棉,保持清潔,還要洗澡,用過的衛生棉不可以拿去燒,也不可以丟進河裡或池塘。」

喬達摩學校(Shree Gautam Buddha Lower Secondary School)教師桑吉塔即使身為老師,但由於民風保守的尼泊爾,對於女性生理現象依然是禁忌話題,這次她也藉由這個宣導教育得到正確的月經知識,「今天我跟學生一起學習,知道生理周期怎麼計算,要如何使用衛生棉,並且學習如何處理與丟棄。」

生理現象是身為人類的自然現象,HECAF與慈濟走入校園做衛教宣導,可說是去除月經污名化的開始。

「經期衛生和安全醒覺活動」除了為女學生和老師們做月經衛生宣導,更希望提升婦女個人衛生意識和對布衛生棉製作成分的了解,內容包括月經的迷思、布衛生棉種類、個人衛生教育等主題。

合計七所學校共三百一十二位學生及八位學生出席,聽取這與她們切身相關的課程,讓月經這個自然的生理現象,不再是禁忌話題。女性月經來潮是自然的生理現象,透過醒覺運動,傳授當地婦女正確的衛教知識,希望翻轉月經歧視的風氣。

◎婦女職訓項目 從布衛生棉起手

6月5日慈濟啟動縫製衛生棉的職訓項目,自去年(2022年)十月開辦縫紉班至今,第一屆的學員已經畢業了,學員們都很保守,沒有機會接觸外面世界,只是想為家人縫製衣服,不知如何靠一技之長去謀生。因此,慈濟除了舉辦縫紉班,還積極地為她們尋求「商機」,鼓勵她們就業,於是才有了縫製衛生棉的契機。

而HECAF正積極推廣使用布衛生棉計劃,與慈濟雙方正好可以合作,在藍毘尼特奴哈瓦社區學習中心(Tenuhuwa Community Learning Center),啟動為期七天的布衛生棉縫製培訓計劃,指導婦女們縫製布衛生棉,一方面生產,一方面推薦給廣大婦女使用。

這種衛生棉因為由布料製作而成,可以洗過再重複使用,符合衛生又極具環保理念,HECAP主席馬荷士(Mahesh)就表示,在尼泊爾一個月約有一千萬片衛生棉被丟棄,而布衛生棉化學成分少,也比較省錢,能讓婦女安心使用。

HECAP的六位代表(含二位老師)以及八位志工共有十四位婦女參與,很多位還是縫紉班畢業的學員。大家借用特奴哈瓦社區學習中心的場地,進行為期七天的職能培訓,每天學習不同款式的衛生棉繪製紙版、剪裁、車縫等技術。

訓練期間,志工與學員分享早期靜思精舍的克難生活,以縫製嬰兒鞋維持生活,證嚴上人為了做慈善,呼籲出家弟子每人每天多縫製一雙嬰兒鞋,捐款做慈善。志工以此鼓勵大家今後可以學習上人縫製嬰兒鞋的精神,每天多縫製一件布衛生棉,捐給慈濟做慈善。

二位縫紉老師仔細地教導學員如何裁剪、縫製衛生棉。現場五臺縫紉機、兩把剪刀、一把尺,大家交替使用。之後HECAP會將縫製的布衛生棉,進行包裝設計,推銷到市場上;參與製作的婦女則用以工代賑的方式,得到經濟上的回饋。

除了縫製布衛生棉,因為涉及販售,還要強調品管,確保符合市場需求,同時也要符合環保且能達到衛生水準,兩者缺一不可。未來還計畫將布衛生棉發放到學校去,教導適齡的女學生使用,守護女性最重要的自身衛生。

◎為自己增收入 也為環境盡分心

經過一星期的集訓,6月11日課程圓滿,藍毘尼文化市副市長卡爾帕娜(Kalpana Harijan)還特地來到工作車間為大家鼓勵;麥特立法師(Bhikkhu Maitri)也前來給大家加油打氣,勉勵學員不要向命運低頭,要用自己的雙手扭轉人生。在這七天的時間,大家除了學習技術,也在志工們的陪伴下,每日聽聞一則慈濟小故事,從而更加貼近和了解慈濟,之後從學員上課的投入及對慈濟的了解程度,選出了三位優秀學員。

慈濟馬來西亞分會副執行長陳吉民,對於舉行布衛生棉的縫製培訓計畫說出期許,「第一就是可以協助這個大環境,減緩氣候變遷,因為它是可以重複使用的衛生棉,也可以減少這些女孩子的開銷;第二個部分就是環保概念的提升,所以有這樣的一個新的市場。」陳吉民表示有了這個手藝及市場,就可以提升她們的收入,也能幫助她們的家庭。

培訓老師蘇達.提瓦里(Sudha Tiwari)說:「我很樂意來這裡教她們,我之前沒有想到會成功,來到這裡之後,我覺得她們可以做很多。」

學員薩昆塔拉(Sakuntala Gupta)從第一個縫紉課就開始參與,接著再繼續參加布衛生棉的培訓課程,她不斷進修自己,為自己增加收入,也為環境出一分力。她說:「一開始慈濟幫助我們很多,給我們六個月的縫紉培訓,縫紉班結束之後,慈濟志工再通知我們來學習如何縫製布衛生棉。」

「在這七天的培訓,老師一開始教我們縫簡單的衛生棉,第二天我們學習縫製日用衛生棉,之後我們學長型衛生棉、夜用衛生棉、衛生護墊以及更換衛生棉,我們縫製了許多。」細數各款學習製作的衛生棉,薩昆塔拉感謝慈濟給予的機會,更歡喜學到一技在身。

◎學得縫紉手藝 未來有無限希望

七天的培訓期轉眼就過去了,志工在圓緣活動上,送上來自靜思精舍師父的禮物——布製手袋,寓意是祝福學員們,法喜滿行囊。

HECAF活動協調員蘇加達(Sujata Singh):「培訓效果非常好,她們(學員)曾經聽過,但不曾使用過布衛生棉。經過培訓後,她們會使用布衛生棉了,也會在她們的社區指導其他人使用、縫製布衛生棉,製作後拿到市場販售。」

這些布衛生棉將提供給校園做衛教宣導,未來成為婦女們的收入來源,有了手藝,藍毘尼的婦女們就可編織自己想要的未來。

陳吉民副執行長為學員們感到歡喜,他表示培訓開始過後也要教導她們未來如何經營,「管理、採購、設計、品管、包裝一條龍的培訓計劃,還有一段路要走,經過不斷學習新技能,藍毘尼的婦女們,未來可期。」

圖左 :在藍毘尼特奴哈瓦社區學習中心,啟動為期七天的布衛生棉縫製培訓計劃,現場五臺縫紉機供學員使用。[攝影者:吉祥]
圖右 :6月5日慈濟啟動縫製衛生棉的職訓項目,還積極的為學員尋求「商機」,鼓勵她們就業,於是才有了縫製衛生棉的契機。[攝影者:吉祥]

圖左 :培訓老師蘇達.提瓦里(右)說,「我很樂意來這裡教她們,我之前沒有想到會成功,來到這裡之後,我覺得她們可以做很多。」[攝影者:吉祥]
圖右 :HECAF主席馬荷士(右一)也前來參加開訓,在慈濟志工陳吉民(右二)的介紹下與學員相見歡。[攝影者:吉祥]

圖左 :慈濟除了舉辦縫紉班,還積極地為她們尋求「商機」,鼓勵她們就業,於是才有了縫製衛生棉的契機。[攝影者:王綺楨]
圖右 :在這七天的時間,大家除了學習技術,也在志工們的陪伴下,每日聽聞一則慈濟小故事,從而更加貼近和了解慈濟。[攝影者:王綺楨]

圖左 :6月11日培訓圓緣,麥特立法師(第二排中)也前來給大家加油打氣,勉勵學員不要向命運低頭,用自己的雙手扭轉人生。[攝影者:吉祥]
圖右 :馬來西亞分會副執行長陳吉民(中)表示,培訓開始過後也要教導他們未來如何經營,「不斷學習新技能,藍毘尼的婦女們,未來可期。」[攝影者:攸尼斯]
圖左 :這種衛生棉因為由布料製作而成,可以洗過再重複使用,符合衛生又極具環保理念。[攝影者: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