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林杏純追隨上人的願 生生世世

林杏純追隨上人的願 生生世世

E-mail 列印
來自新加坡的慈濟志工林杏純(法號:懿霐),是新加坡第一屆慈青。她於2020年加入慈濟志業的行列,目前擔任慈濟人文青年中心的主管。最近,她回到臺灣參加了「2023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第二梯 ,該研習會於6月21日至25日在花蓮靜思堂舉行。此次活動有來自海內外二十個國家共五百八十八位學員參與。林杏純和她年長十歲的丈夫一同參加了此研習會,並接受了上人的授證。

◎初入慈濟 尋找意義

林杏純出生於馬來西亞吉打,十七歲時隨父親參加了謝麗華老師主講的「幸福人生」講座。講座結束後,杏純的父親為她買了一本名為《千手佛心》的書。

《千手佛心》這本書記錄了證嚴上人從小到大為了追求夢想離家出走,並在失去父親後開始探討人生意義的故事。這個故事一直延續到上人創辦慈濟功德會。對於這樣一位年輕女孩來說,她為何擁有如此理想和夢想,這讓林杏純感到非常好奇。自此之後,她對上人和慈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閱讀有關上人的書籍。

林杏純說道:「那是我讀的第一本慈濟書籍。雖然我當時還是個喜歡看瓊瑤小說的年輕人,但我竟然在一天之內把它看完了,這也開啟了我和慈濟之間的緣分。」 她印象最深刻且感動的是上人比喻五百位志工就像一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由於她出生在佛教家庭,從小就跟著父母進出寺廟,對於向一尊木雕的佛像敬拜的意義感到疑惑。直到讀完《千手佛心》後,她才真正了解了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意義。

十七歲那年,當林杏純第一次離鄉背井到新加坡念書時,她感到十分陌生和孤單,沒有朋友。在她離家的前一天晚上,父親送了四本慈濟的書給她,其中包括兩本《靜思語》。這些書成了她克服思鄉之苦的良藥。除了上課時間外,她幾乎一直在閱讀這些書籍。每當她思念家人、思念父母時,靜思語中的話語能給予她安慰和解脫。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她開始埋頭苦讀上人的書籍,一本接著一本地閱讀。

當林杏純的女兒六歲、兒子三歲時,靜思精舍德勷師父和德仰師父來到新加坡與慈青溫馨座談。林杏純帶著兩個孩子參加了這次活動。回家後,女兒問:「為什麼師父沒有頭髮,卻仍然很美麗?師父是不是師公上人?」 林杏純向女兒解釋:「相由心生,師公上人在臺灣。」 雖然女兒只在電視上看過上人,但她卻要求去臺灣親眼見到真正的師公上人。於是那年夏天,林杏純和丈夫帶著兩個孩子回到了臺灣花蓮靜思精舍。「我的先生一直默默支持著我,也參與慈濟的工作。由於他是設計師,他參與了許多慈青營隊活動,包括製作文宣海報和月刊,還開始參加義診活動。」

◎活動感動 心動行動

林杏純此刻兩眼泛淚,分享著她第一次見到上人的感動經歷。「在2000年全球慈青日,我回來!第一次見到上人時,我的心情非常緊張。」每個人都要跪在地上,而她恰好站在樓梯旁邊的第一位,她一直偷偷地觀察著,看著上人是否要下樓梯。當上人從她身旁經過時,她其實只看到上人的腳,但卻哭得非常激動,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只是因為那一刻,她感受到了無比的感動。

在慈濟的種種活動中,許多事情都深深感動了林杏純,無論是與上人見面、與精舍師父互動,或是去關懷照顧戶,但對她來說,參加印尼巴淡島義診是最令她感動的體驗。她第一次參與巴淡島義診時,負責報到登記的工作。當時有一個差不多一歲多的小男孩患有兔唇,由於年紀太小,無法進行手術,因為手術必須全身麻醉。在第一天前來時,醫生拒絕了他,但第二天他再度前來,終於成功地進行了手術。小男孩的全家人陪伴著他度過手術,當他在恢復室時,只要看到穿著藍天白雲制服的慈濟志工,就會九十度鞠躬並說:「謝謝!」

林杏純回憶道:「當時我正在掃地,小男孩的家人來到我面前,九十度鞠躬,向我道謝。那一刻我非常感動,不禁淚流滿面。我覺得自己並沒有做太多事情,只是幫忙登記而已。 」正因為這樣的緣分,林杏純和她的先生決定承擔義診團隊的幹部職務,並且每年四次的巴淡島義診從未缺席。在這些義診活動中,她經歷了許多學習和感動的時刻。

◎經歷奮鬥 實現承諾

從1999年開始,林杏純認識了慈濟,並在大學期間加入了慈青社。然而,畢業後她結婚並育有孩子,因為家庭和事業的緣故,她減少了對慈濟志業的參與,並未能完成自己對上人的發願和承諾。直到她的孩子七歲時,她和丈夫陪伴孩子參加了親子成長班,並擔任了隊輔,心中默想著,等孩子長大後她應該能夠接受培訓。

然而,培訓的過程卻充滿了困難和挑戰。她經歷了三次培訓,每次都沒有通過,只能重新再來過。直到2020年,她終於完成了培訓課程,但此時卻遇上了新冠疫情。她等待了三年,直到2023年,終於可以回到臺灣接受上人的祝福。「這是一條非常漫長的路,幾乎耗費了我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我從未考慮放棄,也沒有質疑為什麼要受證,因為這是一件必須完成的事情。」

今年,林杏純的女兒已經十七歲,是慈青的一員;兒子十四歲,是慈少的一員。兩個孩子都在慈濟的大家庭中成長,而林杏純的父親在2011年也受證為慈誠。現在,每年的義賣會、浴佛、入經藏等大型活動,全家人都會一起參與。

在授證典禮之後,林杏純上臺分享並向上人發願:「我希望未來的日子,只要家庭順利,我願意將全部的時間都投入到慈濟中。」她認為這是職志合一,因為她既是一名志工,也是一名職員。她選擇在慈濟青年中心工作,主要是因為她自己曾經是慈青,深刻感受到在這個階段獲得了很多幫助,並希望能夠將所獲的回饋傳承下去!

圖左 :來自新加坡的林杏純(法號:懿霐)(右二),是新加坡第一屆慈青,2020年加入同仁的行列,目前是慈濟人文青年中心的主管。[攝影者:高唯綸]
圖右 :兩眼泛淚的林杏純說:「2000年全球慈青日,第一次見上人,心情很緊張,當上人從身旁走過,其實只看到上人的腳,就哭得很厲害,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很感動。」[攝影者:高唯綸]
圖左 :志工陳亞琪(中)致贈結緣品給受訪者新加坡慈濟志工林杏純(右)。[攝影者:高唯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