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1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本土志工協訪思龍加村 翻轉苦難家園

本土志工協訪思龍加村 翻轉苦難家園

E-mail 列印
佛陀從出生到入滅,生活過的地方有四大聖地:藍毘尼(Lumbini)、菩提迦耶(Bodh Gaya)、鹿野苑(Sarnath)和拘尸那揭羅(Kusinagara)。藍毘尼是佛陀出生地,菩提迦耶悟道後,在 鹿野苑為五比丘初轉法輪,拘尸那揭羅則是最終涅槃的地方,每一個地方都值得佛弟子前往追思緬懷。

如今慈濟已獲得尼泊爾政府核可成立INGO(國際非政府組織),可以師出有名在藍毘尼推動志業,可喜可賀。在菩提迦耶,有多處佛陀足跡的遺產,如:打坐靜思的摩訶菩提寺(Mahabodhi Temple)和菩提樹,為紀念送乳糜給佛陀喝的牧羊女蘇嘉塔(Sujata),所興建的覆缽式大塔,也都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然而當新馬慈濟志工團隊,走進蘇嘉塔曾居住過的牧羊女村後,發現村落許多人家的住居破舊不堪,世居在此的低種姓村民生活困苦。志工於是展開了一連串濟貧、教貧及守護健康的志業,從而擴及到鄰近的思龍加村(Silaunja),與村民有密切的互動。

◎苦難不止 關懷不休

循著佛陀足跡,7月17日,慈善組志工將觸角伸到更遠的苦行林(Tapovana)附近村落賈格迪什布爾村(Jagdishpur)。從這裡抬頭就能望見佛陀修行的苦行洞外,西藏風格的紅白寺院。連綿的火成岩山巒,山頂幾乎不見草木,巨石嶙峋;山腳下倒是綠意盎然,羊兒悠閒地在林間吃草,或躺在滾落的大石上消磨時光。

住在這裡的村民生活又是如何呢?相對於處處可見垃圾和牛糞的牧羊女村,這裡乾淨許多,群樹環繞的環境乍看感覺很清幽。村民的家很多都是磚造,原來在這裡居住一段時間,可向政府申請,政府許可後會提供建屋補助,也能接受教育和醫療。

來之前,本土志工士楊(Vivik)事先聯絡了村長迪內甚(Dinesh Kumar),請他評估村中有哪些需要幫忙的孤老或貧病人家。迪內甚村長的筆記本上列了四十多個名單,慈善組志工李麗華(慈徹)請他選擇其中的優先名單,村長勾了勾,找出十一戶,志工於是挨家挨戶去探訪。

走訪前二家,彼此在對門,志工發現沒有想像中的生活困難。一位長者有家人同住,只是子女或兒媳沒有好好照顧老人家;另一家人三戶十幾口人,擠在二個房間裡,旁邊則有興建中的建築,如果建好就沒有問題了。

再來到進門得彎腰的人家,裡面比想像寬敞許多,有好幾個房間,士楊與他們詳談。再走遠些,房子蓋得似乎稍有不同,不同於村民的磚屋或茅草土屋,原來是國外的NGO援建的。中風的婦人正躺在用粗繩編織而成的床上休息,拄著拐杖還能行動,也有女兒,如果好好照顧,生活也是過得去的。

時間已近中午,士楊再與村長溝通。村長表示,他們急需解決的是用水問題,因村中只有幾個水泵,幾十戶人家共用,夏季時經常缺水。詢問了一路跟隨的年輕人,他們指出,這裡距離菩提迦耶市區的交通不便,謀生困難。

三天前,志工曾上山訪聖,當時登山口處就有多位乞者和孩子向志工伸手。現在是淡季,據說旺季時有成排的乞丐,在此乞求憐憫。佛國聖地,卻是如此不堪。

初步訪查,士楊認為水是大生命,應先解決。再者這裡有許多可耕種的田地,若是能發展農業,讓村民種植作物,基本的溫飽就不成問題。村民的健康也需要關懷,除了有酗酒問題,村中長者表示,他們常會感到身體很虛弱。因此,23日下午醫療組志工林金燕(慮驗)、陳秀珠(明迎),在士楊帶路下,特地前來拜會村長,希望能幫村民健檢,也獲得村長欣然同意。

◎普查思龍加村 為大愛村做準備

因日前與靜思精舍連線,回臺灣的新馬團隊報告了思龍加村有四十戶居民已取得政府權狀,若是要在村裡幫他們興建大愛屋是可行的。獲得上人祝福:「去做就對了!」當時在菩提迦耶的現場,一陣歡呼。慈善組加緊作業,19日頂著烈日,完成十六戶的普查;20日再邀集了十六位海外及本土志工,兵分三路,訪查剩下的二十四户,希望能儘快建立他們的家庭資料,以利後續規劃。

艷陽高照,搭配本土志工以協助記錄和溝通家戶概況的各組出動了。較諸昨天(7/23)普查的人家,這區域的村民家寬敞許多,雖然主屋還是低矮沒有光線,但是有院落,還有人家裝有小耳朵,有屬於自家的水泵,更有少見的廁所(沒有門)。

志工曾詢問本地志工,為什麼要把房子蓋那麼矮?有些人家還低於平面,類似蘭嶼達悟族人半地下屋建築,是為了因應海島高溫多雨和多颱風的獨特設計。印度的雨季,暴雨一來,洪水不退,不是更應該把房子蓋高嗎?

因為沒有錢,村民只能就地取材,用茅草、竹子、稻草和樹幹抹上泥土或黏土,蓋好牆壁和屋頂,再加上塑膠帆布能擋風擋雨就行了,哪能想要蓋多高!還有一說,是把進門處蓋得低低的,是提醒人要彎下身段,學習謙卑,這倒也是可以參考參考的。

◎志工協助 訪查順利完成

生活方面,他們通常就是蹲在地上煮食,少數人家有瓦斯爐或縫紉機。兩口土灶,把鍋子往上一放,一鍋飯,一鍋主食用的豆子,配上咖哩和香料做成的「達爾(dal)」扁豆湯,就解決了一餐。一天中,能吃上午、晚上二餐,他們也就滿足了。誰有空誰先吃,通常不會一家全部坐下來用餐。

這就讓志工遇到了難題,因為他們孩子生得多,到底家中有多少人口常不清楚,得數上幾遍才清楚,讓志工「一個頭兩個大」,聽到他們「牛頭不對馬嘴」的回答,連本土志工阿瑪爾(Amar)都忍不住掩嘴而笑。

年齡也是,昨天和今天得到的答案極有可能不一樣,除非拿出證件才能弄個明白。負責團隊行政的新加坡志工陳秀珍(慈淳)發現:「因教育程度,回答問題時常出現答非所問或是資料不完整,所以要很有耐心,要問得很細,才能答出正確答案。」

至少,他們還把房屋權狀收藏得很好,拿出來讓志工拍照存證,因為一切必須合法才能進行。團隊今天多了一位生力軍,是士楊十六歲的表妹絲娜哈(Sneha Shah),修完十二年級,正在等大學分發,多了她幫忙溝通,讓志工普查進行的順利多了。她也很高興能參與其中,成為團隊的一員。「我很高興可以跟你們一起來到這裡,幫忙調查村民的家庭概況,並把這些資料記錄下來。」絲娜哈樂見村民能在慈濟的協助下,未來住居獲得改善。

全數訪查後,陳秀珍指出,這四十戶已經有政府發給的地契,整體來說,尚能居住。「需要改善的是環境,因為他們的廚房或用具都不是很理想。」去過尼泊爾藍毘尼的她,覺得這邊房屋還比藍毘尼好,完整一些。「這次我們只有問家庭成員和收入,沒有問孩子上學問題,這也是往後要再了解的。」

除了希望能依每戶人口數,讓他們有個安穩的住居,團隊評估,興建學校讓孩子可以就學,接受更好的教育,改變他們的未來人生,也都是可規劃的方向。

陳秀珍除了感恩幾位本土志工的協助,讓訪查順利完成,她觀察到同組志工李麗華(慈徹)的典範身影,「她會學這裡的語言,來跟居民互動,很有親切感,讓對方更容易接受。」

新馬志工用心用愛用行動,如出泥蓮花,「在古老的大地上,開起朵朵的心蓮。」他們在佛國長期的付出,都值得每一位為他們用力喝采!

圖左 :迪內甚村長陪同志工前去查訪,士楊(中)背後這戶人家的房子是國外的NGO援建的。[攝影者:葉晉宏]
圖右 :迪內甚村長(左)出示他所列出的名單,慈善組志工李麗華(右)請他選擇其中的優先名單,讓志工去初訪。[攝影者:朱秀蓮]

圖左 :苦行林(Tapovan)附近村落賈格迪什布爾村(Jagdishpur)一景。居民因有政府補助,許多人家是住在磚造的建築裡。[攝影者:葉晉宏]
圖右 :思龍家村的房屋大多很低矮,志工得彎腰進出。[攝影者:朱秀蓮]

圖左 :新加坡慈濟志工陳秀珍(右二)讚歎馬來西亞慈濟志工李麗華(左一)會用本土語言與村民溝通,拉近彼此距離。[攝影者:朱秀蓮]
圖右 :絲娜哈(左)是本土志工士楊(中)的表妹,也參與了思龍加村的普查工作。[攝影者:葉晉宏]

圖左 :這一區思龍加村村民的住家相對寬敞,有院落,也有屬於自己的水泵,只是建築高度都不高。[攝影者:葉晉宏]
圖右 :普查時村民對於家庭概況答非所問,阿瑪爾(Amar,右二)彎腰偷笑。[攝影者:葉晉宏]
圖左 :7月23日,醫療組志工在士楊(左一)陪同下前去賈格迪什布爾村(Jagdishpur),徵詢辦理健檢的可行性。(右起為林金燕護理師、恩德拉吉、陳秀珠)[攝影者:朱秀蓮]